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传统听评课的利弊

作为教师,从入职开始,听评课便伴随自己职业生涯的始终,并在教师个人的业务提升、学科组的教研交流、学校的教学改革与发展中,不同程度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成为学校恒久不变的教学常规要求。

作为一种日常的专业学习行为和教学研究方式,听评课本身有其基本的价值和作用:其一,从教师个人学习研修的需要看,通过听评课,可以实现教师之间的相互观摩,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其二,从学科组教研活动的主要内容和形式看,通过听评课,可以较好地发挥教师的集体智慧和合作力量,以突破学科教学的重点、难点及热点问题,保持并不断提升学科教学的整体水平,更好促进学生不断提升。其三,从学校教学管理及教研工作对课堂了解调研的基本渠道看,通过听评课,可以发挥教学教研的督导作用,引导教学的发展方向和目标追求。

如何让听评课体现应有的价值和发挥应有的作用,传统的听评课(相对专业的听评课,目前,学校的听评课普遍可以视为传统的听评课)值得反思。客观地看,传统的听评课既有其优越的一面,也有其局限性的一面。优越的方面在于,因为没有严格的限定、程序和要求,给组织者和参与者留有选择的灵活性大,创设的空间大,自由发挥的机会大,有助于个人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其主要局限性在于:其一,从学校层面的要求看,因为要求相对宏观,重态度、重数量,更多关注总的目标、总的要求,使得具体的落实受到影响。其二,从学科组层面的组织看,因为缺乏专业、系统的设计和科学分析的工具作支持,往往使得听评课的随意性大、盲目性大,缺乏规范性、科学性,最大的问题是“三无现象”:听课,有任务,没合作;评课,有结论,没证据;听评课,有实践,没研究。其三,从教师个人层面的听评课动机和专业基础看,如果没有明确的目标和想法,听评课大多情况下只为完成任务而已。但即使有目标和想法,若不具备必要的理论和工具作支持,听评课的实际作用和效果依然受到很大的限制。

事实上,每位教师每学期都在完成一定数量的听评课任务,这里面,我们不排除在教师发展的不同时期,在不同教师的身上,听评课发挥着不可或缺的巨大作用。但是,也可以想见,在很多情况下,在许多教师身上,听评课成为一种形式,教师个人的收效甚微,其作用发挥也大打折扣,这是做教师的一大遗憾,也是对听评课过程中蕴含的宝贵资源的巨大浪费。

面对传统听评课的局限性及其实际的不良状况,我们有必要作出新的选择:加强学习借鉴,走专业化的听评课之路。

二、专业听评课的问题梳理

课堂观察源于西方,是作为一种课堂研究的科学方法被引入中国。起初,课堂观察一直处于“配角”地位,直至进入21世纪,课堂观察作为“一种被遗漏的教师专业能力”逐渐进入学界的主流视野。这里,以崔允漷、沈毅、武江林等人的著作《课堂观察Ⅱ:走向专业的听评课》为依据,立足书中对国内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范式的总结,对课堂观察的基本问题做一个简单的梳理,以供学习借鉴之用。

(一)课堂观察的取向。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指向教学改进。借由观察、分析、反思,发现、诊断、解决课堂中的问题。

二是指向教师发展。作为一项专业活动,尤其是基于合作的课堂观察为教师发展实践知识、提炼专业风格、增进反思意识、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良好的渠道和平台。

三是指向教育研究。利用课堂观察透视教学规律,为教学论与实践的改进服务。植根课堂,将课堂转化为最直接的研究阵地和最有价值的课程资源。

四是指向文化形成。“基于主体意愿、可分解的任务、共享的规则、互惠的效应”这一指向合作的课堂观察实践,有助于公平、民主的教研氛围和学校合作文化的形成。

五是指向学生学习。这应该是课堂观察的真正归旨,是课堂观察与传统听评课的最大区别。

(二)课堂观察的界定。主要有以下两种:

第一种:研究者或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及相关辅助工具(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等),直接或间接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作相应的研究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此界定更多指向教育研究。

第二种:通过观察课堂的运行状态进行记录、分析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谋求学生课堂的改善、促进教师发展的专业活动。此界定更侧重于教育实践取向。

