11月15日,陕西省基础教育改革高层论坛暨陕师大教育硕士校外导师聘任仪式在陕师大举行。陕西省教育厅副厅长王海波、副巡视员席建中、基教一处处长王彬武、陕西师范大学副校长党怀兴等领导,以及有关教育管理专家、部分中小学名师、名校长60多人参加了此次会议。部分与会人员以微报告形式对基础教育改革中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学校发展、课程改革等问题作了一次“把脉”。兹将与会嘉宾的主要观点实录选登,以飨读者。

课改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着力点

席建中(省教育厅副巡视员):

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是陕西教育今后五年乃至更长一段时间的发展方向。基础教育现代化的实现有三个层面:第一是办学条件达到国家标准,并且教育资源,包括校舍、设施、图书以及教师等资源的均衡配置,即教育资源配置要公平;第二是入学率(入园率)和巩固率必须达到国家标准,即入学机会要公平;第三是质量公平,即教好每个学生,力争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更好地发展。要缩小学校与学校、学生与学生之间质量的差距,教育公平最终要达到每一个家长所期待的孩子的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都取得明显进步的目标。如何缩小差距,出路在课改!从国家到地方,政府对课程改革作了全面的部署,但是我认为,目前的实际情况是许多学校还没有实质性推进,也有不少学校在扎实推进,并且取得了很大成效。若主要按考试成绩来说,中小学校发展有四种模式:低进低出、高进高出、高进低出、低进高出。为什么有的学校能做到低进高出呢?是因为他们大力推动高效课堂,努力“减负增效”,他们才是真正推行课改的学校,这些学校真正地为教育公平贡献力量。研究课改应该重点研究“低进高出”式的学校。

李鸿(陕师大奥林匹克花园学校校长):

要厘清课程改革与目前教育发展总趋势间的关系,近期几个时间节点需关注。(1)2014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这个文件是在课改实施进程中发布的,为课改的深入推进指明了方向。(2)2016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市八一学校考察时谈到的“立德树人、教书育人、锤炼品格”等内容,这与课改精神是一致的。(3)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课题出炉。尽管是个课题,但以官方名义召开新闻发布会,这意味着中国教育的发展不再仅仅关注分数,更聚焦学生核心素养发展。课改的核心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核心是学生核心素养发展,进一步延伸的话,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是学科素养。(4)2016年9月,教育部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这实际上是中考改革的方案,它明确提出:考试要贯彻核心素养和学科素养精神。2014年,教育部也已发布高考改革方案。这意味着国家已开始关注考试改革。考试改革是和课改连在一起的,“课改”改到哪一步,“考改”得跟到哪一步。(5)2016年10月,教育部考试中心对2017年各科考试大纲全文发布。往年的《考试大纲》是在2月份发布,这次整整提前了四个月,因为大纲出现了重大变化。《大纲》提出:高考要做好与新课程标准理念的衔接,适当体现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要求。这一系列的变化和制度的出台,我个人觉得,就是要将课改进程中的优秀成果在高考和中考中体现。校长们要看到这一点。中、高考指挥棒的导向要求加快改革进度,进行深度课改。总体来讲,课程改革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考试改革相辅相成的。

课改的核心是让以人为本的思想落地生根

王瑞(西安市户县教育局党委委员):

户县在课改的实施过程中,学生开始进行自主、合作和探究,教师在点拨精教方面发生了很大的转变,集体备课和个人反思对教师专业成长起到了很大作用,校园成为学生的校园,彰显了生命力。课改是不断反思、不断调整的过程,课改是实现教师专业成长、学校品牌发展、学生成为国家之才的通道,是传统课堂破局的重要方式。破局过程中,重要的是确立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并把以人为本进一步落到实处。

课改必须针对问题知难而进

张俊列(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师):

