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 教学实践中的三点感受
作者:陕西省靖边中学 张永好
发布时间:2015-11-17 15:04:38 来源:陕西教育报刊社
近期,翻阅了李炳亭的著作《高效课堂22条》和《高效课堂教育理论与实践》,感触良多。下面就读书感悟和多年的教学实践,浅谈我对实现高效课堂这一问题的认识。
一、预习不充分的课不许上
预习是求知过程的一个良好开端,是自觉运用所学知识和能力,对一个新的认识对象预先进行了解、求疑和思考的主动求知过程。面对一篇新鲜生疏的课文,产生一种求知的愿望,在这种内动力的趋动下,主动地去研读课文,符合新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即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的最好办法就是:在学生有足够的自主学习时间的条件下,抓住、抓好预习环节。预习不充分的课不准上,对于教师来讲,预习充分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对于学生而言,预习充分能够牢固掌握所学内容,加深对教材难点、重点的认识和理解。我们的导学案设置“我的疑惑”这一板块,教师要强调学生必须认真填写。因为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肯定有自己理解不了解决不了的问题,学生把自己的疑惑写出来。教师在批改导学案的时候应将学生的疑惑汇总,和学生见面的时候,可以集中处理,也可以个别说明,同时也为教师备课提供依据。教师如果在课前没有批阅预习案或者批改不够认真,对学生的预习情况了解不够,对学生的困惑掌握不到位,在课堂上就失去了目的性,不知道什么应该讲,什么不应该讲,根本无法实现高效。
二、严禁教师与学生抢“风头”
作为课堂平等对话的引领者,教师要成为唤醒学生心灵的那一个,要成为高擎火把领跑的那一个。李炳亭的著作《高效课堂22条》中谈到师生关系,说传统课堂是地心说,高效课堂是日心说,学生是太阳,课堂教学教师要绕着太阳转。《高效课堂理论与实践》一书中也写到关于评价一节高效课堂模式的课是否成功,共有5条标准,简称“李五条”,也即五看:看状态,看参与,看流程,看效果,看师德。他强调教师的基本作用和价值应体现在放手学、反馈学、策动学、组织学、点拨学等方面。我们在课堂上常常因为学生的表现不佳,或者不愿意相信学生,或者嫌学生麻烦,就自己三下五除二讲完,严重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还有就是学生在展示的时候,教师容易抢学生的话,教师一抢,学生愈加思维混乱,结果更加一团糟,所以要有耐心,让学生的小宇宙爆发吧,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这里有一句话和大家分享:“真正能教导学生的是你的人格,而不是你有多高的专业化水平。”
三、落实当堂达标检测,推行作业分层布置制度
学生的展示、点评、质疑占用了太多的时间,以至于下课了我们还会看到学生站在讲台上讲,教师在底下焦急等待的情况,这样的话本节课的学生自我总结反刍肯定落实不到位。一般情况下课堂的后5分钟应该让学生安静下来,完成当堂检测,归纳总结本节课应该掌握的知识,否则轰轰烈烈的课堂在下课铃响后就会戛然而止,难以实现高效。其次,教师在布置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时,必须充分考虑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做到“不布置死记硬背、机械训练作业,布置启发性、思考性作业;不布置重复性作业,布置可选择性、层次性作业;不布置繁难偏旧作业,布置实践性作业”。布置作业的数量要少,质量要高,要避免教师随意布置作业而无暇顾及研究教学内容和设计、研究学生的现象。加强作业的管理与指导,避免超负荷、低水平的作业,给每个学生留有充分自主的发展余地,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必需
让课堂实现高效是我们每一位教学工作者毕生的追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新课程改革势在必行,作为教师要走在改革的最前沿,我们必须大胆实践,努力创新,从学生的经验和体验出发,以学定教,让课堂更加贴切,更加灵活,更加有效!为推进课堂教学改革贡献自己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