(三)课堂观察的程序。主要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课前准备。其任务与环节较多,涉及说课、确立观察点、开发观察工具、采取记录方式等任务,关键是开好课前会议。

“确立适切的观察点”是课堂观察的关键环节之一。课堂观察LICC范式(以四要素或四维度命名)提供了一个完整的课堂观察框架,即:

4要素(维度)——学生学习(Learning)、教师教学(Instruction)、课程性质(Curriculum)和课堂文化(Culture)。

20视角——准备、倾听、互动、自主、达成(学生学习L);环节、显示、对话、指导、机制(教师教学I);目标、内容、实施、评价、资源(课程性质C);思考、民主、创新、关爱、特质(课程文化C)。

68观察点——以学生“学习要素”中的“达成”视角的观察点举例,有3个观察点:学生清楚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吗?预设的目标达成有什么证据(观点/作业/表情/板演/演示)?有多少人达成?这堂课生成了什么目标?效果如何?

“4要素20视角68观察点”为我们理解课堂、确定研究问题、明确观察任务提供了一个清晰的认知地图和一个实用的研究框架。

“开发科学的观察工具”是课堂观察的关键环节之二。主要是要根据观察点设计科学的量表,并能科学地使用量表。

第二,课中观察。其任务主要是看、听、记、思。基本要求是:提前进入课堂,明确观察任务,选择观察位置,如实做好记录,避免影响教学。

第三,课后反思。涉及评课会议和个人反思两种方式。评课会议由集体评课构成,强调多帮一,强调发挥集体智慧,需要观察者“作出恰当的推论”。个人反思可以结合来自方方面面的信息,全面、系统、持续地进行。

“作出恰当的推论”是课堂观察的关键环节之三,需要把握以下基本策略:一是强化证据,遵循规则。结论来自证据,证据源于观察,观察始于问题,避免凭“感觉”说话。二是由点到面,把握整体。先解析好每个证据,然后形成必要的结论,最后形成全面的建议。三是抓大放小,突出重点。结论与建议的方向可以主要表现在课堂的有效性和教师的专业发展方面。四是留有余地,便于接受。在考虑便于听者接受的情况下,亮出鲜明观点,提供可靠证据,把要说的说明白。

三、步入专业研修的基本设想

我们要突破传统的听评课,步入专业的听评课,学会课堂观察是实现转化的基本条件和桥梁。目前,课堂观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成果可资借鉴,我们完全可以尝试起来、实践起来,追求积极的价值取向,努力开启听评课活动的新局面。为此,提出以下基本设想:

(一)建立学校专业化的听评制度。细化要求,突出专业性,把各个层面人员的听评课,均提升到专业化的层面,让所有走进课堂的观察者、参与者都具备专业的眼光、理论的视野和实践的技能。为此,我们可以根据校长、教学主管校长、教学系统主任、学科组长、备课组长、班主任、教研员、学校相关学术组织负责人、科任教师等不同的角色与职责,确立合适的观察主题和观察点,开发相应的观察工具,建立实用的记录方式,并确保结论和建议的有效性。通过边探索、边实践、边总结的持续过程,逐步形成学校完善的听评课制度和体系,使得每位课堂的观察者、参与者,真正成为专业的学习者、研究者,并从中获得最大的收益。

(二)构建学科组的课堂观察范式。结合学科性质特点、学科教学特点、学科发展现状和发展目标要求,以及教师的结构特点和教师发展现状等情况,借鉴课堂观察LICC范式“4要素20视角68观察点”的研究框架,分学科逐步建立各自学科的课堂观察范式,可以在4要素上有所侧重,可以在20视角上进行调整,可以在68观察点上作出选择。当然,也可以在借鉴的基础上大胆地创新,进行重新构建与设计。范式的构建需要实践的磨砺和时间的检验,只要坚持不懈,每个学科组都可以有所建树。

(三)建设高品质、高效益的课堂教学。课堂观察的本质是一种工具,工具是要为目的服务的,我们可以不断向课堂观察要质量、要效益、要成果。课堂观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研究平台和研究范式,通过课堂观察,让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课堂、激活课堂、建构课堂,不断提升课堂教学的品质,使得课堂教学的效益最大化。

学会课堂观察,步入专业研修,由学习做起,从尝试开始,相信,只要积极行动,定会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