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纵观歌剧《苍原》的音乐研究,音乐界对其研究数目相对较多。《苍原》主要描述的是一段史实规模的民族大迁徙的故事,关于这个题材,出现了不少精彩的文艺作品演绎。本文重点借以歌剧《苍原》的相关历史研究进行分析、评述,简述我国声乐艺术研究存在的问题,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的措施。

【关键词】《苍原》 中国声乐 艺术研究 存在问题

声乐艺术研究从众化

关于歌剧《苍原》,它是用大型的西洋乐队进行伴奏的一部中国历史性歌剧,无论从乐队表演、咏叹调演唱、合唱队演唱,还是每幕前的舞蹈等,它的研究方向甚广。但从搜集的相关资料来看,所探讨的问题更侧重于歌剧音乐的意识形态方面,比如,表演者的心理特征、演唱风格和舞台形象等方面的研究。声乐界对娜仁高娃《情歌》的研究颇多;其次为歌剧艺术评论;再次就是把《苍原》与《白毛女》、《归去来》、《沧海》三部歌剧进行比较研究。然而舞蹈、咏叹调(男声)、合唱、重唱以及乐队编制方面都是歌剧《苍原》比较重要的音乐部分,但对其相关研究论题却为零,这是中国歌剧艺术的一大缺憾。

歌剧《苍原》开始是一段交响序曲,相关乐器种类就有25种。这部歌剧讲述的是中国清代的一次民族大迁徙的故事,作曲家为什么选用大量的西洋乐器作为歌剧的伴奏,而没有选用中国的民族乐器?中国也有锣鼓、民族管弦乐器,是否在演奏中国歌剧故事方面采用特有的中国乐器更为贴切?作曲家在乐器的选择方面必定有自己特定的目的,这当然要取决于他的创作背景。作为一个歌剧研究者,在看完歌剧之后,不能只是高谈阔论地描述它的气势磅礴,恢宏壮观,更重要的是结合所学音乐知识,思考出更多的问题来。比如霍长和先生在评论歌剧《苍原》的音乐时,他的切入点就比较好,把作曲家徐占海在《苍原》中的创作技法与之前的创作风格进行比较、评述。他在文中提到:“徐占海这次在《苍原》作了些调整:⑴保留一部分宣叙调,但淡化歌唱性而强调语言的‘四声’。⑵采用咏叙调,即,将咏叹和宣叙结合在一起。⑶其余的部分用韵白交代。” 霍先生谈到的每句话都是经过思考的,且论据恰到好处,他善于发现问题,提出了徐占海在歌剧创作中的特殊性问题。然后,结合曲谱,逐步论证自己的观点并得出结论,这也是一个真正的学术研究者应该具有的音乐素养。一个没有问题的学者是无法获取更多知识的。

声乐艺术研究从众化的原因

歌剧《苍原》讲述的是一段刻骨铭心的中国历史。合唱和咏叹调占整个歌剧的主要部分。就其现存音乐研究方向来看,当今音乐学者对咏叹调《情歌》的研究颇多,这是因为艺术研究的从众化的存在,一些研究者为了投机取巧,在前人艺术研究的基础上稍加改动就成了自己的作品,大家都不愿意在艺术研究的其他领域找到新的研究突破点,久而久之恶性循环,最终导致了艺术研究仅存在某几个领域。歌剧是集音乐、舞蹈、戏剧、建筑等综合性的舞台艺术,它的研究领域是相当广泛的。论述者只要把握论点,搜索资料,深层挖掘,就能发现其真正的艺术价值,而不是一味地去寻找前人研究过的论题。前人之言未必是真理,犹如学术界没有对与错,讲究的是论证过程是否更为条理,实物论据更为充分,语言表达更为清晰。我们对待前人成果应该在批判中继承,参考可以,但不能完全照搬照抄,包括有学术造诣的音乐大师。音乐文化总是在人类生活中不断的向前发展,新音乐一直在旧音乐的基础上产生且升华。从哲学上讲,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音乐研究成果断然也不能脱离事物发展的规律。