对实施十几年的课改反思,发现存在很多问题:一是学校发展的愿景问题。很多校长对学校有三五年的规划,但缺乏一种对学校长期发展做出的教育愿景的关注;二是改革理念的认同问题。我们调查发现,教师对新课改理念认可度比较高。但是基础教育改革总体上是上松下紧的状态。从国家来讲,教育要走向宽松和民主;在社会层面,对教育要求依然非常传统;在学校现实管理层面,对教师的要求依然严格。存在上下不统一问题。三是学校的课程结构问题。考什么,教什么;象征性地开设了一些校本课程,但是缺乏站在学校层面的整体架构和统整;在条件偏远地方,几乎没有校本课程。

刘武宏(宝鸡市高新四小校长):

实施高效课堂这些年来,我们学校在教与学的关系方面,已做到了“课堂变学堂、教材变学材、教案变学案、教师变学长”;课堂学习方式方面,以小组学习为主要方式,有完备的小组文化、良好的小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式。从表面上看,做到这两点后,就进入了课改中期。课改中期存在的问题是:一是生本化导学方式欠缺。我们老师学的都是教学法,不是导学法。教学法设置的体系是知识本位体系,按照知识本位体系进行教学,就是说,某一个知识点怎么开头,怎么结尾,中间设置几个问题,问题怎么回答,怎么展示,布置什么作业等,都以知识为体系。而在今天,学生需要个性化的导学案,当学生在合作学习遇到问题的时候,老师在导学的时候,又回到了传统班级授课制状态,把内容讲一遍。二是自主学习内容取向有偏差。学生毕竟自主学习能力水平有限,老师又引导不到位,导致内容偏差。三是自主学习方法陈旧。比如,原来是被动抄生字,现在学生主动抄生字;小组讨论也是在老师命令下开始的,依然是程序化思维;完成任务是线性的,而不是非线性的等等。这和课改要求是有差距的。四是公办教师参与课改的内生动力不足。传统地上一节课和用个性化导学案上一节课在耗费精力程度上不是一个级别上的,老师又退回到传统的满堂灌。课改到现在这个阶段,听评课、课改标兵、评优等激励方式都已经效果不大了。

王瑞:

小组合作学习在座位编排上,学生有时需要扭着头上课,有人大代表质疑,这会影响到学生身体健康。

课改必须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王彬武(省教育厅基教一处处长):

虽然从国家到地方,政府对课程改革的推进已经进行了全面的安排和部署,但课改其实还处在一个起步阶段,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持续深入地推进和深化,任务还非常艰巨。我省课改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育人方向,必须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让教改成为义务教育课堂教学的新常态,学校管理要落实新标准、大规范,积极推进学校文化体系大构建工作。同时,要积极关注课程改革的新政策新动态,高度重视教师专业成长,加强对学校课程建设的指导。

高丽(陕师大附小副校长):

课改应先从评价改革开始,评价标准指挥棒不变,任何改革都不会发生实质性变化。

王瑞:

推进课改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课改一定要实现行政推动,行政推动是改革的关键。课改中做得好的学校有一些特点:首先,校长有良好的认知。课改要持续推进,不仅校长要有良好的认知,还要有行政提供良好的生态。校长有很好认知,行政不搭建平台,课改就推进不了。若把教育现代化(内涵层面)作为当地政府的考核指标,那这个问题可能很快就化解了。义务教育均衡县以及“双高双普”县的创建,基本还是停留在硬件建设上,内涵提升不了,即使学校建好了,也留不住学生。教育局局长看县政府,县政府又看上一级政府,当上级政府不把教育内涵发展作为一个重要考核指标,区域教育内整体推进课改就很难。二是校长、教师以及教育局的专业提升是重点。专业提升需要专业培训。国家大量做国培,但问题是“国培”高大上,没有下放到地方。应该以区县为主体,把指标、权限、要求、学分下放到区县上,这是因为区县有个性化发展需求,下放到区县就能针对需求做培训。三是评价是保障。评价是导向,有什么样的评价就有什么样的课改,我们需要一个科学的评价机制。

