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唐代是我国仕女画发展的高峰时期,涌现出了张萱、周昉等代表画家和《虢国夫人游春图》、《捣练图》等伟大作品。1980年以来,关于唐代仕女画研究成果数量递增、视角各异、方法有别、侧重不同,综述这些成果在于理清研究现状,找出研究困厄,并就未来有关唐代仕女画研究提出建议。【关键词】国画 仕女画 唐代 研究综述

仕女画是中国画的画种之一。“仕女”之称历经万变,从先秦的士、女分指男、女,到之后专指女子,再到后来指称佳丽美人,对此单国强先生在其《古代仕女画概论》一文中有详细论述[1]。仕女画的发展经历了春秋六朝的肇始、隋唐的成熟、五代两宋的拓展和元明清的消长诸阶段。

有关唐代仕女画研究的基本状况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辉煌时代,也是仕女画发展的高峰时期。唐人朱景玄《唐朝名画录》载,有唐周昉、张萱、陈闳等人皆工“士女”画。之后,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又以嫔嫱、绮罗、妇女等替换之,譬如记韩嶷“工妇女杂画”,沈粲“笔迹调媚,专工绮罗”,刘瑱“画嫔嫱,当代第一”[2]。可见,于有唐之时仕女画盛行。根据《历代名画记》以及《宣和画谱》所录,唐代擅长仕女画的画家有13位。这一时期也产生了包括《虢国夫人游春图》、《捣练图》、《簪花仕女图》、《挥扇仕女图》等流传百代的经典仕女画作,成为整个国画发展史上瑰丽重要的章节。关于仕女画的研究是中国画研究的一个重点领域,建国以来有关仕女画的研究文章有1104篇之多[3],学位论文102篇,期刊论文1002篇。对唐代仕女画的研究,从1980年以来发表的有关唐代仕女画的专题研究论文244篇,其中学位论文30篇,期刊论文214篇。针对目前唐代仕女画的研究状况,笔者就此进行了理论综述。

卅年来唐代仕女画研究的重点内容

1.研究解析唐代社会生活

由于唐代与我们相去甚远,关于唐人的头饰、服饰等生活习俗只能通过考古、文献等资料去发掘梳理。仕女画虽然是艺术作品,作为人物画却有实录的意味,可以从一个侧面、一定程度上真实地反映出当时的民风、民俗和民生,这方面的论文主要涉及研究唐代的服饰、妆容、头饰等方面。杨树云认为绢画《引路菩萨图》中仕女的广眉、大发、大袖衫襦、胸下夹缬、长裙曳地的时世妆,表现了唐天宝年间上层贵族的奢华生活[4]。徐书城基于对《纨扇仕女图》、《簪花仕女图》的实证研究,结合田野考古发现以及历史文献资料,提出初唐到盛唐流行服饰襟袖窄小,中唐至于晚唐则是宽服大袖,对斯坦因就《簪花仕女图》产生于五代的说法提出质疑,证明了其产生于唐代[5]。黄小峰将《虢国夫人游春图》与《捣练图》,放置到仕女画的发展长河中,综合大量的画作、馆藏、考古、诗歌、文献研究分析,认为画面人物与其地位无干,主题都是季节题材,前者以春游表现春季,后者则以捣练熨烫表现秋季[6]。缪哲将《虢国夫人游春图》与北斗星图文化作了关联研究,认为该画是讽喻画,包含了“天将大警于陛下”、“朝廷渐渐由女子”的政治寓意。是游仙诗蕴藉了西王母与昆仑、妙见菩萨、步虚的宗教意义[7]。

