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是教学的生命线,怎样使学生的课堂探究活动有较好的效果,经过反复实践和思考,我的体会如下:

一、设计探究性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首先,教师应精心设计探究性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亲自经历新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课前认真备课,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他们熟悉的或有趣的问题情境引入学习主题。

我在教学一年级上册《分苹果》一课时,以小熊请客这一情境贯穿始终,组织多种形式的活动,如小熊分苹果、摘苹果、分袋子、装苹果等。学生用小圆片代替实物摆一摆、分一分、填一填,通过大量的实践操作活动,建立等分活动与除法的联系。活动中给学生创造了较大的自主探究空间,组织学生利用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等学习形式,使学生主动获取新知。

二、提供探究的舞台,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个性

课堂要给学生提供探究的舞台,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以学生为主体,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提高探究活动有效性的重要前提。我们不仅要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而且要让学生有参与探究的机会和成功的情感体验。

我在教学二年级下册《十年的变化》——三位数笔算加法,解决“野生动物园现在有多少种动物?”学生列出算式:87+139=( )。由学生自己思考探究计算方法。学生汇报交流如下:

(1)87+100=187,187+30=217,217+9=226;

(2)列竖式计算;

前两个学生刚刚讲完。这时又有同学举手,于是又出现了下面两种算法:

(3)140+90=230,230-3-1=226;

(4)130+80=210,9+7=16,210+16=226。

这时教师让全班同学展开讨论,学生在对比中发现(1)、(3)、(4)的方法一致,都是口算。学生明白了算理,同时一致认为用竖式计算,相同数位对齐,不容易出错。

三、提供探究的空间,使学生有所感悟

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是提高探究活动有效性的重要途径。教师在课堂上一定要重视学生的探究活动,而且必须给学生留出空白,保证时间,让学生去探索、去思考、去感悟。

在教学二年级下册《搭一搭(二)》一课中,我组织学生独立用13根小棒搭正方形,边搭边思考:可以搭几个?还剩几根?让他们经历搭、画等操作活动,丰富学生的感性体验,逐步让学生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最后,再组织学生进行搭一搭三角形、五边形、多边形,进一步体验余数与除数的关系。在活动基础上交流感受,总结质疑,强化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四、教师的有效引导,使学生的探究活动扎实有效

探究方式有三种:独立思考、小组合作、集体探究。采用什么方式进行探究,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内容来选取。教师对所教内容心中有数,课堂指导才会有的放矢。在探究过程中,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的需要,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在《租船》一课中,学生用画图、列表的方法探究出租船的只数。当学生列出了有余数的除法算式时,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讲解算式的含义,并理解为什么用除法解决。同时在遇到有剩余人数时,该怎么处理?整个过程由学生探讨、交流。教师充分发挥引导作用,让学生在探索中思考,在思考中发展,并不断产生思想的火花。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并有所收获。

五、布置探究性的作业,使全体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

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教师通过课后布置探究性作业,让学生继续完成课堂上没有完成的探究活动,让探究的兴致在课后延续下去,充分体验探究的过程。

通过教学实践,要提高课堂探究活动的有效性,教师要注意关注探索过程,应从多角度、多渠道来整合探究学习的材料,创造性的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利用社会、生活中的数学教育资源。课堂教学努力做到,问题由学生自己提出,算理由学生自己探究,果实由学生自己采摘。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反思提升,从而提高课堂探究活动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