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语篇语言学的三大基础概念:衔接与连贯、语类和语境对翻译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在翻译教学中,教师不应将课堂局限于句子分析层面,而应以整体语篇为单位,提高学生的篇章意识,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关键词】语篇 翻译单位 翻译教学

[基金项目]本论文受2013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3YJC740043)和2013陕西省教育厅项目(13JK0305)资助。

引言

长期以来,国内外语课堂受“语法翻译法”的影响,以词句为语言教学的基本单位。翻译教学中也形成了以词句为单位,讲解翻译原则和技巧的传统教学法。这种做法“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学生能有意识地使用技巧处理各式词句,但往往忽略词语与上下文的联系,造成误译。根据《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2000),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生应“能运用翻译的理论和技巧,将英美报刊上的文章以及文学原著译成汉语,或将我国报刊、杂志上的文章和一般文学作品译成英语……译文要求忠实原意,语言流畅。”《大纲》要求学生具有翻译语篇的能力。传统翻译教学法显然无法充分培养学生的“语篇翻译”能力。高校翻译教学该如何改革?应以什么理论作为指导?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许多学者创新性地将语篇语言学与翻译教学相结合。李运兴指出:“翻译课正在经历一次从以句子为中心到以语篇为中心的改革”(1997:48)。以语篇为中心不仅意味着把“语篇”作为翻译的基本单位,还意味着把语篇的相关理论引入翻译教学。以下本文将介绍语篇语言学的基本理论,并讨论其对翻译教学的指导。

“语篇”概述

1.“语篇”定义

语篇也称篇章。功能语言学者Halliday 将语篇定义为形式而非意义单位。Beaugrande& Dressler认为语篇是 “交际事例”,需符合7个条件:衔接性、连贯性、意图性、可接受性、信息性、情景性和互文性(唐叶青,2009:1)。胡壮麟(2000:1)认为“语篇指任何不完全受句子语法约束的在一定语境下表示完整语义的自然语言”。刘辰诞(2011:3)对“篇章”的定义是“连续的话段或句子构成的语言整体,是一段有意义、传达一个完整信息、前后衔接、语义连贯,且具有一定交际目的和功能的言语作品”。从上述定义可以看出:语篇是一个意义连贯的整体,能实现一定的交际目的,并关心语言与使用情景(语境)之间的关系。语篇定义揭示出语篇语言学的三大基础概念——衔接与连贯、语类和语境。

2.衔接与连贯、语类和语境

语篇能成为语义连贯的整体,是因为它符合衔接与连贯两大特征。黄国文(1988)把衔接与连贯比作语篇的“有形网络”和“无形网络”。衔接体现在语篇的表层,通过语法手段和语义手段实现。连贯指语篇中的语义关联,隐形在语篇底层,靠逻辑推理来实现。

语类即语篇范围或语篇体裁,朱永生指出语篇是“具有自身特点和规律并表达一定意义的话语类型” (2001:86)。祈祷、书信、小说和诗歌等都是不同的语类。

语境分为“上下文语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胡壮麟2000:182)。“上下文语境”指前后文之间的关系;“情景语境”指使用语言时周围的具体环境,包括时间、地点、方式、场合、参与对象及其关系等。“文化语境”指说话人所在言语团体的文化背景、社会距离和风俗人情等。三者均有助于理解语篇的意义和预期的交际意图,从而使语篇保持连贯性。衔接与连贯、语类和语境对于正确理解原文和产生优秀的译文具有重要意义。

3.语篇与翻译教学

把语篇与翻译相结合,产生了“语篇翻译”的概念。李运兴是这样解释“语篇”的:“以语篇为准进行翻译操作……⑴将译者的视野从字句扩展到句群、篇章等大于句子的单位。凸显不同语言级层上翻译操作的特点。强调篇章是翻译操作的最终决策级层。⑵语篇类型、交际功能与翻译策略、方法密切相关。⑶语篇在一定的语境中发挥交际功能。翻译操作必须考虑翻译活动发生时译者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即翻译情境”(2003:59)。以下本文将从翻译单位、衔接与连贯、语类、语境等方面将传统教学法与语篇教学法作对比,以期指出“语篇翻译”教学法的优势。

首先,以语篇为翻译的基本单位有助于清楚地表达原文意思。

Nida将翻译定义为“从语言到形式在目的语中用最切近又自然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2004:12)。“再现原文意义”是翻译的根本。传统的“句本位”翻译观认为篇章是由句子组成的,在实践中先处理字词,然后分析句子,最后产生译文语篇。根据功能语言学,语篇是使用中的语言单位,即语义单位;句子是语法范畴的概念。语篇与句子关系用“体现”关系,两者之间没有大小高低之分。换言之,句子体现语篇,即属于语义范畴的语篇是通过属于语法范畴的句子来体现的。

例1:The boy who remained faithful to him knew how to cook only native food.

