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巧妙地设置悬念,可以引发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激活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数学课堂上的悬念,即是让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发展与变化产生一种急切、期待的心态,这种心理倾向可以让学生兴致勃勃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与探究中去,唤醒学生的惊奇感,让他们神情专注、兴致盎然地投入到数学课堂学习中来。一、 巧妙导入,用悬念引发探究兴趣

在新课伊始阶段,教师应当根据小学生无意注意占主导的心理特征,精心设计导入环节,用富有新意、喜闻乐见的悬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展示本节课教学内容中富有魅力的内蕴,让课堂教学从一开始就能抓住学生的心灵,诱发学生产生探究和掌握新知的心理冲动。

如在教学《认识乘法》一课时,教师设计了一个师生竞赛的导入形式:

师:今天老师和小朋友来一场速算比赛,比一比谁能算得又快又准。

(出示:2+2+2+2,6+6+6+6,……)

生:(开始紧张地进行计算。)

师:(稍等片刻,开始报出答案。)你们看,这些算式中加数有什么特点?

生:(露出惊奇的神色。)加数都一样。

师:其实老师做加法的本领与大家一样,只不过老师掌握了一种新的运算方法,所以才能比大家快很多。小朋友想学吗?

教师通过示范设置了悬念,激起了学生向往的情绪,展示了乘法的巨大实用价值,诱发了学生迫切学习乘法新知的心理需求。

二、 凸显变化,用悬念激活求异思维

如在教学《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一课时,教师没有循规蹈矩地照本宣科,而是用生活的实际场景激活学生思维:

师:母亲节快到了,小萌决定给妈妈买一双鞋子,可是妈妈应该穿多大的鞋子呢?小萌犯难了,她只知道妈妈的身高啊。

生:(陷入思考当中。)

师:知道了妈妈的身高,这是最能够帮助小萌的地方了!

生:我知道,一般身高与脚长的比例是6∶1。

师:真棒!这个常见比例是帮助小萌的金钥匙!

教师用学生身边的生活实际场景替代了教材中的范例,精心设计了一个“买鞋”的悬念,在学生调动已有知识积累的基础上,让学生的思维更加灵活敏捷。

三、 生动描述,用悬念促进感性积累

如在教学《角的认识》一课时,对于角的定义学生难以从生活实际中获得足够多的感性认知,因此教师巧妙地转变描述方式:

师:(伸直手臂摆动)同学们,看老师的手臂这么一摆,猜一猜是一个什么数学概念?

生:角。

师:摆得幅度大一些呢?

生:仍然是一个角。

师:为什么说这是一个角?

生:肩膀可以看做端点……

教师的动态演示看似抽象,实则是调动了学生想象力。这种蕴含了半抽象半想象的悬念设计,使得学生的感性积累变得尤为生动。

四、 激发矛盾,用悬念完善知识结构

如在教学《小数与百分数的转化》时,教师在课堂小结中启发学生思考:

师:你学会了什么?

生:小数怎样化成百分数,还有百分数怎样化成小数。

师:我们还学过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师:那么,你们想过没有,百分数与分数之间怎样转化呢?分数、小数和百分数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课尾的悬念,既是对本节课的归纳,同时也为后继教学埋下了伏笔,激发学生产生探究以旧引新的探究兴趣。

小学生容易被新奇的事物所吸引,有着探索未知的天然动力,在小学数学课堂上精心设计的悬念,是对教学内容的一种变化与更新,让学生心理上产生困惑和期待,激发他们的惊奇感,促使他们越发迫切地想要一探究竟,因疑生趣,以趣诱思,拨动他们数学思维之弦,从而让数学课堂奏响一曲曲悠扬、动听的智慧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