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从素质教育的初衷和理念出发,结合全球变化科学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表现出来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分析得出开设《全球变化》公选课对高校深化素质教育改革,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具有的重要现实意义。在新形势下全球变化已影响到全球各地的资源、环境、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个领域,文章介绍了全球变化内容及新的发展趋势,从提高大学生素养、培育合格公民角度具体探讨了高校开设《全球变化》公选课对深化学生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关键词】全球变化 素质教育 公选课 必要性

引言

素质教育是指导我国当代大学教育改革的新理念。所谓素质教育是指学校合理安排各种教学活动,使学生具备合格的政治素质、科学的思想素质、健康的心理素质和优良的道德素质,成为全面发展的人[1]。它的基本特征是具有科学性、时代性、发展性和终生性。当前人类社会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强化素质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个体,进而成为解决一系列人类社会问题、应对国与国之间的合作与竞争、处理国际关系问题的中坚力量。

我国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正在不断地深入进行,强化素质教育,利用教育教学规律促进公选课改革,是高校面临的实际问题。学校应根据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以及体现学校自身特色和优势的要求,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加强文化素质与跨学科方面的课程建设,开设学生满意的公选课。

全球变化是从地球科学衍生出来的一门新学科,涉及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人口激增与土地荒漠化、生物物种快速灭绝、水资源匮乏与臭氧层破坏等环境恶化问题[2]。它与技术、经济、政治、文化密切相关[3],直接影响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已被社会、经济、政治和科学等多个领域的学者广泛关注。

无论从素质教育反复强调的“全面发展”,还是从素质教育中注重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角度出发,都不难发现,开设《全球变化》这样的公选课与素质教育的初衷和理念具有极高契合度。

开设《全球变化》公选课的必要性探讨

1.全球变化研究内容和新趋势

20世纪70年代末,日内瓦第一次世界气候大会提出了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随后,国际接踵提出了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全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IHDP)和生物多样性计划(DIVERSITAS)。它们分别研究地球物理系统、地球系统的物理—化学—生物相互耦合作用的过程、环境变化的人类因素以及养育人类的生物多样性。这些研究开展使得全球变化这门以地球系统为研究对象,将各圈层作为整体,探讨系统各组分之间的物理、化学、生物乃至人类的作用,进而探讨地球系统的运行机制的学科得以形成[4,5]。近几年,全球变化研究已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同时也认识到由于地球系统高度复杂,全球变化过程面临着很多不确定性。例如温室气体对全球变暖的敏感性究竟如何,气溶胶对大气的冷却效应该如何评估等问题都未有定论[6]。

新的时代背景下,全球变化研究更加注重科学数据的支持和国际间各研究单位数据信息的共享,使得全球变化研究与信息科学相融合;基于全球变化对人类生存造成严重威胁的忧虑,研究重点开始转向全球变化的人类适应性研究,着力为人类趋利避害提供理论依据,这也是人类应对全球变化问题的明智选择[2,3];另外,人文—经济地理学科在面对全球变化不确定性和威胁性方面也作出了积极响应,提出了“未来地球”计划,认为地球系统研究需要从自然科学主导的研究转为人文科学领域参与的研究,从单学科主导的研究转为多学科和跨学科整体方案的研究,意在“人类世”这一时代背景下,研究如何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人类世是人类的影响成为全球尺度变化主要驱动力的时代)[7]。

不难看出,全球变化这门学科不但能使学生对全球变化客观现象得到合理认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学习交叉学科的过程中,能结合自身专业特点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科学与人文的融合,毋庸置疑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全球变化关系地球上生存的每一个人的未来,人人都要学会适应环境,都要为趋利避害,爱护地球,为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这也是当代大学生应有的素质。

2.全球变化研究面临的新问题

新的时代背景下,全球变化问题不单单只是自然科学问题,它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方面。当代大学生往往对全球变化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认识不够客观,这也是素质教育应该重视的问题。

