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需要入脑入心,需要有影响力,需要考虑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任何强制、命令、压制等都不能完全获得学生的认可。因此,学校教育要向“文化影响”方向发展,要增强学生教育的文化内涵。一是制度文化:对于和学生关系最为密切的学生教育管理制度,应尽可能地减少“禁止”、“不准”、“严禁”等词语的表述,逐步向“不可以”、“最好不”、“可否”等温和型词语转化,并启动制度解读活动,向学生解读为什么要制定制度,为什么要制定这个制度,遵守制度的后果和不遵守制度的后果等,力求把制度执行由学校需求向学生自身需求转化,从而有效发挥制度的作用。二是学生激励文化:认真分析传统的学生激励方法,如“评选三好学生”等,其用意在于“树榜样”,却忽略了它和大多数学生“无关”的结果,所以其激励作用对于“三好学生”和其他学生几乎都荡然无存。因此,从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意图出发,改良激励方法是十分必要的。一方面采取“评优申报—自评—评审”的新型评优机制,实施不同层面、不同特长学生的全面激励;一方面将学生参与社会活动、校外获奖等自我发展经历予以学校认证,颁发认定书并在学校予以宣传、表彰,如此形成学校激励文化,真正发挥其应有的激励作用。三是学生行为指导文化:逐步将学校传统的学生行为要求、检查、评比、批评、曝光的管理模式向学生行为督导、引导、体验、辐射影响模式转向。四是校园礼仪文化:组织学生人人参与“校园文明礼仪岗”工作,让学生通过向老师和同学问好、督察校内外不文明现象等方式,进行体验式自我礼仪教育。五是教师工作文化:高度重视教职员工的工作态度、精神面貌、自身形象和言谈举止等对学生的巨大影响作用,倡导教书育人,形成教师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