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国当前的体育人才培养及管理方面还存在着体育训练与文化知识学习无法协调、体育人才的后运动时期的出路狭窄以及体育人才的招收还有很多需要改善的地方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国体育人才的培养及管理应改变培养方式,变革招生制度,还要加强体育生的学习管理。

【关键词】体育人才 培养及管理 策略研究

我国体育人才的培养及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体育训练与文化知识学习无法协调

我国体育人才的培养以“金字塔”模式著称,也就是一位出色的体育人才要以成千上万的体育人才培养为基础,是通过对数以万计的体育人才中挑选出来的。正是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希望可以借助于体育技能的发展寻找一份出路的人比较多,从而致力于体育事业的人口基数比较大,人口基数大,就推动了我国体育事业在短时间内迅速的得到发展。然而,体育人才作为专门技能型人才,其成材规律是十分特殊的,它需要的是一个漫长的、艰苦的、成体系的训练过程,体育人才的培养及管理需要耗费巨大的精力。体育人才在培养的过程中,往往都是重视体育技能的训练,却忽视文化知识的学习。体育人才将有限的时间与精力分配给了体育技能训练,也就无暇顾及文化知识的学习。

2.对体育人才的后运动时期的出路考虑不周全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可谓是突飞猛进,主要体现在体育成绩的取得,我国也迈入了体育大国的行列。但是,体育事业的进步不仅仅是靠体育事业的取得单方面的因素来决定的,还要看我国体育事业的整体发展,其中,体育人才的培养及管理就是重要的一个方面。虽然我国的体育事业呈现一片繁荣景象,但是体育人才在运动生涯结束后,其出路与生计成为了困扰体育人才管理的重要问题。网络上经常会爆出某个世界冠军为了生计做一些体力劳动,有的世界冠军甚至通过变卖金牌来维持生计。而网络上曝光的还是那些取得令人瞩目成绩的体育人才,而那些成绩平平,在体育生涯结束后,其生活出路更是成为困扰他们的一大难题。

我国体育人才的出路过于狭窄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体育人才在培养的过程中,只重视体育技能的训练,忽视文化知识的学习与其他技能的掌握。第二,我国对体育人才的需求还是相对较少。由于体育人才在运动生涯结束后,出路成问题,这也极大地影响了那些想从事体育事业的人的积极性。

3.体育人才的招收及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是我国体育人才培养与管理的重要单位,我国高校招收的体育人才大都局限于高水平的运动员,其生源主要有三个渠道:第一,就是已经退役的准备退役的省级、市级运动员。这一类人群是曾经从事过从育运动,但是将来不再从事体育运动。第二,就是省级、市级体校的现役运动员。这些运动员在升入高校后会依然从事体育事业,但是这类人群通常是在无法进入更高一级的运动领域,才会选择进入高校学习。第三,学校的优秀学生运动员,主要有体育学校的与普通学校的两种,在我国这部分运动员所占的招生比例不大。

从高校对体育生的招收方面就可以看出,高校并没有站在体育人才的培养的角度来招收体育人才,高校也是站在自己的角度,为了使学校在各种比赛中获得更好的成绩,就会选择招收那些已经具备一定体育技能的运动员。

我国体育人才的培养及管理的策略研究

1.改变培养方式

(1)树立科学的人才培养观

现代体育的发展需要的是素质全面的人才,既要具备优异的体育技能,也了具备良好的文化知识基础,只有体育人才的素质全面发展,才能保证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健康持续。科学的人才培养观要将体育生的技能训练与文化知识学习结合到一起。体育人才的培养与管理上应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推行“体教结合”体制,要求体育生的训练应该是业余时间进行,同时也要求体育人才的培养要将文化知识的学习纳入其中。