当下中国,伴随着经济发展,雾霾作为副产品出现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很多大学生对雾霾是什么,源头在哪儿,它的危害以及气候效应等问题还不清楚。2015年年初自由媒体人柴静[8]通过电视纪录片《苍穹之下》向大家展示了雾霾的危害,激起了热烈的讨论。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闭幕后答记者问时也对此事发表了评论,传递出政府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当代大学生必须清醒认识到雾霾的危害,同时也应该知道它是工业化城镇化的必然结果,更重要的是治理雾霾的过程中还要考虑到雾霾的气候效应。雾霾的产生是与大气气溶胶息息相关的,大量的研究发现,大气气溶胶通过散射辐射和吸收辐射对气候具有冷却效应,这也就合理地解释了为什么在全球温室气体增加,全球变暖的趋势中又出现温度反而降低的现象[6,9]。这样看来,雾霾可能是把双刃剑,治理雾霾会不会导致区域性增暖的加速呢,是应该被认真考虑的问题。

还有,美国与欧盟等西方发达国家利用自己在新能源领域的优势而成为全球气候变化的积极应对者与规则主导者,并以自身优势和利益最大化制订节能减排标准,这对存在工业化城镇化攻坚期的发展中国家肯定是不公平的[10]。包括中科院副院长丁仲礼院士[11]在内的众多国内外学者[12]认为我们不会偏离人均排放的原则,强调发达国家的历史排放量和我国的人均排放量小,主张发达国家应在全球气候变化中承担主要责任。刘俊伶等[13]从经济全球化角度发现发达国家通过贸易将生产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由进口满足国内消费,避免国内排放增长,导致发展中国家国内排放增加,发展中国家的排放系数高于发达国家又导致全球碳排放的净增长,这也从一个新的角度有力说明了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贸易隐含碳增长、发展中国家国内排放增加和全球碳排放增加负有重要责任。对当代大学生而言,如果不结合国内所处发展阶段、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经济结构特征,而单从媒体的角度出发,是不能够洞察其中的不合理性和不公平性的。

总的来说,全球变化的广泛性和公众认识的片面性矛盾要求高校在综合素质教育改革中应着力强化大学生对全球变化问题的整体了解,在高校开设《全球变化》公选课是提高大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

结论

在新时代背景下全球变化已不单是自然科学学科,它涉及到政治、经济及文化等诸多领域,通过全球变化公选课的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跨学科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易于学生科学和人文素养的同步养成。全球变化新趋势着眼于提高人类对全球自然变化的适应性,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从而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将全球变化产生的新问题搬入大学讲堂,进行分析讨论,势必能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避免思考问题片面化,抓住问题本质,对维护世界和平和国家利益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杨小俊:《论大学生素质教育》,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2]符超峰、安芷生、强小科、宋友桂、常宏:《全球变化研究进展和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干旱区研究》2006年第23卷第1期,第1-7页。

[3]齐家国、杨志:《全球气候变化与人类福祉以及适应性》,《学术月刊》2014年第46卷第7期,第21-25页。

[4]陈宜瑜、陈泮勤、葛全胜、张雪芹:《全球变化研究进展与展望》,《地学前缘》2002年第9卷第1期,第11-18页。

[5]吴国雄、林海、邹晓蕾、刘伯奇、何编:《全球气候变化研究与科学数据》,《地球科学进展》2014年第29卷第1期,第15-22页。

[6]付培健、王世红、陈长和:《探讨气候变化的新热点:大气气溶胶的气候效应》,《地球科学进展》1998年第13卷第4期,第387-392页。

[7]樊杰、蒋子龙:《面向“未来地球”计划的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解决方案研究——对人文—经济地理学发展导向的讨论》,《地理科学进展》2015年第34卷第1期,第1-9页。

[8]柴静:《柴静中国雾霾调查:苍穹之下》,http://news.qq.com/p/topic/20150228043879/index.html?tu_biz=1.114.1.0,访问日期:2015年2月28日。

[9]董俊玲、张仁健、符淙斌:《中国地区气溶胶气候效应研究进展》,《中国粉体技术》2010年第16卷第1期,第1-4页。

[10]丁仲礼、段晓男、葛全胜、张志强:《2050年大气CO2浓度控制:各国排放权计算》,《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9年第39卷第8期,第1009-1027页。

[11]丁仲礼:《柴静专访丁仲礼:什么是公平的减排方案》,http://video.sina.com.cn/p/news/c/v/2015-03-02/184664678971.html,访问日期:2015年3月2日。

[12]吕晓莉、张秀燕:《全球气候变化治理与全球能源格局调整的互动研究》,《学习论坛》2014年第30卷第3期,第46-50页。

[13]刘俊伶、王克、邹骥:《全球贸易隐含碳变化及其影响分析》,《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15年第11卷第13期,第54-6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