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阅读水平高的学生,数学理解能力强;数学阅读水平低的学生,数学理解能力就弱。由于数学语言的严谨性、抽象性等特点,决定了数学阅读不能等同于我们熟悉的语文阅读,数学阅读应该有它独有的特性。数学阅读应该读什么?怎么读?这是一个很有价值的研究课题。笔者认为,数学教材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资源,蕴藏着丰富的阅读信息,是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重要载体。一、在粗读中建构框架

刚开学,学生第一次拿到数学教材的时候,最吸引他们眼球的是目录。针对学生这一好奇的心理特征,每学期的第一节数学课,我都要上一节“阅读目录课”。这节课上,一般分为三个环节:一是“读一读”。让学生阅读目录,了解这学期有几个单元,分别有哪些学习内容。二是“忆一忆”。哪些单元与以前学过的内容有联系。三是“猜一猜”。基于以上的三个环节,学生们对整册教材有了大概的了解,做到心中有数。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每拿到一本新教材都会自觉阅读目录。开设阅读目录课,有两个目的:一方面是让学生初步熟悉教材,增强对教材内容的亲近感;另一方面是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和热情。

二、在细读中咬文嚼字

数学教材中每个单元一般由图形、符号、公式、文字等组成的,这些学习资源都是经过专家学者、教研人员和一线教师等编者反复遴选和精心确定的,很有代表意义。教师要引导学生“咬文嚼字”,品读出它们背后隐藏的价值。

1.读懂图形。在小学数学教材中,每一册里图形都占有一定的比例。这些图形表现形式丰富多彩,有实物图、主题图、线段图、点子图、数对图、坐标图等,每一种图形都有它的学问所在。例如,教材中的主题图往往来源于生活实际,有着较强的故事性。如果教师能指导学生读懂“主题图”,就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意识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有些主题图中呈现的信息多,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适当指导,帮助学生从主题图中提取出有用的信息,进而建立彼此之间的密切联系。

2.读透例题。例题是数学教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材中的例题具有典型性、示范性等特点。教师要引导学生读透例题,具体包括题目情境、分析思路、解题过程等等。读透题目情境,就是要弄清题目中已知什么、要求什么;读透分析思路,就是要寻找条件与条件之间的显性关系,条件与问题之间的隐性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读透解题过程,就是要理清每一步解题格式。读透例题就是一个学习感悟的过程。读出的是一道题的过程,悟出的是一类题的模型。读出的是规范的格式,悟出的是科学的方法。

3.读通概念。数学中的概念比较多,正确理解数学概念是学好数学知识的基础。数学概念的语言具有抽象、简洁、严密的特性。这就决定了数学阅读必须做到不能错一字、不能少一字、不能多一字、不能倒一字。比如,“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这里的“围成”就不能改成“组成”;“除以”与“除”相差一字,意思不同;“钝角大于90度”与“大于90度的角是钝角”,语序颠倒,概念也就错了。因此,为了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概念,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概念,正确领会概念的深刻含义。

三、在精读中拓展知识

在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有些课时里安排了“你知道吗”这一部分内容,主要是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见识。“你知道吗”这部分内容作为新授知识的有益补充,是学生数学阅读的重要内容。仔细阅读,就会发现,内容丰富多彩。例如,四年级上册教材中,安排了10个“你知道吗”的阅读材料。这些阅读材料可以分为三类:一是知识类,像丹顶鹤结队飞行呈“人字形”,大约110度等。二是方法类,如介绍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总结出来的“同头无除商八九”“除数折半商四五”这两种试商方法;三是思考类,比哪个放风筝放得高,只要量出它们与地面所形成的角的度数,这是为什么?等等。这样的阅读材料,趣味性足,思考力强,文化味浓。除了阅读“你知道吗”,教师还可以结合教材中的学习内容,向学生推荐与课内知识有关的课外读物,或报纸,或杂志,或书籍,或网络。通过开展课外阅读,丰富知识的内涵,深化知识的建构,从而将知识变得立体起来。

数学阅读,数学教学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数学教材作为学生重要的数学阅读对象,值得数学教师深入研究。数学教师要充分认识到阅读数学教材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科学的方法指导学生学会数学阅读,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语言水平,为学生打造可持续发展的终身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