中国的声乐艺术研究过于从众化的主要原因在于研究者对待学术研究的态度问题。据调查,各大音乐学院的声乐系研究生对待毕业论文的态度只是为了完成任务,他们的目的只要论文答辩成功、轻松毕业即可。对待音乐院校的声乐研究生,他们在音乐舞台上崭露头角,犹显声色之美,诚然,他们对未来声乐技能的发展奠定了必要的师资基础。但他们对待论文写作,基本皆以学长的论文作参考,只是把论文题目略作修改,其思路和章节分配几乎完全一致。若长期如此,中国的声乐学术研究定然是从众化的反复论述,研究思维依然是传统的三步式结构:概述——分析——总结。很多学生说道:前人没有研究过的东西,我无资料可寻,更是无从下笔写作。笔者认为,声不离乐,乐不离谱。最丰富的资料莫过于原始乐谱,从乐谱中寻找突破点,大胆对新知识进行思考,树立学术之风,才算得上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声乐研究者。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育界音乐人士对待学术的态度问题:他们不是为了学术发展而研究,而是为了教育职位所需而研究。最终造成的局面是音乐学术发展停滞不前,论文学术价值浅薄,抄袭与复制的不正之风混乱于学术创作之中。可以说,这是对音乐艺术的一种亵渎。因此,作为音乐研究者,首先要学会自我创新,然后依据前人研究成果,规范学术态度,超越自己,思考前人之未知,才能真正推动学术的发展。

中国声乐艺术发展的建议

1.改革传统,力求创新

在中国声乐研究领域中,传统的思维模式是概述——分析——总结。所谓概述,就是作曲家的生平经历和创作历程,基本是属于常识性的内容,图书馆的相关人物专著论述则更为详尽;分析,即为歌曲的演唱分析,其研究思路离不开曲式分析的思维模式;最后,总结出歌曲的艺术特征。关于声乐学的研究,不仅仅只限于演唱方面,它和律学、心理学、哲学以及音乐史学等都有着渊源关系。如在居其宏教授的《史实气概,悲壮情怀——大型歌剧〈苍原〉观后》一文中,作者主要是以设问(自问自答)的形式进行评述,文字通俗易懂,但内容却极其深刻。他并未像传统式的逐条论述,他的研究过程是在看完歌剧之后对自己所提出的问题进行解决分析,论证思路清晰,且语言诙谐有趣。此外,还有孙博的一篇《歌剧< 苍原>音乐创作中所体现的复调思维与技法》,这篇文章的研究论点也比较新颖,是值得后人参考的音乐研究资料。

2.尊重前人研究成果,避免抄袭与自我复制

纵观歌剧《苍原》的整体概观,存在不少内容相似的期刊论文,同理,其他相关期刊论文亦是如此。显然,此类论文是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炼而成,是学术界所唾弃的。所谓论文,必须有论据,你的论据可以是前人研究的观点,但需在文章中给予清晰的注明,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要交代清楚,这也是一个音乐研究者必须遵循的学术规则之一。包括自我复制,虽然不是窃取他人研究成果,但这种行为不能推动学术的发展,只是为达到目的,也是学术界所不允许的。

3.重点关注原始文献——乐谱

作为一个音乐学者,无论你从事哪个方面的研究领域,你都离不开原始乐谱,只有从谱中才能找到你的论点和研究思路,何况作为声乐研究者?我们不只是靠声音去发扬中国的声乐艺术,在研究过程中,要重点关注原始乐谱。我们常常苦于无资料可搜寻,其实原始乐谱就是最强有力的论据,只是我们缺乏思考,只想速成文章。古人有云“欲速则不达”,真正有价值的文章往往是经过作者深思熟虑的,需要经过选题——查阅——精读——思考——论述——修改六部分组成。不过,通过笔者搜集的文章来看,大多数音乐学者皆为形而上的思辨性研究思维,在文字论述相对详细的前提下,却脱离了曲谱,主观的意向偏多,客观的事实论证偏少。

综上所述,若要实现中国声乐艺术的繁荣化,必须在承接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全面搜集相关中外文献资料,避免论题的重复性,大胆从乐谱入手,发散性思考问题,不要单一局限于演唱研究,更多的寻找新论点。如此以来,中国的声乐艺术一定会向多极化发展,而不是传统的两极化发展。

参考文献:

[1]霍长和.大气磅礴的英雄史诗——评歌剧《苍原》的音乐[J].音乐生活,1996(3):49.

[2]王辉.论歌剧《苍原》的音乐美学特征——以我饰演的艾培雷为例[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8(4).

[3]王辉.论歌剧《苍原》的音乐美学特征[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

[4]居其宏.史实气概,悲壮情怀——大型歌剧《苍原》观后[J].人民音乐,1997(1).

[5]孙博.歌剧《苍原》音乐创作中所体现的复调思维与技法[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