2.研究探讨唐代女性美

环肥燕瘦成为唐代女性美的鲜明符号,那么究竟这种雍容、富丽、高贵的女性美如何被今人形象把握和感性理解,有唐一代仕女画为研究其时的女性美提供了重要素材。李杰指出,唐以前绘画和雕塑展示的女性主要是平胸,但唐代仕女画则以凸胸为显著特征,并以田野考古发现佐证其观点,认为这是艺术家以女性视角表现身体美感,究其原因在于武则天当政以男性为主体的审美观念改变,胡风影响女性始以肥为美,或为吸引男性[8]。王宗英在其论文中对隋唐五代仕女画有一节论述,将当时仕女画中的女性形象归纳为丰肥腴丽,认为画面中的贵族女性雍容富态,健康自然,肌胜于骨,以丰肥为美[9]。朱继美编著的《唐代仕女画》一书以为,唐代仕女画展示的女性形象,绝不仅仅是体态肥瘦,穿着遮露,认为这是唐人积极的审美理念,体现了女性美上的盛唐气象,体现了力量型、开放兼容的文化视野[10]。

3.研究归纳唐代仕女画艺术成就

对于绘画作品的本体研究是美术研究的重要方面,唐代作为仕女画发展史上的重要时间节点,归纳提炼这一时期仕女画的艺术成就,是准确描述仕女画发展全貌的必要工作。王家英将张萱、周昉两人及作品对举比较,在人物刻画方面,《虢国夫人游春图》悠闲从容、泰然自若,《捣练图》专注投入、神态各异,周昉塑造人物形情兼备;在设色方面,张萱承袭阎立本之古雅大气,不失活泼柔丽,周昉则浓烈大胆,艳而不俗。黄培杰认为唐代工笔仕女画是健雅文化的产物,显示了女性本体意识觉醒,体现了至高无上的审美理想,认为唐代工笔仕女画是谢赫“六法论”较为全面体现的典型性绘画,又以笔色论、热逸观作了技术性探讨[11]。

4.研究观照仕女画艺术家创作

对艺术家个人及代表作品的研究,历来是艺术研究领域的重点。因传世画作及古籍记载多寡影响,学者研究主要集中于张萱、周昉两人。有关张萱的专题研究论文25篇,徐正欣的硕士论文以《捣练图》为对象,研究观照张萱作品表现的世俗劳作生活题材,并将其表现手法归结为绢本材质的运用、横向长卷的画面形式、现场实景的取舍提炼、布局的匠心独运、画面的赋色、成熟的线条造型以及诗意氛围的营造等因素[12]。关于周昉的研究论文有46篇,王杨的硕士论文重点研究张萱仕女画作的艺术特点,认为张萱的仕女画作品代表了唐代仕女画的独特风格,形成了曲眉丰颊、丰肌肥体、衣裳劲简、彩色柔丽的鲜明画风,并将之归结为“六法论”,并认为周昉仕女画具有形似神合、含蓄劲简、传神状物、明丽富贵、移步换景等五个方面的典型艺术特质[13]。黄培杰的博士论文除关注张周两人及其作品外,也研究了《送子天王图》、《树下美人图》等工笔仕女画作品[14]。学者在有关唐人仕女画具体作品研究方面,对《捣练图》研究文章有37篇,《虢国夫人游春图》研究有46篇,《簪花仕女图》研究有61篇。

5.研究迁移唐代仕女画的现实应用

一些学者结合自己的专业学科特点,在对唐代仕女画综合研究的基础上,期望将其表现手法、呈现技巧甚至画面内容,移植和引申到某些艺术实践中去,实现理论研究成果的现实转化。张云霞着重探讨了唐代仕女画展现的仕女服饰对现代服装设计的启示,值得当代服装设计师借鉴继承和改良应用[15]。陶艺工作者何叶以为,唐代仕女画中的造型艺术值得在紫砂设计和制作中借鉴推广[16]。

