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头表达能力是人在社会生活中不缺少的一种能力。发展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是社会的需要,是学生未来生活、学习和工作的需要。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必须把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作为重点,而课堂互动教学正是培养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一、培养口头表达能力的重要性

新课程倡导合作互动,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要求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初步学会运用口头语言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重视并鼓励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口语交际的能力。

课堂教学的现实却与新课程要求存在差距。课堂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互动大多形式化,不够全面深入。师生互动往往局限在与少数优秀学生之间,多数学生只是陪衬,小组内的合作、组际间的交流缺乏科学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不尽如人意。本文旨在提出相应策略,以不断完善课堂师生互动这一模式,进一步提高互动中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二、培养口头表达能力的策略

1.创设氛围,敢于表达。

教师必须摒弃“一言堂”的权威,接受并贯彻新课程改革教育观念,在思想和行动上切实转变教师角色,进行民主教学,注重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口头交际能力。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内容,营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给学生创造各种说话机会,激发表达的兴趣,充分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2.教给方法,善于表达。

在课堂交流中,学生经常出现:条理不清,词不达意,重复他人,甚至闭口不言。究其根源,其一,学生不知道干什么。教师要合理利用电教媒体,将活动板块内容用文字呈现出来,师生共同审题,教师可将题目中与学习要求相关的关键词圈划出来,引导学生了解要“做什么”,再通过有关提示点拨让学生明白“怎么做”。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扣住题目要求去阅读、思考、圈划、批注,从而保证学习活动能有的放矢。其二,学生不知道如何表达。对此,教师应给予恰当的训练进行规范。通过规范,学生懂得了在师生交流、组内组际互动时的范式。经过反复训练,不断巩固,学生熟练掌握,交流时就会形式规范、条理清晰、内容充实,课堂就会活跃起来,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就会得以落实。

3.创造机会,乐于表达。

《新课标》指出:“口语能力的培养要在双向互动的语言实践中进行。”语文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语文课要依据学科特点,开展富有层次性的丰富的语言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实践之中学习语言的运用。教师要围绕学习目标,设计表达训练点,创造机会,让学生乐于表达。看图说话,练习复述,想象练笔,小组讨论,班级辩论等都是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课本中的插图色彩鲜明、形象生动,感染力强,容易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教师如果善于挖掘教材中潜在的因素,在教学中努力创造快乐因素,就能使学生乐于表达。

三、培养口头表达能力的注意点

1.把握标准,有序进行训练。

新课标对各年级的表达水平都有具体的要求,教师必须强化目标意识,把这些要求落实到每一课的教学中,围绕训练落实目标。目标一定要把握准,在弄清年级的要求,本册的要求的基础上,还要弄清每一节课的要求。

2.把思维和表达相结合。

学生在说话过程中,需要把内部语言借助词语、句子快速转换成外部有声语言,需要边想边说。耳朵要求灵,嘴巴要求快,用语要求准确。在这当中,既没有从容思考的余地,又必须做出反应。这就要求学生在课堂练习过程中,反应迅速,判断准确,善于调动全部的语言资源,马上找到恰当的词,立刻脱口而出,进而锻炼思维的敏捷性、流畅性和逻辑性。

3.教师要做好语言的示范。

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不但要力求规范清晰,而且要准确严密。我们应加强自身的语言修养,让学生从教师准确的遣词造句、生动的语感、清晰的条理、得体的议论等方面来模仿说话,用丰富、得体、规范的语言影响学生,熏陶学生。

小学生正处在语言感知和语言表达最佳年龄阶段。教师必须充分利用语文教学进行科学训练,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在大量的语言实践中,突出语文学科“语言文字”的训练,让学生在互动对话中学习语言文字、理解语言文字、运用语言文字,培养语感,提高口头表达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