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案是近年来国内兴起的一种备课方法和教学程序,在包括小学数学在内的各年级和学科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利用导学案教学,不仅能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还能够使师生明确每节课的目标,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1.精心设计问题,充分发挥导学案作用。

问题是导学案导学功能的重要载体,精心合理的问题设计,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有效开展探究活动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首先,设计的问题应当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和开放性,以激发小学生的兴趣和学习欲望。如在学习“连加连减应用题”时,在自主探索环节中,设计“购物”的情景:元元和妈妈一起去逛商场,元元看上了一双价格为45元的鞋子,妈妈看上了一顶价格为50元的帽子,开好发票后,到柜台付款,妈妈的钱包里共有300元,想一想,妈妈会怎样付款呢?通过设计与生活情境相关的、开放性的问题,不仅能使学生明确学习数学可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进行主动学习,还能避免诸如“付款后妈妈还剩下多少钱”等传统的固定式问题对学生思维的禁锢,促使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其次,问题的设计应有一定的层次性。通过逐步加深的层次性问题,逐步引导学生认知问题,掌握知识,使学生明白只有详细地了解课本知识,并加以思考,才能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如在学习“年、月、日”时,在“记住各月天数”的环节中,设计提示方法:(1)仔细看课本中介绍记各月天数的方法;(2)自己想一想有什么好方法或在网上查记住各月天数的方法;(3)看一看老师的方法:只记四个小月(4、6、9、11月);七个大月,七前单数七的方法;(4)记生日:英英的生日是四月最后一天,她的生日是4月( )日?方方的生日是9月1日的前一天,他的生日是8月( )日?通过问题设计,让学生通过自学课本、查资料等手段进行记忆,不仅可使学生的记忆更加深刻,在学习过程中还可锻炼学生的阅读、记忆、总结、应用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2.注重细节设计,提高导学案质量。

由于年龄小,学生智力发育尚未成熟,自学能力有限,尤其是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加之数学本身的特点,重难点的自学有一定的难度,而由于学习中的重难点通常又是关键点,在设计导学案时,教师更应当着重注意课时学习中重难点的细节问题,提高导学案的质量。如在学习“找规律”时,本课时的重点应当是“找”的过程,而不是规律的应用,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应围绕学生的亲身体验,以免偏离教学重点。如桌子上摆放的小球颜色依次是白、白、紫、紫、绿、绿、红、红,积木的摆放依次是方形、圆形、方形、圆形,用看一看、摆一摆等方法,找找看有什么规律。让学生通过自身的体验,寻找到规律。在此基础上,再进行适当的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对规律进行运用。

3.合理把握时机,引导学生讨论探究。

在运用导学案时,由于一般会使用固有的模板,如在内容设计中,主要有预习题、探究题、巩固题、拓展题及检测题。由于题目较多,加之小学生好动爱玩,容易使学生在使用导学案时出现急于做题、浅尝辄止的现象,缺乏深入的思考,难以牢固掌握和灵活运用知识,使导学案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抓住教学的重难点,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讨论,使学生能够进一步认识问题,理解问题,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如例题为“篮子里有18个苹果,桌子上有3个盘子,把苹果平均放在盘子中该怎样放”,在学生完成这一问题后,进一步出示例题“篮子里有18个苹果,妈妈又买来了6个,平均放在6个盘子中应该怎样放”、“篮子里有18个苹果,大家吃掉了9个,剩余的3个放一盘可以放几盘”。让学生比较出示的例题与原题的区别,引导学生对“加”、“减”进行讨论,帮助学生理解“总数”、“剩余”等概念。

导学案着重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体现了现代教育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引导的理念,对于指导学生预习、提高课堂效率有着重要而积极的作用,但其也存在着预设过多、课堂环节多等不足。在实际运用过程中,需注意把握一定的策略,避免导学案运用中的误区,最大限度发挥其作用,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