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深刻领悟语文知识含义,触发学生感官,引起共鸣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中学语文教学的目的及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学习并灵活应用口头及书面语言,阅读、习作是学生积累知识的重要途径。在课堂教学中,用模仿思维传导语文知识相比传统灌输式教学更易取得实质性效果。一、模仿思维与中学语文

模仿思维具有模仿性、复制性、变异性,而语文教学的要点则在于促使学生理解语文知识并灵活运用到生活、学习各个方面。两者之间语文知识属根源,是语文能力的基础;而模仿思维能对语文知识进行模仿、复制、变异,进而转变成能力,灵活运用。可见,模仿思维是中学语文延续、发展的媒介。而语文教学中,教师作为教育者、传道者也具有媒介性质,若教师能将模仿思维与自身教育传道者身份结合,并在课堂运用,“高效”、“真实”课堂的打造也并非难题。2006年,王玉兵将克隆法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运用,破解了历史教学难题。语文学科与历史学科均属在文科类目,具有一定的共同性,相信模仿思维同样也能给语文课堂带来实效。

二、模仿思维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一)模仿作者,身临其境感悟

要切实领悟作者的情感,与文本产生共鸣,做回作者是最佳路径。如在《纪念白求恩》一文教学中,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了解毛泽东、白求恩所在的时代背景;体会白求恩无私奉献的共产主义精神;理解“殉职”、“热忱”、“精益求精”、“麻木不仁”等词的含义。

在阅读课文,大致了解文本内容情况下,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白求恩组、毛泽东组、群众组,告诉学生你就是白求恩、毛泽东或群众,设计如下问题,让学生直面回答:

1.白求恩:日本鬼子来了,中国战乱一片,站在关境口,你去中国还是回国?

2.毛泽东/群众:伤员一片,白求恩作为外国人不顾生死拯救伤员,你感动吗?

因时代差异,也许学生并不能深刻体会毛泽东写这篇文章时的心情,但也能过多过少了解当时的情况,对白求恩的精神给予最大赞美。在模仿体会的同时,也会加深文章重点词句的理解,何为殉职?何为精益求精?哪些为创造美好生活而牺牲的人是何之伟大?

(二)复制训练,提升语文能力

1.反复阅读。提升阅读能力,反复阅读必不可少,但无意义的阅读并不能取得成效。但如何确保阅读有意义进行,还需花费心思。从模仿思维角度思考,我们可以将课本知识点进行整理,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并加重考核,让阅读带动教学实施,让阅读带动学生理解。

2.写作模仿。写作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如何用自己的语言表述情感是评定学生语文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在教学中,有的同学经常被写作难倒,作文不口水话连篇,就是抄袭的。对这部分同学而言,他们能深刻理解词汇含义,但却忽于运用,在关键时刻无法想到恰当的词语来搭配。对此,我们可以将优秀作品进行讲读,然后让学生展开范围,联想身边人、事进行深度模仿。如:“一个蛋糕的命运”,这篇作文是一名学生写的,深刻反映了人事关系,蛋糕经多人转手相送最后回到了原始人手中,却已长出了霉菌。在讲读后的次日,学生们模仿出了很多优秀作品。其中一篇“烂苹果的美妆”,在蛋糕一文的启示下,该学生反过来写了一篇烂苹果,商家们为谋取利益,对烂苹果进行包装,最后被看望病人的小李买下,病人在削苹果时眉头紧锁……虽然文中的介质均是物品,却从不同的故事反映了不同的社会现象。可见,如此变异复制的方式,对提升写作教学质量也是可行的。

3.错题再考。语文词汇包罗万象,运用甚广。在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同一词汇在某一次考试中学生错答,老师讲解后,学生似乎真的理解了。但下次考试,这一词汇在另一段落、短语中出现,居然又错了。基于此现象,则可发现学生对词义掌握的力度还是不够深入。因此,我们结合模仿思维的变异性,将错题率较高的问题,千变万化式组合在一起,再对学生进行训练。长期训练下,不论考题如何演变也无法难倒学生。当然错题训练的目的并非为了考试,而是为提升学生词汇理解能力。

新课改的实施,掀起了教育改革的浪潮。“高效”、“真实”课堂的打造成为给一线教师布下的难题,素质教育连锁效应引起了广大教师的关注。以创造力为核心引导学生变异性模仿学习,更符合语文学科特征,并循序渐进地提升其各方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