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理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和谐高效的课堂教学是每个教师梦寐以求的期待。教师要创设高效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勇于合作探究,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宗旨, 让学生的个性在探究中得到释放,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点燃探究激情,让心灵自由飞翔

1.悬念导入,妙趣横生。

导入是思维的起点,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也是新课教学的前奏。精彩的导入,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促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探究新知,全身心投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好奇心,以疑激学,巧设悬念,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把小学生的思维推向“心求通而不能,口欲言而非达”的境界,使学生进入更广阔的数学天地。如:在教学“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一课时,教师在黑板上先写出“246”这个数字,问:“它能被2整除吗?”学生经过计算,回答:“能被2整除!”“它还能被5整除吗?”学生计算后回答:“不能”。“你们可以随便出一个数,老师不用计算就能知道它能不能被2或5整除。”学生们争先恐后的给老师出题,教师一一解答。这时,一位同学说老师可真神啊!你是怎么算的?接着老师说:“你们想知道其中的秘密吗?好,下面我们就学习这个秘密。”学生们跃跃欲试,急于想知道答案,养成质疑和深入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教师选准导入的切入点,引“生”入情、入境,课堂教学效果就事半功倍了,为新课学习作了良好的铺垫。

2.运用媒体,演绎精彩。

多媒体为小学生提供了一个集声、像、色于一体,动静结合,生动直观的教学环境,把无声的教材内容变得绘声绘色,吸引小学生的眼球。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利用多媒体的交互性对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声音、视频等多种素材进行恰当的处理,创造出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的教学情境,打造高效课堂。让学生自主探究,从学生的实际经验出发,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把观察与思维结合起来,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加深理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教学《循环小数》一节课时,教师出示课件:小蜘蛛和小蜗牛比赛爬行,小蜘蛛4分钟爬了84米,小蜗牛12分钟爬了8.4米,它们谁爬得快些?让学生一边欣赏画面,一边猜想结果。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学生跃跃欲试,同桌合作进行猜测,教师引导找出正确答案。学生对新知识兴趣盎然,走进了生活,在生活情境中体验到了数学的魅力。

二、激发探究兴趣,提高自学能力

1.走进生活,感悟数学。

现实生活是小学数学的丰富源泉。小学生学习的数学应该是生活中的数学,是学生“自己的数学”。教师在课堂上尽量给学生创设自由思考的机会,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让学生在循循善诱下主动、活泼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使课堂教学目标高效达成。如:教学《认识人民币》时,教师模拟购物,创设“喜洋洋超市”。喜洋洋是小学生最喜欢的动画片中的主角,一看到喜洋洋商店,学生们特别开心。喜洋洋站在柜台前,一个小男孩拿6元钱去购物,他想去买7元钱的变形金刚,够吗?当喜洋洋告诉他不够时,你用什么办法帮助小男孩呢?学生们动脑思考,想办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有的同学说可以跟妈妈再要1元钱,明天再买;可以向同学借1元钱再买。聪明的孩子大胆地说让喜洋洋给打折,下次我还来买,薄利多销吧。学生们随机应变,激发了探究学习的兴趣,给数学课堂教学增添了一缕阳光。

2.动手操作,发展思维。

学生的思维和智慧是学生外部操作内化的结果。在教学中,教师要启迪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把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小学生的学习活动统一起来。动手操作实践不但能吸引学生的有意注意,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而且符合小学生思维的发展规律。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创设良好的生活情境,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学生对数学的感知能力,转变学习方式,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自主学习新知,释放个性,不断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