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源头,文字简约、蕴含丰富,历来都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程背景下,如何优化古诗文教学,摒弃“字字落实,句句过关”的教学方法,是每位语文教师必须面对的课题。教学中,笔者坚持让学生闭上“眼睛”学习古诗文,注重培养诗文语感,升华审美体验,达到了理想的课堂效果。一、“闭着眼睛”朗读,尽得古诗文音韵之妙

某种程度上讲,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的孩子们一样,现在的很多初中生都没能领悟到古诗文的音韵之美,只是机械的记忆、背诵、默写,古诗文独特的美感在逐词逐句的解释、翻译中消散殆尽。为了让学生们主动走进古诗文深邃、丰盈的艺术世界,笔者从反复吟咏开始,让学生们闭着“眼睛”尽得其音韵之妙,悄然升华着他们的诗文素养。

教学八年级上册《春望》这首诗时,笔者没有过多地给学生解释,而是以下面三个阶段的朗读来组织教学,让学生自主品味杜少陵热爱国家、关心民众、眷念亲人的美好情操。

1.教师范读。网络中有朱军、任志宏、赵忠祥等名嘴的朗读音频,笔者反复倾听,认真揣摩,分析其于情感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方面音调、语气、抑扬方面的变化,并适当地渗入自己个性化的理解与体悟,在课堂上为学生范读。相比于电教媒体的范读,我一直坚持教师要躬身示范的做法,我觉得这样不仅有益于升华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更有益于提升古诗文教学课堂的气氛与效果。

2.学生朗读。教师的范读引起了学生的啧啧称叹,我顺势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自己朗读,体味其中节奏、停顿、轻重、抒情性诸方面的变化。特别强调一句,教师切不可要求学生的朗读千人一面,大搞“一刀切”,要坚持让学生读出自己的个性化理解,以独特的方式呈现自己的朗读成果。

3.朗读展示。课堂上,笔者以小组的形式组织学生展示朗读成果,其中有小组代表声情并茂朗读的,也有三三两两合作朗读的,他们汲取了音乐教学中重唱、和声的技巧,博得了学生们阵阵由衷的掌声。最棒的一个小组,他们六名学生全体上阵,配以《琵琶吟》的曲子,对这首诗歌做出了全新的诠释,让人耳目一新。

二、“闭着眼睛”理解,浮现古诗文意境之美

教学《小石潭记》这篇文章的时候,笔者就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再现了文章意境,让学生理解了柳宗元失意被贬、寄情山水的悲凉心境,培养了他们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

1.简介背景。柳宗元是一名星耀千古的文学家,也是一名胸怀精忠报国、改革创新之志的思想家、政治家。他积极参与了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革新运动,不幸失败后被贬至永州,一贬就是十年,对于风华正茂、才华横溢的柳宗元来说,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是他寄情山水的情感基调。

2.画面再现。幽深的竹林,一片寂静,似乎只有虫鸟的啁啾与潺潺的流水声;一整块大石头凹陷下去成了小石潭的底,潭水清澈,游鱼穿梭,还有岸上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相互掩映交错,幽深之景与惆怅之情相映成辉、浑然一体。伴着悠扬舒缓、如泣如诉的乐曲,多媒体课件在学生们的面前一幕幕闪过,让他们充分体验了古诗文的意境之美,也为深刻理解文章主题奠定了基础。

三、“闭着眼睛”想象,品味古诗文情感之本

教学《使至塞上》这首诗时,笔者真的让学生在座位上闭起了眼睛,想象着天空“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之作者以蓬草自况,身世飘零、寂寞悲伤的多重意蕴;想象“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之雄浑壮阔的景象,又给作者以多么亲切温暖的感触,它的劲拔、坚毅之美给作者平添无穷的动力,让他平和、乐观地面对生活中的起起落落。

睁开眼睛,笔者开展了读写结合,有的学生娓娓道来刚才“闭着眼睛”的所思所想,有的学生提笔写下自己面对生活中的挫折与困难时应采取的生活态度与行动,在品味古诗文情感之本的同时,有效升华了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意义深远。

总之,闭上“眼睛”学习古诗文,充分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朗读、理解、想象中悄然提升自己的诗文素养、语文能力,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将一如既往地创新改革,让古诗文成为语文课堂中一股汩汩流淌的清泉,一曲清脆悦耳的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