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认为新的教育改革背景下,情境教学法以它独特的教学模式和理念满足了当代语文教学的需求,并逐渐被广泛应用到各个学科的教学中。

一、问题的提出

新《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这是新课程改革中的一个突出特征。但是,传统教育中的接受式课堂教学已在广大教师中留有深深的烙印,在对学生的问题发现能力、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存在明显缺陷。这种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缺少了学生积极的主动参与,缺少了思维火花的撞击,缺少了学生的探究实践,忽视了真正意义上的“人”的教育,课堂缺乏生机和活力。

二、情境教学法的运用类型

(一)直观式教学情境。

“多媒体具有文本、图形、动画、视频图像、声音等多种媒体集成的特点,多媒体计算机能将文字、声音、图像直观的展现出来,给同学提供具体生动的形象,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把学生的审美体验推向高潮,使他们产生一种渴望学习的冲动,激发求知欲望,从而使他们进入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探索知识的认知活动中去。” 如在讲授《短歌行》一课时,笔者设计了这样的导语:请你谈谈在《三国演义》中你所知道的曹操是怎样一个人物?(学生发言)。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曹操当年亲率八十万大军,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联盟”,夜宴群雄,横槊赋诗时所吟唱的《短歌行》。紧接着运用多媒体播放了电视剧《三国演义》中曹操“横槊赋诗”的一段视频剪辑。经过之前的交流学生对曹操这个人物已经有了一个初步认识,再通过观看视频对曹操的形象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教师让学生走进曹操的内心世界,学生对课文中心的理解就会更加深刻透彻。

(二)悬念式问题情境。

求知欲是从问题情境开始的,教师创设问题情境能够引发学生进行积极地思考。同时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识特点和心理特征,根据文章的内容设置不同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主动积极地思考讨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并能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如《项链》历来以构思新颖著称,其戛然而止的结尾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小说中的玛蒂尔德用十年青春辛苦赚来的钱才还清债务,却得知她当年所借的项链是假的这一信息时小说戛然而止,不禁让人联想主人公将来的命运如何?为何造成如此结局?为了使同学们更好地理解课文,充分发挥想象力,笔者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情境:“当主人公玛蒂尔德从朋友口中得知项链是假的时她会有什么样的反应?是悔过,是不甘心,还是愤怒?她将来的命运如何?”要求学生根据原文的叙述、情节的发展,展开创造性想象,合理推测故事的发展趋向。

(三)语言文字情境。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生动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比如老师在执教李清照的《声声慢》一文时在不同的教学环节设计了诗化的语言。他设计了以下导入:唐诗宋词是中国古典文化最具代表性的一个符号。一碧晴空,一蓑烟雨,一枝春花,一江秋水,在诗人笔下凝结成各自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即使凄凉,纵然落寞,却依旧美得晶莹剔透。教师在课堂一开始就以诗化的语言给学生营造了一个凄美的古典诗词学习环境。经过了诗歌的鉴赏,在再现词境环节时他又设计以下的语言,词人选择了一个惨淡的黄昏,枯老的梧桐,堆积的黄花,南飞的大雁,还有点滴的细雨。这些饱含愁情的事物,词人别具匠心地将它们安放在自己的图画里,反复渲染,给我们营造了一个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意境。在整堂课中老师用诗意的教学语言再加上多媒体的凄美教学情境,让学生能够很快地融入作品的意境中,身临其境体会到了词人的情感,触摸了词人的灵魂,从而比较准确地把握了本词的主旨和思想情感。

三、结语

在新课讲授之前或随着探讨问题的深入,有意识地设置悬念,其关键是诱发学生的“心”,即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其产生学习的兴趣,进而启迪学生积极思维,点燃学生积极思维的火花。问题情境的引入阶段,抓住了学生们的“心”,使学生产生了学习的兴趣,即是引发了学生的情感参与。在初中语文课堂上创设有效问题情境,能够经受实践检验,具备教学实用性,它有益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思维积极性和思维水平大大提高,并能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但这种教学模式的实施要求教师必须对学生的身心特点、知识水平、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等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还往往要对可用的情境进行比较,选择具有较好的教育功能的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