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小组合作交流学习无疑是落实这一理念的有力抓手,被广大教师越来越多地引入到课堂之中,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之一,在高效课堂的构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那么,如何优化课堂管理,切实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呢?

一、依据生情,合理分组

要让小组合作学习有效,首先就得合理分组。教师可根据平时掌握的情况及学生的学习能力、水平和技能等差异将学生分成6人一组,每组至少有两名以上成绩较优者,一名中等生和两名左右的学困生,并由组员推选出一名学科长。明确学科长职责,充分发挥学科长的组织和协调能力,在组内进行合理分工,让每个组员都明确自己的学习任务,明确自己在小组内所承担的职责,明确小组合作要达到的目标。

二、兼顾全员,分层设问

要让小组合作学习更有效,教师就得兼顾不同层次学生,在问题的设置上要有针对性。既有学困生能独立解决的简单问题,又有学优生的拔高问题。这样就可以让小组内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发展自我、展示自我的机会,避免组内出现展示机会差异过大的状况,学优生展示机会多,学困生展示机会少,挫伤学困生学习的积极性。在积分时,同一问题学困生积分更高些,学优生积分稍少些,这样能更好地促进组内团结协作,让学困生得到长足发展,让合作学习效果最优化。

三、多样评价,激发竞争

新课程标准倡导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要求将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及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相结合,并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以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鉴于此,我们在课堂上的评价方式就可多样化:学生自评、组员互评、教师点评等方式可穿插使用。内容上可侧重于作业检查、单元测验、上课回答问题次数、小组阶段成果等方面。当然,科目不同,侧重点也就不同。另外,回答问题、补充、板演都有不同的积分,切实调动起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按法学习,确保实效

尽管小组合作学习是学科长牵头,各组自行进行的,但学习过程还是有一个基本模式的:独立学习——结对学习——小组讨论——集体分享。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先用较短时间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独立思考,然后和同桌讨论自己的想法,解决不了的问题在小组内讨论,讨论后可选代表在全班分享讨论的结果。这种学习模式既让学生有机会独立思考,也能从其他学生身上获得新的想法。每小组中的学困生还可与学优生结成学习对子,通过“兵教兵,兵强兵”,让优秀生帮助学困生学会如何去思考和表达。在此环节,学生都会非常积极地进行学习和思考。活动中,教师应强调过程的真实、有序、紧张(真实指学生思考、讨论的问题有价值,学习过程不流于形式,避免有组员落单;有序指学科长的合理分工,任务到人,避免有问题落单;紧张指在学习过程中组员应做到思维的紧张,全力以赴,全神贯注,全心全意)。

小组合作学习刚开始,学生们学习可能有点被动,但频繁的小组活动可以让学生逐渐适应这种模式。让学生逐步掌握如何进行团队合作,学科长如何指导组员参与讨论。教师也可花一些时间向学生讲清楚对于小组活动的期望。在进行小组活动时,教师希望看到什么样的情景,希望小组活动有什么样的结果,哪些行为是可以的,哪些是不可以的。例如期望看到小组里的学生在学科长的安排下轮流发言;期望看到每个学生都参与活动;期望看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任务;期望看到任务最终能够完成;期望学生能够学会如何在存有差异的情况下合作;期望学生能够和不是自己朋友的学生合作。学生小声谈话和安静的思考是允许的,无序的讨论和喊叫是不允许的;学生带有目的地在教室里走动是可以的,在教室里走动聊天是不允许的;敢于提出新想法是值得尊敬的,嘲笑别人的想法是不允许的;创造性的思考是值得提倡的,遵循别人的思维是不提倡的……在学生活动时老师要巡视监督,这样可以随时了解学生的行为和进度,并给予适时补充和指导。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效而又可行的学习方式,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只要我们不断优化课堂管理,正确运用,合理调控,我相信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定会不断增强,借助小组合作学习,实现高效课堂的愿望定会很快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