唐代仕女画研究综述结论

1.研究的不足

通过以上对近30年来唐代仕女画研究情况的梳理,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首先是30年来对唐代仕女画的研究不够充分,体现在研究成果数量上。初步统计可以看出,已发表的有关唐代仕女画的研究论文(含学位论文)仅占整个仕女画研究成果的22.1%,与明清仕女画研究成果数量相比悬殊,这与唐代作为仕女画发展史的高峰的地位不够吻合。其次,30年来对唐代仕女画的研究不够深入,体现在成果质量上。发表在具有较高专业影响力期刊的论文数量稀少,仅有20余篇,尚占不到成果总数的六分之一。大多数文章发表在影响力较弱的期刊上,且质量良莠不齐。再次,30年来对唐代仕女画的研究时域不够宽广,体现在研究方向上。以针对画家的个案研究来看,现有成果主要是研究张萱和周昉,至于其他画家很少涉及,即使涉及也都一言蔽之。以针对画作的个案研究来看,无外乎前文述及的《簪花仕女图》、《挥扇仕女图》、《虢国夫人游春图》、《捣练图》等,而关于《引路菩萨图》专题研究论文有7篇,《树下美人图》1篇,《送天子图》9篇,《宫乐图》5篇等。研究素材的重复导致为数不少的论文重复相同或相近的观点、论据和结论,削弱了成果的价值。

2.研究的展望

由于唐代仕女画流传至今的画作为数有限,且有一些作品的出处存在争议。有关这些画作的本体研究已经比较充分,实现研究工作的跨越,应该从以下方面多做功课。首先是研究方法的多元化,不可囿于针对作品和艺术家的个案研究,或可采用比较方法,就艺术家或作品作跨国界、跨文化、跨时空的对比研究,这一点已经引起了有的学者关注。比如杨钰在其学位论文中,将唐寅仕女画与唐代仕女画的整体比较研究,阐述唐寅对有唐仕女画继承、发展和创新[17]。其次,开展跨学科的交叉研究,拓展研究视野。近年来,女性主义、文化生态学等视角成为社会科学领域研究的重要理论工具,特别是在文学研究领域女性主义、文化生态学成为文学批评的重要内容。通过女性主义、文化生态学的研究,我们既可以观照唐代女性较高的社会地位、唐代开放包容的文化环境等内容,也可以为整个女性主义、文化生态学的研究提供重要佐证资料。最后,将迁移研究到现实应用,也就是将唐代仕女画与现实的、当代的艺术创作结合的问题,比如在剪纸、泥塑、刺绣、木版年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作中,对唐代仕女画的传承,可以丰盈这些工艺美术作品的表现题材和呈现技巧。陕西凤翔木版年画有“十美图”题材,就有对仕女画的吸收和借鉴[18]。在陶瓷制作、服饰设计等领域,也可以为这些工艺品和实用物增色不少。

参考文献:

[1]单国强:《古代仕女画概论》,《故宫博物院院刊》1995年第1期,第31-45页。

[2][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第158、115-116页。

[3]数据统计来源中国知网www. cnki.net,数据有效性截至2014年8月。

[4]杨树云:《从敦煌绢画〈引路菩萨〉看唐代的时世妆》,《敦煌学辑刊》1983年,第92-97页。

[5]徐书城:《从〈纨扇仕女图〉〈簪花仕女图〉略谈唐人仕女画》,《文物》1980年第7期,第71-75页。

[6]黄小峰:《四季的故事:〈捣练图〉与〈虢国夫人游春图〉再思》,《美苑》2010年第4期,第72-83页。

[7]缪哲:《〈虢国夫人游春图〉》旁证,《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第34-42页。

[8]李杰:《唐代仕女的凸胸特例》,《陕西教育(高教)》2013年第9期,第10-11页。

[9]王宗英:《中国仕女画艺术史》,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第25-45页。

[10]朱继美:《唐代仕女画》,吉林文史出版社,2010,第20页。

[11]黄培杰:《唐代工笔仕女画研究》,《美苑》2007年第1期,第51-54页。

[12]徐正欣:《世俗的升华》,西安美术学院,2012。

[13]王杨:《浅析周昉仕女画的艺术特点》,吉林大学,2012。

[14]黄培杰:《唐代工笔仕女画研究》,南京艺术学院,2005。

[15]张云霞:《唐代仕女服饰在现代服装中的应用》,《艺术科技》2014年第4期,第146页。

[16]何叶:《唐代仕女造型在宜兴紫砂造型设计中的运用》,《陶瓷科学与艺术》2012年第1期,第54页。

[17]杨钰:《唐寅仕女画与唐代仕女画比较研究》,苏州大学,2011。

[18]邰康锋:《凤翔木版年画吉祥植物纹样研究》,西安美术学院,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