张俊列:

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是要由改革转向变革。“改革”的特征是自上而下、行政主导、整体推进,产生激变效果,优点是能在短期内大面积地铺开和看到效果,但是问题也很明显。“变革”具有自下而上、学校主导、区域推进、渐变效果等四个特点。变革的实践模式是大学、政府和中小学要协同发展。

龙宝新(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

我认为,课堂教学改革有两种:一种是爬行式改革,即经验和模式的复制式改革,比如照搬杜郎口等;一种是爬山式改革,改革者要仰天望、脚踩地,“仰天望”是反思课改背后的理念,“脚踩地”是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反思。爬山式改革离不开对高效课堂背后之“道”的探索。高效课堂改革大致有三种“道”可循:一是大道,即当课改达到一定水准后,自己创造的就是模式,但都不违背教育的规则和原理。二是道理,即根据课改背后的道理进行改革。课改是以学生为主,还是以教师为主,要看背后有没有道理。我们现在有一个想法,如果老师和学生是主体对主体的关系,那么,落实学习任务的实施者是学生自己。基于这样一种分析,课堂改革要想生效,须强调以生为本、以学为基。三是规则,即最具体的课改的一套规则,当然是可以复制的,这种“复制”只可能在有限的范围内生效。我对杜郎口的课改成功进行过反思:一是不断推进课堂教学的反思,一是不断创造出教学改革的新花样,一是持续地坚守。高效课堂在“道”的层面进行梳理,即先学后教,少教多学,以学定教。成功的、有效的课堂改革都是这三条根本理念的具体化、形体化、实践化。

高效课堂的“效”,第一指效果和效能,根本的效果源自学生的学习,学生的学习才是课堂效果真正的生产者。课堂的效果和学生参与的深度是成正比的。学生不想学,没有深度参与,教学效果归零。最好的教学效果就是学会、会学和想学的三者兼顾。课堂要同时成为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收获学习成功感和喜悦感的阵地。第二指效率。要达到高效率,我倡导精准教学,即教学要精准对准核心知识、学生学习的兴奋点、学习当中遇到的问题。三个“精准”是课堂教学增效的根本思路。实现课堂“精准教学”,我倡导“自学-展示-反馈”的教学流程。学生自学可以消除掉一般问题,小组讨论聚焦核心问题,展示环节使学生思维过程得到呈现,经历这个过程之后,教师可以做到精准教学,精准点拨,教学效果就达成了。“自学-展示-反馈”循序进行是有科学道理的。科学性在于教与学精准对接、学生思维过程可视化、学生学习反馈后让学生能及时知道学习效果,得到学习动机上的强化。学生学习最深层次的动机来自学生自我在课堂上的彰显和呈现。让学生喜欢学习,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课堂上找到自我感、存在感和成就感,展示是最好的一个手段。以上就是我想谈的高效课堂改革的不可道之“道”。

应当着力突破公办学校发展中“人”的瓶颈

刘玲(西安师范附小校长):

教师是学校一切发展的源头活水,目前公办小学在教师选聘上存在很大问题:一是教师入职除免费师范生外,均需要通过事业单位招考,而先笔试后面试的方式,笔试成绩名列前茅的面试选手,未必能够胜任教学工作,而进入面试后必须按比例录用。应该改为先面试,确定在具有从教能力的考生中,再按笔试成绩根据比例择优录用。二是职称评定中教师所学专业和所教学科必须对口。而优秀的语、数、外学科本科及以上学历毕业生不愿到小学教学,我们希望从其他学科招聘综合素质高的学生从教,但依据我省人社部门现有职称评聘规定,教师资格证和所学专业均要和所教专业对口。三是由于职称结构比例小学和中学差别很大,中级和高级占比过低,很多教师工作近20年,且在农村支教后,还在等待评聘中级职称。四是退休养老金双轨制实施后,公办学校教师和民办学校教师相比,失去了身份优势。五是大学培养的学生和基础教育学校需求的人才有脱节现象。第一是毕业生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但教学实践能力欠缺;第二是小学教师需要的是通才,而大学培养的是专才;第三是小学即便选聘研究生从教,期待同时开展教学研究,而新聘毕业生全部精力用在了教学上还未必能尽早胜任,高学历教师也无时间精力承担科研。

