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课程改革,将儿童的日常生活为基础的科学课新增到小学教育中,成为孩子们的最爱。随着知识时代的飞速进步,知识的更新逐渐加快,科学课在小学教育的地位日益凸显。科学知识的简单传授和灌输与新课改相悖。因此,把脉低效,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高效课堂具有重要意义。一、 小学科学课低效现状剖析

1. 观念上的偏差。

长期以来,应试教育根深蒂固,上至学校领导、下至科任老师以及家长都把科学课作为小科、副科。观念的偏差,导致了科学课教学的不规范、不严格,成为可有可无的一门课程,科学课教材的唯一用武之处是为孩子们提供了折飞机、做手工的原料来源。如此一来,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探究精神的养成等成为一句空话,素质教育出现大缺口。

2. 理念上的偏差。

中小学教育中,无不把语文、数学、英语作为三大主科,把科学、音乐、美术、体育等作为可有可无的课,思想上不重视,科学课不被重视成为必然。再者,随着教学改革的推进,评价教师的教学成为主要方面,但在操作中,无不把教学成绩作为主要的评价内容,把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衡量教师教学业绩的主要标准。如此一来,教师要“质量”要分数的理念导致科学课上画重点、考点,采取要学生背诵、抄写、检查等机械的学习方式,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思考、动手实验等都成为“牺牲品”,严重背离了小学科学课程设置的初衷和宗旨。

3. 实验不实。

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由于资源的欠缺,实验器材的紧缺,更由于观念、理念的落后,科学课中的动手实验环节被教师的画画重点、背诵考点轻描淡写一带而过,抹杀了孩子们对科学的探究精神,减退了孩子们的学习科学的兴致,创新能力、发散思维成为空话。

二、纠偏,创新课堂

1. 让“好奇”推开科学之门。

小学生对什么都感到好奇,往往会问出树叶怎么会是绿色的?小草冬天怎么不生长?甚至有的会问母鸡下蛋、公鸡怎么不下的滑稽可笑的问题,如果教师对孩子们的这些问题以一句“什么问题,与学习无关”而搪塞过去,这样会挫伤孩子们的积极性,抹杀孩子们的求知欲望。

教学中,应把陶行知先生的“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放在心中,呵护孩子们的好奇心,把孩子们的问题作为引导孩子们走近科学、勇于探究的起点,用一双明亮的眼睛、善思的大脑、爱动的双手等边思、边看、边实验,引导学生不仅要多看、多思,还要多听。

2. 让“探究”驻足课堂。

为创新课堂,教师应走出应试教育的误区,应充分体现科学课的实践、探究的特点,让小学科学课堂上永驻探究的足迹,让探究成为科学课堂的亮点,成为孩子们学习的主要方式。如学习《光的组成》时,如果仅仅告诉学生阳光是复色光,学生或许当作知识点记住,应付考试也绰绰有余,可是,学生会一头雾水,明明阳光我们看到的不是几种颜色的混合,怎么是复色光?犹如一团迷雾萦绕于学生脑际,学生会百思不得其解。而如果让学生用三棱镜进行光的色散,将太阳光折射到黑板上,将会看到七种颜色。简单的实验,学生对太阳光是复色光的缘由会豁然开朗。

3. 让“素养”在体验中升华。

每节课都离不开学生的情感和体验的交流,而培养科学素养是科学教学的重要方面,因此,科学素养在体验中升华是精彩课堂的点睛之笔,教师应创设情境,创设机会,给孩子提供探究、参与活动的空间和平台,让学生在探究体验中,科学素养等得到升华。如进行“灯泡亮了”的实验,如果教师满怀激情,学生便会充满期待、等待成功。教师在连接了线路后,灯泡亮了,学生会一阵雀跃,欢呼声此起彼伏。

总之,小学科学教学应该以科学素养作为教学的宗旨,创设情境和活动、探究的机会,以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培养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孩子们在科学课堂上“动”起来,成为课堂的主人,促进科学素养的提升,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