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是一个人学习的起始阶段,是基础教育中的基础。这一阶段学习质量的好坏,对孩子的一生有着无法估量的影响,可以说会影响孩子的一生。一旦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好的学习方法也就自然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最终将内化为素质。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立足日常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努力培养孩子的学习良好习惯,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的。

一、常规的学习习惯

1.听的习惯。

小学生听的习惯很重要,因为从我们的教学实践得知,学生的学习效率与他们会不会听有很大的关系。我培养学生听的习惯的做法是:让学生听情境朗读,每天利用早自习10~15分钟的时间进行听力训练,内容为《主题阅读》中的文章,大部分学生听了以后能够说出该段或该篇文章的大意,也能说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或最喜欢的部分。

2.说的习惯。

学习语文最重要的一个方面还表现在说的能力上,我们的学生能够面对一篇文章,找出好词好句,并且说出自己的体会。

3.读的习惯。

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高低还表现在他们的朗读中,我主要是让学生有感情朗读,其中特别注重朗读的方法,比如重读、语调的抑扬顿挫、语速的准确把握。

4.写的习惯。

学习语文最终表现在写作能力上,这也是我们努力追求的结果。应让学生掌握写的方法,我是以课文为例子去体会的。

写的方面还有扩展,学生每人有积累本《书海拾贝》,及时摘抄,而且能够保存下来供学生经常翻阅;借助学校开设的《书法校本教材》,让学生学写毛笔字,传承我国优秀文化传统。

5. 预习的习惯。

绝大多数学生掌握了语文学科的预习步骤,能够在课前进行有效预习。字词通关:学生能够凭借工具书将字的读音、意思弄懂,为下一步的学习扫清障碍;搜集资料:学生将与课文有关联的内容,比如“课外链接”中作者的相关资料、文章的写作背景找出来阅读,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通读课文,感知大意:学生将整篇文章通读以后,就能够整体了解文章的内容,初步体会文章的写法,为课堂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质疑问难:这是最后的一个预习环节,学生在以上几个预习的基础上,通过思考提出自己的疑惑,就能够在课堂中有的放矢地进行学习,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二、善于思考问题的习惯

学会思考问题就等于拥有了学习的金钥匙,是学习中最重要的方法之一,语文学习也不例外。比如《怀念母亲》一文,想到故乡的感受时,作者用了“凄凉”“甜蜜”两个词语。“这两个词语矛盾吗?”学生面对问题,经过阅读文章和思考,最终给出了答案:作者身在异国小城,感到自己与母亲距离远了,与祖国的距离远了,与亲人的接触少了,心中有些忧愁和思念,所以有些“凄凉”,但时常怀念故国的生活情景,不断回想起故国的亲朋好友,感觉他们无处不在,心中又多了一些安慰,一些宽心,所以又是“甜蜜”的。类似的问题情境我们经常在课堂中去创设,学生也就养成了一定的学习习惯。

三、合作学习的习惯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合作学习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有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在语文学习中,当学生遇到困难时,能在学习型小组内自觉地讨论、交流,虽然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同,思维水平的高低不一,但是能够人人参与,最终达到学习目的。

四、自信的学习习惯

自信对一个人的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小学生正是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倾教师之所爱,尽教师之所能,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现在,在我的课堂上,学生能够大胆发言,老师多给予正面激励;同学之间交流时,能够将自己的所思所想说出来;课后学生能够开动脑筋,把自己的所感所想写出来。如学生学习了《詹天佑》这篇课文后,写出的感想《詹天佑 我想对你说》;学习了课文《草虫的村落》后,能够续写故事,将动物的世界写得像人类的世界一样,那里有学校、有医院,马路上有执勤的警察,让人读后忍俊不禁。只要教师善于抓住日常教学的各个环节,好的学习习惯是可以养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