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报告要求:“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不仅是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对教育工作提出的明确要求,更是新时期教育发展的蓝图和愿景,对基础教育发展而言具有更强的规范性和指导性价值。但如何把“立德树人”的战略要求转换成具体的教育实践,切实改进和提升基础教育发展态势,是当务之急和重中之重的实践性问题。

一、基础教育的战略选择

把立德树人作为基础教育的根本任务,说到底是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问题。概括地讲,“树人”是基础教育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基础教育要坚持育人为本,通过实施合适的和科学的教育来发展人、改造人、塑造人。也就是说,基础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主要是为人的成长和人才发展奠定基础,而不是直接培养人才;“立德”是对基础教育的根本要求,是对“树人”的基本定位,就是说基础教育要坚持德育为先,通过正面的教育来引导人、感化人、激励人,基础教育要“树”有德之人;“立德树人”就是通过具体的课程内容和教育活动,在传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而规范人、推动人、提高人。由此可知,“立德树人”是对“人的发展”这个教育根本性问题的创造性表达,对教育实践具有本质的规定性。

同时,“立德树人”也是基于近年来基础教育发展状况对策和能动反映。本世纪以来,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形势变化,我国基础教育发展面临极大挑战,基础教育在国家总体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因此,国家对基础教育的重视提高到空前的程度,先后出台《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1999年1月3日,国发[1999]4号)、《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1〕21号)、《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04年3月3日,国发[2004]5号)、《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2010年)等重要文件,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深入基层,就基础教育发展发表重要讲话或指示。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实施课程改革、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等方面深入推进基础教育发展。尤其是通过教育实践探索,明确提出政府和学校要“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办学方向,“课程综合化、国际化、现代化”的课程改革方向,教师要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的专业发展方向。可以讲,基础教育发展已经迎来了一个全面发展的新时代。

但是,新形势下,我国基础教育到底应该按照怎样的方向发展?要为国家社会发展提供怎样的智力支撑和人力资源支持?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3年11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提出:“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这是深化教育领域改革的目的性要求和基本导向,进一步强化了“培养什么人”“用什么培养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问题。《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教基二[2014]4号)明确了“五个统筹”的战略任务——“统筹小学、初中、高中、本专科、研究生等学段(包括职业院校),统筹各学科,特别是德育、语文、历史、体育、艺术等学科;统筹课标、教材、教学、评价、考试等环节;统筹一线教师、管理干部、教研人员、专家学者、社会人士等力量;统筹课堂、校园、社团、家庭、社会等阵地。”这些任务就是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核心和关键所在。归根结底,就是学校怎么办学的问题。因此。“立德树人”是新时期教育发展的根本要求和战略选择。

当然,“立德树人”既是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形成的关于教育发展思想的高度概括,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内核。“立德树人”作为一种教育理念由来已久,但如何真正变成教育实践、变成具体的办学思路和政策,如何与当前的教育改革、课程改革和教师队伍建设结合起来,还需要做大量的研究工作。

二、“好人教育”的实践能量

“好人教育”是陕西省户县惠安中学在办学过程中的实践探索,近年来通过实践改进和理论提升,取得了良好教育成效,赢得了广泛的社会赞誉,引起了《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教师报》《陕西教育》等数十家媒体的高度关注和深入报道。

“好人教育”是传统文化的现代应用。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和脊梁,它所蕴涵的价值观念是中华民族智慧和文明的集中体现,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它所蕴涵的价值观念是中华民族智慧和文明的集中体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灵魂,是学校德育宝贵的精神资源,对学生精神品格的培养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中华民族是一个十分重视道德教育的民族,道德教育不仅是提高个人道德修养的首要途径,也是治理国家的重要方略。如何将传统文化和德育更好融合,将其发扬光大,是我们德育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

在中国人心目中,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是成为“圣人”,但中国人尤其是知识分子,往往以君子自诩,从不以“圣人”自居。可见“圣人”的道德境界是一种崇高的理想,圣人也只是人们心目中的崇拜偶像。“君子”之外,“小人”丛生,从而构成了“圣人”——“君子”——“小人”的社会道德金字塔结构。但社会的发展,必须在“圣人”的引导下,实现“小人”——“君子——“圣人”的正向流动;必须把“圣人”的道德标准转换成社会大众可以效法、尊崇的社会原则。“好人教育”的基本内涵和丰富实践正是在对传统德育思想继承的基础上的创新和具体化。

