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搞好大学生人性养成教育是高校的重要任务。大学生不仅要修身正己,而且要传播带动,促进人类文明。大学生人性养成教育要多角度审视,多渠道用力,以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为重点,夯实基础;以师德师风引领为主线,构筑引擎;以校园文化感染为辅助,聚合内力;以文化娱乐活动为平台,增强活力,稳步形成人性养成教育的合力,培养高素质人才。【关键词】大学生 人性 养成教育

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在北京大学欢迎会上说,大学有与普通学校“特别”的目的,“研究高深之学理,发挥本国之文明,以贡献于世界之文明是焉。”所以,大学不仅要培养学生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本领,还要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品德。不仅要修身正己,而且要传播带动,促进人类文明。目前,绝大多数大学注重教学科研、注重知识传授、注重技能培养,却忽视大学生做人、修身、素养的锻炼。其主要原因一是思想建设难入手,找不到有效的办法;二是素质培养难见效,花费了九牛二虎的力气,未必能有明显改观;三是工作举措不系统,虽然各种活动很多,但是缺乏系统性、关联性、统领性。关注任性养成教育,既是高校的应有之义,也是培养特定群体、特定对象的必然要求;既有高等院校的趋同性,也有高校的独特性;既是对高校党委的共同考量,也是建设新常态的大课题。本文结合作者的工作实际,阐述粗浅的认识和观点。

以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为重点,夯实基础

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是社会主义高等学校的本质要求,也是人性养成教育的基础。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重点是理想建设、道德建设和纪律建设,其中理想建设是核心,道德建设是主体,纪律建设是保证。

1.发挥学生社团功能,培养学生广泛兴趣和爱好。大学生缺乏向上、向善、有爱之心,由诸多因素造成,缺乏自信心、自暴自弃是其中的原因。大学生社团是培养兴趣、树立信心的有效载体。要利用好这一载体,引导学生发挥爱好和特长,同时发挥学生社团的素质拓展功能,支持学生建立科技学术型、人文修养型、文体活动型等社团,将更多的学生吸引到学生社团中来,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兴趣,帮助学生树立自强不息的信心,增强学生自觉学习的内生动力。

2.利用实践育人的办法,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人性基于教育引导,源于实践锻炼。要积极探索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服务社会、勤工助学、择业就业和创新创业相结合的机制,组织大学生广泛参加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树立担当意识。高校可以开设劳动课,成立志愿者协会,开展系列公益活动,尽量扩大勤工俭学覆盖范围,组织开展寒暑假社会调查活动,使大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受教育、有改变、长才干、作贡献。

3.加强校园网络建设管理,培养学生的纪律观念。要充分发挥校园网的宣传和服务两个功能,积极开展生动活泼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形成网上网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不断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和空间。同时,要密切关注网上动态,了解学生思想状况,加强同大学生的沟通与交流,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动权,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

4.注重形势政策教育,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要不定期邀请专家、学者或领导为大学生作形势报告,紧紧围绕形势变化和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组织专题辅导讲座。学生党、团组织要过好组织生活,举办讲座、研讨会、心得交流等丰富多彩的形势教育活动,让每位学生及时了解发展形势,明确未来发展的广阔天地,引导和教育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转变,从“要我做什么”到“我要做什么”转变,不断提高学生向上、向善、有爱的自律意识。

5.发挥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培养学生树立崇高理想。全面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深入推动十八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大学生头脑。紧密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和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把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把系统教学与专题教育结合起来,把理论武装与实践育人结合起来,切实改进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方法,提高人性养成教育的效果。

以师德师风引领为主线,构筑引擎

树立良好的师德师风要抓住教师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和思想观念3个重点,抓好师德师风教育、师德师风宣传、教书育人责任、师德师风考核4个关键。

1.强化师德教育。着重加强教师思想政治教育、职业理想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操守教育,组织教师学习习近平同志对教师提出的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要求,学习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引导和培养教师求真务实、严谨细致的教学态度和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情怀,以自己的高尚师德、人格魅力和学识风范教育感染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师德教育,不断唤起和激发教师内心的道德自律,把时代对师德的要求转化为教师内在的、长久的自觉行为。

2.扩大师德宣传。要大力表彰优秀教师、师德标兵、优秀班主任、辅导员、品德教育工作者,推荐参加全省、全国先进模范人物评选活动,不断培养和树立师德师风先进典型,广泛宣传模范教师先进事迹,不定期安排师德标兵、优秀教师先进事迹报告会,展现当代教师的精神风貌,倡导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褒奖好师德,聚集正能量。要通过师德先进典型,带动良好教风,弘扬正气,引领发展。

3.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意识。学校的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要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把“学为人师、行为示范”体现在教学、科研和服务等各个方面,融入到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环节。同时,要坚持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有纪律,严格教育教学纪律,切实加强教材管理、课堂管理,在讲台上和教材中不散布违背宪法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错误观点和言论,为学生负责、为社会负责。