译文(I): 那个忠于他的仆人只会做本地饭菜。

译文(II): 那个勉强留在他身边的仆人只会做本地饭菜。

这是毛姆短篇小说The Outstation 中的一句话。如果以句子作为翻译单位,译文(I)是正确的。但依据整篇的意思,那个仆人并不忠于主人,而且老是闹着要离去,把faithful译成“忠于”不能表达小说的原意。纵观全篇,译文(II)更加合适。以语篇为翻译的基本单位有助于清楚表达原文意思。

第二,衔接与连贯手法的正确掌握有助于产生地道的译文。

传统的翻译课上,教师通常会通过大量练习讲解各类翻译技巧。从语篇的角度来看,应用各种翻译技巧的根本原因是英汉两种语言衔接与连贯的手段不同。英语是重形合(hypotactic)的语言,词句之间用语言手段(如关联词)连接,注重句子形式和结构完整,突出以形显义。汉语重意合(paratactic),注重逻辑事件顺序和功能意义,较少使用形式连接手段,突出以神统形。

例2:“某君昆仲,今隐其名,皆余昔日在中学时候良友;分隔多年,消息渐阕。日前闻其一大病;适归故乡,迂道往访,则仅晤一人,言病者其弟也。”①

“Two brothers, whose name I need not mention here, were both good friends of mine in high school; but after a separation of many years we gradually lost touch. Some time ago, I happened to hear that one of them was seriously ill, and since I was going back to my old home, I broke my journey to call on them. I saw only one however, who told me that the invalid was his younger brother.” ②

英语译文中加下划线的词语在原文中没有对等语。汉语原文没有形式上的连接词汇,却仍然传情达意。但是,英译文如果删去这些词语,破坏了形式连接,语篇的完整性受损,影响表意功能。充分了解英汉语篇衔接与连贯的不同特征,才能译出地道的目的语篇。

第三,灵活处理不同语类能有效实现翻译目的。

特定的语类旨在实现某种语言功能,有自身的语言特征。如文学语篇凸显语言的叙述、描写功能,词藻华丽,注重修辞;科技语篇体现语言的说明功能,简明扼要,逻辑性强;广告语言主要实现语言的劝诱功能,富有感染力;法律语篇表现语言制约功能,表述清晰,语体正式。好的译文不是与原文字面上一一对应,而是在语类上对应,在目标语中传达原文的信息与功能,实现翻译目的。

例3:满树金花,芳香四溢的金桂;花白如雪,香气扑鼻的银桂;红里透黄,花多味浓的紫砂桂;花色似银,季季有花的四季桂,竞相开放,争妍媲美。进入桂林公园,阵阵桂花香扑鼻而来。

The park of Sweet Osmanthus is noted for its profusion of osmanthus. Flowers from these trees in different colours pervade the whole garden with their fragrance.

原文是上海某年桂花节的一篇介绍。汉语文字华美,词藻堆砌,行文流畅。如果完全对译成英文,许多重复的词语并无多大实际意义,而且有些花名很难找到对应的英文。译文采取大幅改写的方式,传达了原文信息,符合英文介绍性语篇简洁明快的特征,实现了翻译目的。

第四,文化语境是制约习语和典籍翻译的重要因素。

习语在英汉语中都占有重要地位。典籍翻译中有些现象也仅限于原语文化。采用传统教学法,学生多重视词句而忽视语境因素,在处理习语中文化现象时望文生义,导致错误翻译。

例4:It brings one to the 64,000-dollar question: how and by what standard are films selected these days?

这是笔者讲“文化与翻译”专题中的一个练习。许多学生将划线部分直译为“价值64,000美元的问题”,语意不清。该短语源于二战期间美国的一个广播节目。由主持人向竞赛者提出几组问题,如果竞赛者答对最后的压轴难题,便可获得大奖64,000美元。现在此习语被用来指“最重要的问题”“起重大作用的问题”。因此,上文的翻译应为:“这把人们引到最重要的问题上来,即如今的电影是如何选择的,依据的标准是什么?”

