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媒体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中介,已经越来越受到高校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在高校研究生群体中亦非鲜见。本文通过对新媒体及其思想政治教育新内涵的探讨,加之对研究生主体性新特征的分析,总结探索出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能性创新路径。【关键词】新媒体 研究生 思想政治教育 路径

2015年伊始,中央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要求加强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继中发[2004]16号文件提出的“要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2014年3月教育部发布的《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中规定的高校辅导员应具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职业功能之后,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提出的最新指导。身处新媒体时代的研究生多为“90后”,思维活跃、价值多元,如何利用新媒体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当前高校思政工作的主要课题。

新媒体及其思想政治教育新内涵

“新媒体”是伴随着新技术而出现的媒体形态,一项新技术的产生都有可能催生出一个“新”媒体。从狭义上理解,它是相对于报纸、广播、电视、杂志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如网络、手机、数字报刊、数字广播、数字影视等。新媒体具有数字性、富样性、交互性、即时性等特性。新媒体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媒介发生了巨大变化,它赋予了思想政治教育新的内涵,体现出新的特征。

1.传播技术的数字性

新媒体以数字化为传播手段进行跨媒体、跨时空的传播,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有线、无线通讯技术传送至电脑、手机等数字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这一切都是通过数字交换实现的。从BBS到微信,从交友到购物,高校研究生已经习惯了这种数字化生存方式。

2.传播媒介的富样性

新媒体在传播过程中会用到图片、文字、声音、视频等载体,在人体感官方面可能接收到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动感等多方位的体验。技术的进步推动媒介的更新换代以及功能增长,使传播媒介种类层出不穷。如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电子书、智能手机,丰富多样的终端媒介为当下的研究生提供了图文音像合一、视听感官综合的使用体验。

3.媒介体验的交互性

这是新媒体的真正魅力所在。个人作为事件的发起人、传播人、点评人而出现,使用数字媒介进行信息交流,能够获得准确及时的反馈。不像传统媒体是“一对多”模式,受众只能被动接受,像极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模式——灌输、单向、缺乏互动。新媒体以共生共享为最大价值,它从诞生之初就以“用户体验”为中心——教育就是要以学生为本,由单向的、等级明确的模式向分享式、教学相长的模式转变。

4.传播时空的即时性

新媒体具有全天候、全覆盖的特征。受众可以在任何时间在电子信息网络覆盖的地方发送或接收信息。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也可以随之扩展,即时地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一条心情记录、微博、朋友圈都可能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出他的精神状态和心理波动。如果在某些突发事件的前期,教育工作者就能捕捉到蛛丝马迹,就可以将部分突发事件控制在萌芽状态,这将大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

研究生主体性的新特征

研究生是高等教育最高层次学历群体,作为受教育者主体具有明显的自身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政治的相对成熟性

研究生经受本科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和实践锻炼。思想上表现成熟,自主意识渐强,知识信息量大,对各种思潮有自己的理解和判断;对自身需求、未来发展也有更加清晰的认识,部分人体现出较为功利性的特点,如在就业上更多考虑的是短期待遇,而非个人兴趣,更非人生价值实现。政治上他们拥护党的领导,整体积极上进,同时也有部分研究生出现理想动摇、信念滑坡的现象。如在本科已成为党员,认为在校园活动中没有必要再积极表现。另外,在价值多元、信息暴增和选择纷繁的今天,研究生信息接受更加具有主动性。他们可以自己决定接受与否、何时何地接受,以及接受多少的问题。诸多借助新媒体传播的、标榜西方普世价值的、抹黑我国党和政府的言论,对研究生产生了潜移默化的恶劣影响。

2.心理发展的阶段冲突性

现阶段研究生主体为21至25岁,根据埃里克森社会心理发展阶段理论,[1]这一年龄正好处于成人早期(20-25岁),其群体社会心理危机表现为对亲密的需求与现实的孤独之间的冲突,正面效应是与重要关系者(如配偶、朋友)组成密切关系,能够与他人分享相互关怀,同甘共苦;反面效果是逐渐增强的成人意识,对集体的依赖性减弱,时间的自由让他们宁愿独处也不愿参加集体活动。现实中确有部分研究生有强烈的社交欲望,但随着手机等新媒体的发展,却又成为“低头族”、“社交恐惧者”,甚至“冷漠的一代”。这一时期的研究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初具雏形,但也具有相当的可塑性。

3.组织结构的分散复杂性

研究生班级组织概念弱化,专业方向多,人数差别大,培养计划不同步,学习方式较为松散,多以个人研究和小组学习讨论为主,集体学习为辅,缺乏团队合作精神的教育氛围。生源包括统招生、委培生、自筹经费生等多种类型,已经具有相对稳定的家庭、单位等社会关系,如供职于大中专院校、科研机构、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另外,由于研究生年龄差异大,多数人成人意识渐强,对集体的依赖性减弱,第二课堂活动难以开展。这使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愈发复杂。