4.严格考核管理。严格新聘教师审查,把思想政治素质、思想道德品质作为教师必备条件和重要考察内容,保持教师队伍的高素质和纯洁性。建立师德考评制度,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年度考核、职务聘任、派出进修和评优奖励等的重要依据。通过审查考核,正师风、转教风、树校风,为大学生人性养成教育提供不竭的动力源泉。

以校园文化感染为辅助,聚合内力

校园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也是影响大学生人性养成的关键因素。要在着力加强基本建设和教学管理的同时,积极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1.大力推进物质文化建设。学校的学科专业、教学设施、办学条件、校园环境、人文景观等都属于物质文化范畴。要在完善校园设施、提升环境育人的功能上下工夫,打造健康高雅的场馆文化,营造积极向上的景观文化,使人文美、艺术美、自然美相协调,增强师生员工对文化环境的认同感。

2.系统推进制度文化建设。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是保证良好校风、学风、教风基础,是校园风清气正的前提。制度文化建设要与机制建立结合,特别是要加强学校基层学术组织建设,建立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的协调运行机制,实现两种权力的优势互补,实现教授治学、学术自由,为培养大师创造自由的发挥才智的环境。进一步完善教学科研、行政管理及后勤服务等各类人员的竞聘、晋升、奖惩、收入分配等制度,充分调动全体教职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培养优秀的高素质技能人才提供制度保障。

3.不断推进行为文化建设。要从领导层面做起,加强作风建设,密切联系群众,在师生中树立起良好的人格魅力和行为风范;在教师层面推进,加强师德建设,争做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楷模,培养为人师表、率先垂范的自觉性;在管理层面深化,牢固树立“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理念,培养爱岗敬业、高度负责的职业精神,养成公道办事、热情服务、讲求效率的工作作风;在学生层面体现,培养学生爱校荣校的情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实现德智体美相互促进和有机融合。

4.认真凝练校园精神文化。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也是师生的群体意识、行为规范和精神气质的集中体现。好的精神文化是人性养成的根本。要站在“办人民满意大学”的高度,着力体现办学目标和办学特色,不断梳理办学思路和办学理念,逐步凝练概括具有现代大学精神特质、符合大学办学方向和办学特色的校训;总结提炼能够体现师生行为规范、精神风貌和文化修养的校风,使办学理念、校训、校风、学风等成为师生共同的价值追求,为学校的改革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以文化娱乐活动为平台,增强活力

用健康的校园文化占用大学生的课余时间,防止腐化的思想侵入大学生心灵空间。要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娱乐活动,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

1.开展讲文明树新风活动。组织开展“学雷锋见行动”、“热爱校园、净化环境”、“说普通话、写规范字”、“知礼仪、正言行”等系列活动,重点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活动中提高学生文明修养,在活动中体现大学精神和风貌。

2.开展文明单位创建活动。组织召开主题班会、教师学生座谈会、文明单位研讨会,配备学生信任、办事公道、伸张正义的班团干部队伍,确定班级、团支部、宿舍奋斗目标,增强集体意识和团队观念,创建“文明班级、文明宿舍”、“卫生班级”、“卫生宿舍”,奖励优秀学生、优秀班团干部、文明学生和其他先进个人,营造刻苦学习、奋发向上、文明高雅的环境和氛围。

3.开展文明岗位创建活动。制定文明岗位标准,推行亮牌上岗制度。行政岗位的工作人员摆放桌牌,亮明职责,作出承诺;学生管理和服务窗口岗位的工作人员佩戴胸牌,广泛收集师生意见,全面接受师生监督,重奖爱岗敬业模范,倡导文明风尚。

4.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组织学生阅读国学经典,背诵诗词警句,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诵读交流中,重新开启智慧的大门。开辟校园文化墙、班级学习栏、宿舍读书角,为学生营造读书环境;举办“读书节”、“读书周”、“读书月”系列读书活动,组织“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友”读书交流活动,开展以“读至善至美书,做自信自强人”为目的的诵读比赛,让学生在参与中陶冶道德情操,塑造美好心灵,提升思想境界。

5.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结合学生特点和实际,积极开展志愿者活动,围绕社区服务、帮孤助残、支教扫盲、青少年援助、科技推广、医疗保健、环境保护、公共事务等公益事业提供志愿服务,弘扬中华民族助人为乐、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倡导时代精神和新风正气。

参考文献:

[1]邬敏懿、吴明华:《校长负责、教授治学与民主管理的耦合研究——对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认识与思考》,《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2年第1期。

[2]蔡元培:《在北京大学欢迎会——大学精神》1版.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2。

[3]梅贻琦:《大学一解——大学精神》1版.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2。

[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