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黄金分割提供的美学思路,声乐教学中也可借鉴黄金分割的逻辑关系,无论是歌唱者的生理结构和发声位置的科学定位、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还是作品分析的整体把握都应加以剖析。借助现代医学解剖的原理,在对人体各主要发声器官的解剖图中可以明显看到,处于歌唱呼吸的关键位置,即胸腹式联动呼吸器官恰好位于人体的黄金分割点上,影响歌唱共鸣的额窦、鼻腔、软腭和蝶窦、硬腭等器官亦呈横向或纵向结构,基本分布于头的黄金分割点上,而歌唱表演中经常提到的眉心和笑肌也分别处于人体面部结构的黄金点和逆分割点上,这一点可以通过绘图中常用的九宫格原理进行明析。以此为例倒过来看,对人体整体结构的逆黄金分割点的分析比例恰好位于膝盖的位置,这个位置也恰好符合人体运动中膝盖促使重心稳定的原理。事实上,对于人体结构中包含的黄金分割比例早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已被证实并广泛应用,著名的绘画大师达·芬奇通过研究发现,人的肚脐位于身长的0.618处,咽喉位于头顶与肚脐长度的0.618处,肘关节位于肩关节与指尖长度的0.618处,鼻子位于头顶与下巴长度的0.618处。这些研究数据一经证实,立刻引起众多的艺术家的关注,无论是在建筑、雕塑、绘画、音乐还是后来的影视艺术甚至工业制造以及金融理财分析,无不留下关于黄金分割的美学范例。在音乐家那里,人们熟悉的诸如巴赫、贝多芬、莫扎特、肖邦、德彪西甚至稍后的巴托克和勋伯格等,都对这一理论所赋有的美学比例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喜爱。巴赫在其赋格曲的主体构思中对黄金分割比例的大胆应用,无疑唤醒了音乐界对于数字科学的重新认识,其后贝多芬、莫扎特等当时晓谕世界的顶尖作曲家们也在各自的音乐创作中广泛吸取黄金分割的美学法则,创作出无与伦比的音乐经典作品。在当代中国,众所周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黄河大合唱》《游击队之歌》,这些曲式结构中完全包含了这样的美学比例,甚至不差毫分。我们不去探讨这些作曲家当时创作的动机是否以此为模式展开,至少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审美与自然的统一理论,艺术作品中蕴含的黄金分割比例为乐曲的最终成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