马东(西安高新四小校长):

阅读、写作和发展学习共同体对政府而言是投资小、收益高的提升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一旦教师专业发展上道了,尤其教师在理想信念方面,对自身职业和身份高度认同的情况下,不管公办还是民办,学校都会发生革命性变化。

将中小学教师

定位为教育公务员是实现均衡的根本

陈鹏(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院长):

多年来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基础教育的大问题,虽然中央到各级地方政府都在强调均衡,但近年来,从我们的观察来看,做得并不够好。2016年颁布的义务教育新法很重要的一个特性是强调义务教育均衡性,但是随着教育城镇化进程和2012年以来教育布局调整的加剧,城镇、城乡、校际之间的教育差距,实际上没有缩小,尤其是城镇重点校和农村薄弱校之间差距非常大。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应该从教师的法律地位,教师与政府、学校的法制关系,教师均衡配置的法律困境,对教师法的修法建议四个法律视角来分析。《教师法》第三条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职责的专业人员。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他和学校以及政府是什么关系?教师和政府的关系在《教师法》里体现在资格制度和职务制度两个方面。《教师法》在提高教师素质方面有资格制度规定,即持证上岗,具体有七类资格,这表明教师和政府关系是行政许可关系。职务制度即职称,目的在于不断提高教师素质,本质上看二者之间是行政认定关系。当前,教师和学校之间不再是以往的任命关系,现在变化为聘任关系,即双方在自愿平等的基础上建立的合同关系,而不是隶属关系。这样的制度安排在法律上引发的问题是:一是政府对教师资源配置能力下降。教师不是教育公务员,和政府间关系仅限于资格许可和职称认定关系,从《教师法》角度讲,政府没有调动教师的权利(现在的教师轮岗制度严格意义上讲没有法律依据)。不去农村校和薄弱校,政府可以不给评职称,但是政府对教师的控制能力和对教师的配置能力在下降。第二,从严格意义上讲,学校和教师间是聘任关系,双方都会选择自己满意的做法。这样的话,谁还选择农村学校,谁还选择薄弱学校?如果政府对教师的干预出了问题,那么,义务教育均衡最核心的在于教师均衡,没有教师的均衡,其他均衡都是一纸空文。薄弱校和农村校中若没有优秀教师和优秀校长,那么,所谈的“均衡”就是一个谎言。怎么解决?我们建议国家把中小学教师地位定义为教育公务员。我们不认为中小学教师是专业人员,专业人员有专业权利,能自主地决定教谁、教什么和如何教,而现实是有国家规定的大纲、教材、课程、统一考试,教师可以选择教法,但是对内容几乎没有选择权。大学教师无须定义为教育公务员,大学教师若是定义为公务员的话,大学就完全按照政府的意见去办,自主性和创新性就会出问题。中小学教师定位为“教育公务员”的话,在县域内可以均衡流动,这样才能保证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之所以称教育公务员,是想把教师和一般的公务员区别对待,享受教育公务员独特的地方,比如教育教学、科研的权利以及对学生的指导和评价权,这是其他公务员所没有的。当然,把中小学教师列为教育公务员现在还存在困难。但是不解决,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期就跨不过去。也可将中小学教师列为技术类公务员。国家刚出台文件,允许科研人员和高校教师依法依规适度兼职,此时中小学老师就会问,可不可以有偿补课?《教师法》中从来没说中小学和大学教师法律地位不一样,将教师定位为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权利和义务是一样的。这样的话,中小学教师就会问:大学老师可以兼职,中小学教师为何不可呢?所以,《教师法》要修订,否则再多政策也解决不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