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是当代教育的制高点。我校始终把教育信息化发展作为提高质量、创建名校、提升学校综合实力、促进内涵发展的重要支撑点,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

一、抓管理建硬件,全面打造数字校园

学校成立教育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形成“校长引领,副校长主抓,教导处、教科处、信息中心协同运作”的信息化运转机制。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应用工作的决策、组织协调。学校科学规划、分步实施。先后建成5个多媒体教室,3个计算机网络教室,校园智能广播系统;建成信息中心,购置高配置专业服务器、交换机,架设覆盖全校所有教室、部室、教师办公室的千兆光纤局域网;全校各班安装了电子白板“班班通”设备;建成校园电子图书借阅系统和局域程控电话;建成校园电视台,实现了学校管理及教学数字化、网络化。

二、强培训促研究,提高教师信息素养

(一)信息培训注重实效。我们坚持“请进来、走出去”方式,实行“专家引领、结对帮扶、校本培训”三级培训方式。首先是坚持领导带头、骨干培养、普遍提高、学用结合。其次是丰富培训内容,培训分为平台应用、软件技能、课堂教学应用等。每部分内容的培训都有中心。另外是保证培训时间。学校将每周四下午的办公时间确定为教育信息化技术培训时间,聘请县电教中心技术人员为教师培训。

(二)校园网站功能齐全。学校搭建了校园门户网站,建有资源论坛、课程资源库等六个栏目。日常文件的下达、总结、计划递交以及教师的教研活动全部通过校园网完成,实现了信息发布、校务公开、相互沟通的无纸化校园办公。

(三)网络教研成为亮点。学校结合实际情况开创了网络教研新模式,成立了教师博客群,学校教师与本校、本县、本市乃至全国教育专家同行,就教研活动及其资源展开对话、交流,开阔了教师的视野。学校还将传统的教研培训方式与信息技术环境相结合,开辟了课程资源、资源论坛等栏目,均由教师以跟帖的形式交流心得、发表看法,实现了资源的储存、共享和应用。

三、抓应用重考核,推进教学深度融合

(一)提高应用效率。学校要求每位教师每学期使用电教设备课时不得少于总教课时的50%,并填写《应用登记表》。落实“三二一”工程(每周在省、市、县、校网站上至少下载3件,使用2件,上传1件优质资源),使教育信息化应用工作做到“三用”,即课堂用、经常用、普遍用。

(二)落实评比考核。学校修订了《教师教育信息化应用管理考核办法》,将教师应用考核情况进行量化考核,纳入评优条件。每学期举行现代教育技术比赛,如:PPT课件、白板课件制作、电子白板应用等,以考核促应用,以考核促交流。通过赛事参与,提升参赛教师的个人信息素养,带回了信息技术应用的新动态、新思想。

(三)拓展应用空间。2014年4月校园电视台建成后,学校立刻组建了师生共同参与的校园电视台编导组。栏目内容均由学生撰稿、组稿,每周五进行直播。2014年5月,我校一名省级教学能手作为汉中市唯一代表参加“全国新世纪小学数学研究与应用基地教学设计与课堂展示大赛”网上答辩,收到了良好效果。

四、转观念变学法,办学效益不断提高

我校信息化教学的扎实开展,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学校先后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陕西省基础教育资源建设实验基地学校等84项殊荣。省、市、县教学能手51人,名师29人,学科带头人19人,占总人数的75%。教师在各级各类比赛中获奖达342人次,其中,教师参加各级电子白板、多媒体与教育软件、课例等共有118人获奖。学生在电脑绘画、电子报刊设计制作大赛中累计获奖千余人次。

走信息化发展之路,大大促进了教育质量的稳步提升,为办人民满意学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