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作为中国古代书面语言文字的一种形式,其特点在于“言文分离、行文简练”,这是它相对于白话来讲最为突出的不同。选编进苏教版小学语文中的文言文以古诗词为主,这一方面是为了符合小学生现阶段以感性思维为主,理性思维为辅的特点,同时也为了以其“言简意赅而意蕴无穷”的特征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为此,教师需要更好地发挥文言文的教学价值,培养学生的文言力。

一、古代知识的了解——历史素养

时代背景是学生在阅读文本时所必须要了解的资讯,它有助于学生在认知作者所处境况的过程中去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而对于文言文来讲,由于它本身就代表着相较于现代而言的“古代”,是一个具有浓重历史印记的时代,因此,教师在培养与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时,就可以通过带领学生了解相关背景来熏陶学生的历史素养。以苏教版第八册中的《江南春》为例,古诗的第三句“南朝四百八十寺”,从字面意思上可以直观地知道其写的是寺庙楼宇的数量之多,而作者之所以将“四百八十”这一个数字突出来写,实际上是因为作者当时正处于晚唐时期,战乱不断,民不聊生,与之对应的是当朝的统治者却耗费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来兴建佛寺,这两者的强烈对比有助于突出强化晚唐时期的衰变颓势。只有当学生从字面意思来深入了解到其时代背景时,才能够对当时的历史有更好地判断,并基于这种历史判断来更好地理解作者的用途,从而达到“真正”阅读的目的,这就是历史素养之于文言力的价值作用。

二、词汇风格的感知——语言素养

词汇风格是文言文与现代文最大的不同,而对于文言文语言风格的感知就是学生语言素养的体现。每一位阅读者唯有拥有扎实良好的语言素养,才能够在阅读中正确地理解文本内容,这是最为基础的阅读素养。以苏教版第十二册中的《宿新市徐公店》,从词汇风格的角度来解析这首诗时,“一径深”中的“径”,单个字其实表达了“小路”这个词,“未成阴”中的“阴”,单个字其实表达了“树叶茂盛浓密”这个意思(刻画了某物的某种特征),将这两个字所在的两句诗句连起来阅读时,简单的14个字却向读者描绘了“在稀稀落落的篱笆旁边,有一条伸向远方的小路,小路两旁的树叶所开出来的花已经凋落了,而新生的叶子才刚刚长出,还没有形成茂盛浓郁的树阴”这一幅场景,由此可见文言文词汇风格中一个特点便是“寥寥几笔却画面丰满”“短短数字却意思丰富”,当学生具备对文言文词汇风格感知的语言素养时,他们才能够在简短的文言文中读出深刻的作者意图,由此才能构建培养其自身的文言力。

三、笔墨传情的体悟——情感素养

笔墨传情指的是作者通过特定的词汇或表达方式来向读者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当以文言文的形式出现时,它可能就是某一个字、某一个词,学生唯有从简短的词汇中品读出饱满的意境才能体悟到作者的观点与思绪,因此,教师要通过点拨文言文中的“题眼”“文眼”来带领学生去体悟作者的感情。以苏教版第十册中的《游园不值》为例,古诗中“怜”“扣”都是重要的诗眼,前者意为“爱惜”,是一种由内而外迸发的情感,后者意为“敲”,是一种迫切想要进入屋内的动作,它所要表现的一种情感变化就是由“兴致勃勃”到“扫兴失望”,接着诗人无意间抬头却又发现了另一番美景,此时的红杏虽然只有“一支”,但也足以将作者的情感从“扫兴失望”拉动为“惊喜感叹”,这一连番的情感变化无一不是通过诗句中的“诗眼”来实现的,而要品读出来,则离不开学生的情感素养。

四、人文精神的解析——价值素养

人文精神指的是作者在文言文中所折射出来的一种时代的审视、趋向、品位、特征,它通常是学生价值素养的体现。比如:在苏教版小学语文中以《江南春》为代表的一些古诗,虽然表达的是诗人对于时代的不满或者惋惜,但这种不满或惋惜的情绪更多是因为“爱之深,责之切”,其隐含的是诗人对于祖国的热爱之情,由此才会因为看到管理者的庸碌无为而感到痛惜,这种对于祖国的热爱之情正是那个时代的一种人文精神。当然,在苏教版小学语文中,所选编的文言文除了体现出爱国的人文精神外,还有其他诸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祖国壮丽河山的赞美、对个人美好未来的憧憬与追求等,它们所表现的都是一种积极的、充满力量的人文精神,这种精神在被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就会转变为沁入学生内心的一种价值追求与价值判断,这就是学生在阅读时所表现出来的价值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