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一向被称为“思维的体操”,学生通过学习数学,不仅能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增强了思维概括能力、想象能力、推理能力和探索能力等。因而,通过学习数学来激发和引导学生思维是非常重要的。数学思维能力是多种能力的结合,不管是从逻辑思维到直觉思维,还是从理性分析到感性体验,都应面面俱到,综合发展。在思维的激发与引导过程中,不仅要以启发学生人性为原则,还要以切合学生心理为前提,要让学生深切感受到思维运用的乐趣和思维创造的吸引力,从而使他们更加积极发动思维并且灵活运用思维。

一、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困难的表现

1.缺乏形象思维。

例如:一个水平放置的圆柱形水管道的垂直截面半径是0.6 米,并测得水面高度为0.2 米,求圆柱水平截面上有水部分的面积。本题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空间想象力。从教学实践反馈的信息来看,多数学生都忽略了“水平放置”这个基本的情景,并对“截面半径”这个条件所提供的信息也没有准确利用。学生在审题时陷入盲目的状态,同时也反映出了学生对“转化”这一重要数学思想的理解还不深入。

2.缺乏深刻思维。

例如:在讲解“圆”这一部分时,以圆形车轮为例,车轮上各点到中心(圆心)的距离都等于车轮的半径,当车轮在平面上滚动时,车轮中心与平面的距离保持不变。因此,当车辆在平坦的道路上行驶时,乘客会觉得非常平稳,这也是圆形车轮的数学道理。

二、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的激发与引导

1.开放空间,提升独立思维意识。

(1)鼓励提问,引导质疑。敢于质疑,是数学思维的显著特征,传统的数学教育都是教师占绝对主动的地位,而学生只懂埋头听、背、练,真正自主的思维少之又少。众多的客观原因显示,由于学生没有质疑精神,所以不敢也不愿去发掘数学中的更多问题。缺乏质疑精神的学生就如同一个毫无活力的复制机器,没有自己的思想,也没有灵活的翅膀。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教师应少讲多问,鼓励学生问问题,引导学生利用观察力、判断力和联想力来总结数学中的规律,并且能够发现问题并进行深入探究;另一方面教师要明确态度,抱以开放的观念,激发学生从无疑到有疑,从有疑到释疑的思维;更重要的是教师要以平等信任的心态作为教育实施的基础。

(2)一题多解,思维发散。例如,在人教版数学九年级《点和圆的位置关系》教学中,我设置了一个问题“平面上一点到圆的最大距离是6,最小距离为2,求圆的直径”。这个问题就启发了学生们一题多解的思路,经过反复阅读题目中的条件,学生们很快就找到了解题方向:点的位置需要分圆内和圆外两种情况,分别以这两种情况做新的假设,最后得出在圆外6+2=8,在圆内6-2=4的灵活答案,使得学生的思维得到扩展性开发。

(3)设置障碍,建立逆向思维习惯。在数学思维能力中,最富灵活力的是逆向思维,因为学生的思维方向一般都出自本能,主要源于学生长期积累的思维习惯。无论是对知识点的理解,还是对应用问题的解决,在不同的学习条件下,学生都要具备迅速的反应能力,从思维堵塞中寻求解决方法,有时也需要反其道而行之,从而形成科学的思维习惯。因此,教师要重视对学生逆向思维的培养,让学生能够打破常规,以反常规的方式去思考问题。

2.渗透审美,锻炼直觉思维能力。

审美标准不仅适用于语言和艺术类学科,还适用于逻辑思维严谨的科学学科。数学中的审美具体表现在各种对称性、规律性、协调性、简洁性图形、数字、公式组合等方面,针对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来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与利用。直觉思维能力是一种下意识中的思维感知能力,譬如语文中的语感,音乐中的乐感,而直觉思维能力就是数学中的“思维感知”。在理解应用过程中,这种思维感知能力能够让学生们迅速对问题形成印象,并通过本能思维感知进行判断、选择思考方向。深入理解数学中的立体美,使得学生们的直觉思维能力更加敏锐,更加准确。

综上所述,在中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重视设计、激发与引导学生的思维,科学、有效地组织每一次课堂教学,强化学生的知识,形成知识能力和思维智力的结合,使学生更好的适合新课标所规定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