(2)促进大众体育事业的发展

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一直局限于竞技体育事业的发展,而这一发展思路也的确在短时间内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使我国跻身世界体育大国的行列。时至今日,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正是向大众体育事业转型,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后,我国就开始大力促进全民体育运动的发展。大众体育事业不仅可以提升人们的体育运动意识,更重要的是可以为体育人才的安置提供一个更大的空间,使体育人才的需求量提升。体育人才也不会将在重大体育赛事上获得成绩作为努力的唯一目标,体育管理部门的职能与工作内容也会发展改变,体育人才培养的方向也会更加多元化。

(3)改变基层业余训练竞赛机制

将竞赛举办的目标定位于体育人才的发现与输送上,不强调体育比赛的功利性,才能避免教练和学校为了短期利益而在体育人才的培养上有所偏颇。基层业余训练竞赛的开展要结合青少年体育人才的生理与心理特征,名次的评定也可以根据比赛项目的不同以及年龄等身体因素的不同而有所区分。在竞赛中,注重发现优秀的体育运动苗子,配以全面的素质训练,使体育人才可以健康的成长起来。

2.变革招生制度

(1)将评价纳入到招考制度中

在体育人才的招生上,我们可以借鉴美国的经验,不将入学考试成绩作为录取学生的唯一依据,而是要结合科学全面的综合评价机制,对考生进行综合的评价。坚持让体育人才可以接受到更好教育的目标,立足于体育人才的长远发展,再对针对运动员的具体情况,来对其全面素质进行综合的评价。将单一的招生评价标准进行改革,使招生评价体系日益完善。将评价纳入到了招考制度中需要建立一个科学完善的评价机制。评价机制中的价值标准要涵盖全面,保证其科学性。最终的评价结果应该可以全面的反映出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学业能力、身体素质、技能等级、个性特长等。

(2)成立专业的教育评估中介机构

我国高校招生阶段对学生进行评价主要是由高校来完成的,而评价依据就是高考成绩。这样的评价其专业科学性是饱受质疑的。但是,如果高校采用由多种标准集合到一起的评价机制,面对大量的考生,工作量是巨大的,因此,可以成立专业的教育评估中介机构,对考生进行专业的评估。就高校在体育人才的招收上,国家二级运动员以上资格可以享受高考加分政策,就可以由专业的评估机构对享受这一政策的考生进行测查,这样就可以避免一些学生家长弄虚作假。

3.注重体育人才的学习管理

(1)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层教育网络

对于体育人才的培养中学习管理问题,不仅是学生本人要转变思想,重视学习,学校、家庭以及社会都要转变思想,采取必要有措施,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学习管理网络。学校要立足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制定科学的培养计划,并按照计划严格的实施,家庭在督促体育生努力进行体育技能训练的同时,也要加强对其学习的管理。社会在对体育人才进行评价时,也不应局限于体育成绩的取得,也要综合全面的来评价体育人才。只有多管齐下,多举并重,才能转变当前体育人才的培养中不重视文化知识的学习局面,使体育人才真正成长为技能加学识的复合型人才。

(2)学校要构建科学的管理体制

学校不仅要在思想上重视体育人才学习上的管理工作,还要构建一个切实可行的科学的管理体制,使管理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建立专门负责体育生学习管理的部门,定期对体育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研究,解决学习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负责学生训练、学习与日常生活的教师应定期会面,共同探讨如何培养出合格的、全面的体育人才。

(3)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日常管理

我国体育人才培养主要分为专业的体育学校与普通学校两种。无论是哪一种人才培养单位,都要结合体育生的特点,要对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学习进行严格管理。在体育技能的训练上要严格管理,对文化知识的学习上也要严格管理。由于体育生在文化课的学习上,时间与精力的投入会受到影响,传授文化课程的教师就要因材施教,对教学方式进行转变,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负责学生日常生活的教师,也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耐心地做学生的思想工作,让学生重视文化知识学习的重要性,使体育生的文化素质与道德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杨光.浅谈高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研究[J].商情,2014,(2).

[2]于楼成.休闲体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当代体育科技,2014,(7).

[3]张璐璐.体育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商情,2014,(6).

[4]孙云峰,聂东.四川省高校社会体育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现状分析[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4,(2).

[5]王志刚.中外体育人才培养体制的比较研究[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