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属于重头戏,它的效益直接影响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笔者在阅读教学中始终坚守“三个并重”,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理解内容与学习表达并重

1.图文对照识形象。《天游峰的扫路人》中插图形象逼真,画面感强。“我循声迎了上去,及至到了眼前,才看清是一位精瘦的老人。他身穿一套褪色的衣服,足蹬一双棕色的运动鞋,正用一把竹扫帚清扫着路面”,“瘦削的脸,面色黝黑,淡淡的眉毛下,一双慈善的眼睛炯炯有神”,与插图相对应。简单的一幅插图、简短的几个分句,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扫路老者那朴实、豁达、自强不息的形象清晰可见。

2.评价人物悟内容。《爱因斯坦与小女孩》一文写了小女孩与爱因斯坦三次相见的故事。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在江苏省小学语文青年教师赛课中,一位教师以“评价人物形象”这一抓手贯穿课堂始终。课堂上,教师没有直接向学生讲述爱因斯坦,而是通过“初识爱因斯坦”“了解爱因斯坦”“走进爱因斯坦”三大板块,引领学生紧扣人物,充分挖掘材料,自由表达见解。自主发现与合作探讨相结合,人物形象与课文内容相交融。通过这样的板块铺陈与形象对比,学生对课文内容就有了深刻的理解,对人物形象也有了全面的认识。

3.关注课文学表达。好的文章往往蕴含着表达的方法与艺术,阅读教学不仅要求学生理解内容,而且要学习表达。学习表达,从宏观上看,就是从文章的篇章入手,了解文章的结构顺序、行文线索、表现形式、表达方式等。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表达方法,学生很容易就能把握文章的结构。

二、合理筛选与有度拓展并重

(一)合理筛选

1.聚焦文章重点。《理想的风筝》是一篇回忆性的课文,以一个学生的语气,描写了一位残疾老师的形象。文中以三个特写“镜头”——笑谈腿疾、旋转板书、放飞风筝,来表现老师乐观开朗、爱岗敬业、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表达了作者对恩师的深深怀念之情。因此,在筛选教学内容时,就可以围绕三个特写“镜头”展开教学。

2.彰显语言特点。薛发根在执教《我和祖父的园子》一文时,抓住“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一段内容,让学生反复地朗读,仔细地品味,自由地仿写,从而感受文章朴实无华的语言风格。自然、率直,正如一个孩童纯真的、口语化的语言。没有外在形式繁杂的句子,有的只是字字句句的童心四溢,贴近小孩子的生活,让学生在这“新鲜的语言”中感受祖父对“我”的关爱。

3.体现文体特色。一位市级教研员执教《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这首呼唤和平的诗时,将目标定为四个方面:掌握生字词;将诗歌读正确,读流畅,读出感情;了解“对比、反复、反问”的表达手法,练习仿写;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憎恨战争、维护和平的情感。从制定的目标就可以看出,这样的课堂设计很好地体现了现代诗的文体特色。

(二)有度拓展

1.链接原著。《三打白骨精》第一自然段是环境描写的句子,学生读后只能初步感受山势的高而险,没有其他更多的想象空间。而原著中的句子不仅句式工整对仗、节奏感强,而且描写具体生动。因此将教科书的内容与原著的内容进行巧妙链接,能使学生初步感受到语言的特色。

2.介绍作者。《夹竹桃》一文,季羡林在“自序”中写道:“我写东西有一条金科玉律:凡是没有真正使我感动的事物,我决不下笔去写。”可见,季老对夹竹桃的这份感情是真实的,是深厚的。当学生了解作者的这一写作特性后,便会思索:夹竹桃为什么真正使作者感动呢?

3.补充背景。介绍课文的背景有助于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思想感情。例如教学《清平乐·村居》这首词时,如果不介绍作者当时的创作背景,学生就很难从字面体会到农家生活的乐,很难从词中感受到乡村生活的安宁,也很难理解作者为什么要写这首词。课文的背景介绍,对学生理解词句的含义、课文的内容、领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等方面有重要的作用。

三、书声琅琅与潜心书写并重

1.扎实朗读。阅读教学的根本手段是读书感悟。课堂上,第一件事是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流畅;第二件事是品味赏读,或抓住在文章结构中起关键作用的词语、表现力特别强的词语,或抓住特别精彩的句、段,或者抓住表现手法上的精彩之处等;第三件事就是要求把精彩之处熟读成诵,要求背诵的段落或者课文必须人人背诵。

2.读写结合。鲁迅说得好:“文章怎么做,我说不出,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和方法。”书读多了,见识自然广了,视野便随之开阔,在写作时,就会构思、遣词造句,语言就会如“万斛泉水,滔滔汩汩,不择而出”。如果能在教学中把阅读教学与学生的习作实际紧密联系起来,根据教科书的特点,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给学生提供借鉴的对象和创造的依据,及时进行模仿和练笔,对于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是很有帮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