与传统教学法相比,语篇教学法更强调语境在翻译中的作用。英汉语由于地理、历史、宗教、风俗习惯等不同,在语言上形成差异。以地理环境为例,中国自古以农立国,农业人口众多,汉语中有不少农谚, 如:骨瘦如柴(as lean as a rake)、对牛弹琴(cast pearls before swine)、竹篮打水一场空(Drawing water in a bamboo basket means drawing nothing)等。英国是个岛国,英文中有许多词语源于航海业。如Hoist your sail when the wind is fair(好风快杨帆)、Still water runs deep(静水流深)、A small leak will sink a great ship(小洞不堵沉大船)等。

对于英汉翻译中的文化因素,通常有“异化”和“归化”两大策略。当两种文化差异不大或差异不给目标语读者带来阅读障碍时,采用“异化”策略,保留源语文化特征。当文化差异过大甚至出现文化缺省(cultural default) 时,采用“归化策略”,让译文适合目标语言文化和目标语读者。

例5:“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③

译文I:“Guan! Guan! Cry the fish hawks

on sandbars in the river;

a mild-mannered good girl,

fine match for the gentleman”. ④

译文II:“By riverside are cooing

A pair of turtle doves;

A good young man is wooing

A fair maiden he loves”. ④

作为古汉语典籍名篇,《诗经·关雎》有众多英文译本。国内的许渊冲、汪荣培,国外的James Legge、William Jennings、Arthur Waley、 Ezra Pound都曾将《关雎》译成英文。本文只选取两个版本进行比较。

原始采用了中文传统的四字结构,第一、二、四句押尾韵,描绘了河中沙洲之上,雎鸠关关歌唱,翩翩少年爱慕美貌姑娘的浪漫场景。整体看来,译文I采取异化,保留了原文的象声词,直译为“Guan!Guan!”,“逑”(伴侣)直译为“match”,忠实于原文。译文II采取归化法,省略了象声词,意译为“coo”(鸟鸣),对名词“逑”作了词性转换,转译为动词“woo”(追求)。一、三句尾的“coo”和“woo”,二四句尾的“dove”与“love”形成两组尾韵,音律感强。相比之下,译文II虽不够忠实,但更好传达了原文的优美意境,更具诗意。

语篇翻译更强调语境对翻译的制约。培养学生重视语境因素,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原文和选择正确的翻译策略。

结束语

语篇既是一个概念,也是翻译的基本单位。将语篇概念引入翻译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语篇翻译能力,避免传统词句教学法将句子与语篇分隔的弊端。语篇翻译教学的关键在于逐步强化学生的语篇意识,这包括四方面基本知识的灌输:(1)语篇是翻译过程中的基本单位,词句只是构建语篇的因子;(2)英汉语的连接手段不同,应注重形合与意合的差别;(3)译文与原文应达到语类上的对应,实现预期的语言功能;(4)在文化翻译中强调语境对翻译的制约作用。

语篇翻译教学也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美国著名语篇分析学者Schiffrin 曾提出6种可用于语篇语言学的理论:言语行为理论(speech act theory)、互动社会语言学 (interactional sociolinguistics)、交际文化学 (the ethnography of communication)、语用学(pragmatics)、话语分析(conversation analysis)、变异分析(variation analysis)。系统功能语法的创始人M.A.K. Halliday 在《系统功能语法入门》中明确指出,他提出功能语法,旨在为语篇分析提供可依据的理论框架。国内有学者也肯定了系统功能语言学对语篇语言学的指导作用(黄国文,2001:29)。教师应了解相关的学科知识,为从“词句翻译教学”到“语篇翻译教学”的转变打好坚实的理论基础。

注释:

①转引自鲁迅《狂人日记》序言。

②转引自《狂人日记》英译本A Mad Man’s Diary,杨宪益、戴乃迭译。

③转引自《诗经·周南·关雎》。

④译文I译者James Legge,译文II译者许渊冲。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2]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3]黄国文:《语篇分析概要》,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4]黄国文:《语篇分析的理论与实践——广告语篇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5]李运兴:《句群分析——翻译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中国翻译》1997年第1期。

[6]李运兴:《论语篇翻译教学》,《中国翻译》2003年第4期。

[7]刘辰诞、赵秀凤:《什么是篇章语言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

[8]唐叶青:《语篇语言学》,上海大学出版社,2009。

[9]朱永生等:《系统功能语言学多维思考》,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10]Halliday,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1999).

[11]Nida,E.A.and C.R.Taber.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