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在教育教学中要不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那么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下面我就结合自己近二十年的教学实践谈一下自己的认识和一些做法,仅供参考。

一、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教会学生敢于想象和猜想

敏锐的观察力是激起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可以说,没有观察就没有发现,更没有创造。那么学生的观察力如何培养呢?首先,在观察之前,要给学生提出明确的目标、任务和要求;其次,要在观察中及时指导。指导学生根据观察的对象不同有顺序地进行观察,要指导学生选择适当的观察方法,要指导学生及时地对观察的结果进行记录、分析和处理。最后,努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有了观察,随之就能产生想象。想象是创造性思维的翅膀。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但要注意想象不是胡思乱想,而是凭借一定的经验进行的大胆猜想。数学猜想作为数学想象表现形式的最高层次,属于创造性想象,是推动数学思维创新发展的强大动力。

二、鼓励大胆质疑,敢于求异,倡导一题多解、变式训练,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

质疑是探求知识、提出问题的开始;求异是不依常规在寻求变异中用新的方法和途径去分析和解决问题,这是创造性思维中两个重要的品质。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提出不同看法,多提出“真是这样吗”“为什么会是这样的”等尽可能多的质疑问题并展开探究,在质疑探究中培养和发展创新思维。因此,教师要鼓励与倡导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向去想别人没想到的,去找别人没有找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窍门。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表现,鼓励学生奇思异想。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变式训练和一题多解。通过变式训练和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和发散思维。不要强求学生思路跟教材一致,墨守成规,而是要创设态度民主、思维开放的课堂氛围。

三、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展开思维实战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探索,在自主探索中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数学本身来讲,“过程”体现数学知识的探究过程与探究方法,“结论”表现为探究的结果,二者是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关系。可以说没有过程就谈不上探索,没有探索就没有思考,没有思考就没有创造。在探索过程中学生会不断地进行思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会自觉不自觉地得到发展和锻炼。因此,作为数学教师,不应只将眼光放在学生得出的结果上,而要重视学生实际参与问题研讨探索的过程。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这一过程中,实践能力与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这样既提高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开拓了思路,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四、倡导学生独立研讨,加强思维训练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分析资料的技巧,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鼓励和要求学生遇到数学问题首先要自己动脑、独立研讨,然后再和同学分享独立思考研究的成果,开展辩论,取长补短。平时教学中,教师要提倡学生之间开展论辩,强化逻辑思维。我在数学教学中,经常会运用多种教学方法,采取灵活多变的形式,提出一些有争议性的数学问题,让学生讨论、争辩,借此过程达到锻炼强化学生逻辑思维的目的。例如我在上初二几何“梯形的中位线定理”一课时,设计了让学生“四人学习小组”探寻证题思路。结果各小组通过探讨、论辩、试做,共探索出了5种不同解题思路。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了有效训练。

在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令人兴奋而又艰苦的探索过程。但是只要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做一个有心人,持之以恒,日积月累,必将探索出一条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造性思维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