4.实际问题的现实压迫性

⑴经济生活渴望独立。研究生年龄增长,自主意识增强,普遍具有结束依赖父母经济支援的想法。但依照目前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物价水平,大部分研究生无法完全在经济上独立生活。部分研究生甚至还要承担奉养父母、抚育子女的生存压力。

⑵学习科研任务繁重。仅以西安某外语类高校为例,翻译硕士每人须在三年内完成15万字(英汉互译各7.5万字)的翻译量。学术型研究生既要进行创新性研究,参与课题、发表论文,还要担任导师的助教,或协助科研,或完成部分本科教学。

⑶感情生活处境尴尬。目前“剩男”“剩女”已经受到全社会的关注。研究生(尤其是女研究生)到达适婚年龄而未婚,承受社会传统舆论压力较大,被父母亲人“催婚”甚至“逼婚”的研究生不在少数。

对研究生进行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路径

新媒体技术方兴未艾,它会伴随技术进步逐渐展露出新的特征。认识新媒体及研究生的主体性特征,有助于教育者有针对性地运用好这把“双刃剑”,加强和改进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制度、队伍、技术等多层面,探索新途径,取得新成效。

1.完善法律法规,为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制度保障

第一,立法部门要完善有关法律法规。目前,我国已制定上百件有关网络的法律法规。但他们还缺乏整体性、系统性,尤其是面对新媒体的迅猛发展,法律的滞后性尤为凸显。应当通过科学的立法规划,制定出新媒体运用的原则性规定,明确各类法律主体责任,建立相应究责制度。从立法上确立新媒体的良性导向,为思政工作提供法律保障。第二,教育行政部门要依法执政。通过定期培训,不断加强自身新媒体素养;加强监管力度,落实问责制度,提高管理服务水平;对不良信息传播者进行追责。切实为高校乃至全社会创造良好的新媒体氛围。第三,高校应加强新媒体管理顶层设计。党政领导需要提高认识,重视新媒体。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找路子、建平台、投资金;建立与辅导员工作绩效挂钩的考核体系;建立相关培训长效机制;通过工作竞赛、成果展示等活动形式,营造重视新媒体工作大氛围;如定期举办“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为主题的骨干培训班、专题论坛、辅导员网络思政技能大赛等。

2.提升媒介素养,为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提供队伍保障

波兹曼认为:“媒介即隐喻……它用一种隐蔽但有力的暗示来定义现实世界。”[2]这说明媒介本身已经成为内容,要提升内容的吸引力,就必须掌握媒介新技术。

⑴高校决策者应重视新媒体队伍建设,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矩阵。由校党委一把手牵头负责,纵向建立新媒体发展校级层面机构,指导各职能部门、院部系所的新媒体工作,再由研究生会等其他研究生学生社团组织担任基层抓手,自上而下地利用新媒体进行思政教育。横向建立研究生导师、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研究生辅导员为主的新媒体工作骨干。形成研究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分层负责,分工合作,各有侧重的局面。

⑵思想政治教育者应注重媒介素养提升。在知识层面,需要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传播学等原理。在《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中对辅导员提出了由能手向专家成长可供参考的进阶步骤。初级:“能熟练使用……新媒体技术;能及时研判网络舆情”;中级:“通过……网络平台主动发布相关内容,吸引学生……,引导网络舆情”;高级:“……开展深入的研究;……指导辅导员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也为辅导员明确了职业化、专业化方向。在技术层面,高校新媒体队伍建设应以服务、教育、管理学生为宗旨,提高可读性为目标,增强凝聚力、吸引力为要求。在项目设置、主题选定、图文呈现上更加贴近研究生,帮助其解决思想、学习、生活与情感上的实际问题。

3.加强网络建设,为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平台支持

首先是完善网络基础设施。网络硬件设备是新媒体发展的基础,购置储存设备、数据交换设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建立有线、无线校园网,搭建3G、4G网络基站,构建全面的数字化校园。实现线上线下“无缝化”对接,真正体现出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利用虚拟网络弥补研究生心理发展冲突。第二是建设红色网络平台。结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旗帜鲜明地在校园网站、微博、微信平台发声发响,建立网络社区,QQ群、朋友圈,在校园文化中主动出击,占领阵地。利用新媒体的富样性,在新媒体上传红色书籍、红色歌曲、红色电影,使学生能够即时查看。针对研究生思想成熟独立的特征,应摒弃高高在上、空洞说教的形象,采取自由平等、开放互动、活泼多样的方式,如漫画、动画、微电影等形式解决思想与实际问题,帮助研究生扣好学生时代的人生扣子。

结语

伴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新媒体冲击着研究生的思维模式、心理发展、学习科研以及生活方式。这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提出了挑战。但是,新媒体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中介,只是手段和载体,而任务的实质和内核没有改变。我们要将新媒体视为机遇,将研究生培养成为真正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3-4]

参考文献:

[1]Erikson,E.H.The Life Cycle Completed:A Review(New York:W.W.Norton& Company,1982).

[2]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章艳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第12-13页。

[3]徐振祥:《新媒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与挑战》,《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年,第64-66页。

[4]蒋宏、徐剑主编《新媒体导论》,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