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域融合”教学范式的策略,主要以语文教学中的师生为共同主体,以师生互动交流为指向,为了增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且突出强调学生的“学”的策略。这一策略的制订和应用,主要是为了完成学生、教师、教材编者与学习内容四者之间的“视域融合”,进而达到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整体水平的目的。因此,“视域融合”教学策略在行动规范及方式的选择上,就必须要遵循课堂教学,尤其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规律了。一、动力调节策略

实施动力调节策略,主要是为了拓展学生的期待视野。在语文教学中,往往通过学生与学习内容、师生或生生之间的“视域融合”完成对学习内容意义的理解和构建。而由于这种“视域融合”自身的动态性和关联性特点,不仅使得直接或间接参与其中的每一个人都拥有自己的期待视野,还使得学生成为了这种多维而复杂融合关系的“中转站”和“终点站”。而语文教学的主要矛盾,即是教学的动力问题,这正是学生与学习内容所呈现的不同视域间产生的矛盾。因此,可以说,语文教学中的学习活动,都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为基础,在学生特定的接受动机的支配下和接受心境影响下完成的。

二、实施意义生成策略,把握学习内容

学习内容的意义与学生与学习内容“视域融合”的角度有着直接联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习内容在我国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占主体地位。学习内容的召唤结构往往通过其内容、形式与意义反映出来,作为一种学习内容的开放性结构,它亟待学生去补充、想象或进行再创造。也正是由于学生对文木意义的理解与建构,实现了学习内容的教学凭借意义,同时召唤结构理论也为学习的创造性与个性化提供了理论支撑。

由此可见,把握学习内容的召唤结构,是将学习内容具体化、现实化的过程。应用在教学中,我们在制订纲领时应充分考虑学习内容自身的特征和教学目标,以其为大纲编织出一张多样化、个性化的开放教学网,依托学生期待视野的差异性,赋予学生更多的构建学习内容意义、教学意义的权利,真正地实现个性化、创造性学习。

三、实施人际交往策略,增进师生的对话交流

1.消除阻力,培养对话意识。

师生对话意识的培养,往往由于阻力出自于教师而使得教师成为了关键所在。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教师思想观念中根深蒂固的“师道尊严”所致,另一方面则是教师对话能力薄弱和实际操作方法的缺失。语文教师对话意识的培养,不仅对改变教学观念有着直接影响,更是其改变的最重要标志之一。因此,对话意识的培养,应当以“平等”与“尊重”为核心,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并且充分地尊重和信任学生,将学生真正视为“学习的主人”。

2.以学定教,促进多向交流。

师生对话的前提是师生关系的民主平等。因此在实际教学中,转变教学方式,便成为了师生对话的展开与深入推进的关键所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或者说,实现对话教学的关键便是学习方式转变,若教学方式变,就无法将语文教学改革的理念落到实处。因此,《语文课程标准》规定:“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的改革要适应新的学习方式的转变”。而“自主相对于他主、合作相对于个体、探究相对于接受”这一传统学习方式的转变,其关键就在与由教向学的转变。也就是说,由“教”向“学”的策略转移,即以学生的体验、参与、合作、探究为主要特征,建立发挥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动的、个性化的学习。

3.依标扣本,把握价值导向。

将师生对话放在一个民主平等,自由开放的空间内进行。在教学中,学生们由于学习水平和理解能力有限,常出现认知上的偏离和价值上的偏离。这就需要教师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和学习内容的价值取向对其予以正确引导。而教学的价值指向往往集中体现在教学中师生对话的话题内容展开对话,学习内容的价值导向则主要以学习内容理解过程中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引为主要体现内容。因此,正确把握教学的价值导向和学习内容的价值导向,不仅是师生对话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衡量师生对话实效性的重要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