惠安中学认为,“好人教育”与《易系辞下》所阐述的文化精髓同出一辙,并赋予其新的内涵:《覆》以和行,就是和谐友善;《谦》以制礼,就是礼让守法;《复》以自知,就是明辨是非;《恒》以一德,就是立德树人;《损》以远害,就是不做坏事;《益》以兴利,就是兴邦立国;《困》以寡怨,就是减少怨尤;《井》以辩义,就是明辨道义;《巽》以行权,就是勤政为民。这些现代与历史的文化思想,又成为学校开展“好人教育”的理论支撑。惠安中学研究认为,“好人”由于时代文化的不同,人们的认识和理解亦有所不同。儒家认为讲仁、义、礼、智、信的人就是“好人”;爱因斯坦认为,生命的意义在于设身处地替人着想,忧他人之忧,乐他人之乐。具有这样情怀的人就是“好人”。季羡林先生认为,考虑别人比考虑自己更多的就是“好人”。在新的历史时期,能积极倡导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做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人就是时代“好人”。

“好人教育”是对新时期德育要求的践行和创新。在传统德育思想中,圣人的道德境界并不是天生的,而是一点一滴积聚起来的。荀子对于人的成圣过程作了这样的描述:“彼求之而后得,为之而后成,积之而后高,尽之而后圣。故圣人者也,人之所积也。”荀子认为,圣人不仅是崇拜的偶像,普通人也能经过坚持不懈的实践,从日常生活中不断地积累德行,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达到尽善尽美的境地,成为一个圣人。由此可见,道德修养是一种自我行为,只求诸己,不求诸人。“君子之自行也,敬人而不必见敬,爱人而不必见爱。敬爱人者,己也;见敬爱者,人也。君子必在己者,不必在人者也。”(《吕氏春秋·必己》)以敬爱他人为例,对他人的尊敬或爱护,只问这种敬与爱是否出自真心,是否做得彻底,而不必计较对方是否理解或接受你的敬与爱。所以,修身养德的根本目的是,只求自身完美,不求他人的理解或接受。

惠安中学的“好人教育”通过具体的行为规范——重品质、有素养、会学习、会交流、会生活和有信仰、素质好、品质好等的具体定位,要让学生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扮演好不同的角色。这样,他们成长的每一步、每一个足迹都值得眷恋和回味。这种“接地气”的目标表述,彻底掀开了德育“高大上”的神秘面纱。这样,德育教师在工作中也不会深感德育内容难以捕捉、德育方式无从谈起、德育评价无处着手;接受德育者在学习中也不会再有德育抽象无比,模范遥不可及,自身有心却无力落实的“苦闷”。这无疑为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指了一条明路。

“好人教育”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落实。惠安中学的“好人教育”实践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统领,坚持“教育第一、育人第一、创新第一、服务第一”的发展方向,创新了“好人教育”育人模式。创新了一种“好人教育”模式,倡导学生“在家里做个好儿女、在学校做名好学生、在社会做名好公民、在未来做个好栋梁”,其核心是:按照好人的标准把学生教好,培养好人,让好人成为社会的主人;它体现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种“好人教育”育人模式,向人们揭示了“好人教育”核心在诚信,培育的是学生,考量的是学校;“好人教育”根本在育人,检验的是质量,考量的是教育的本质与内涵。“好人教育”将学生培养、学校发展、社会和谐上升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民族高度,牢固确立了“立德树人”在教育中的根本任务,使“好人教育”在学子的实际行动中绽放出流光溢彩。

三、“立德树人”的实践逻辑

立德树人,即教育事业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还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立德树人既然是对学校教育实践的具体规定,学校教育必然要通过具体的教育活动以践行立德树人的要求。

首先,学校必须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充分探索“立德树人”的实现路径。这意味着要将课程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结合起来,增强“立德树人”整体效应。惠安中学的“好人教育”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创设情境、人本管理、丰富活动、营建文化和创新评价六大教育载体,实现育德、育新、育美、育魂、育能、育识的整体要求,并通过“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有健康的体魄;有好的心理素质;有较强的学习能力;有鲜明的个性特长;有远大的理想追求”六大方面作为教育实践效果的评价标准。

其次,“立德树人”的教育实践要处理好两个关系:一是德育追求和德育实践的关系。一方面,德育应有高标准,要把德育放到素质教育的大系统中,置于教育内涵发展的大背景下,要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突出德育重要性并作出系统的德育战略规划,协调好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诸育之间的关系,共同服务于“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的目标;另一方面,德育须有有效的载体,对学生而言,这个载体是非常具体而且正当的。惠安中学提出的“好人教育”的4项任务——在家里做一个好儿女,在学校做一名好学生,在社会做一名好公民,在未来做一个好栋梁。这4项主要任务基于学生生活、生长、发展的社会空间和具体位置,培养学生不同的社会角色意识,使学校、家庭、社会教育有机地联系并形成一个正向合力的教育体系。二是德育理念与德育活动的关系。好的德育理念只有经过适当的德育活动才可能得以实现,才能真正内化到学生的生活中。因此,好的德育一定是基于学生的生活实际的。例如,惠安中学的好人教育中的“好学生”的具体要求中有:“文明上网,不进入营业性网吧、游戏厅;不沉迷网络游戏、电子书等;不在教学区内使用手机等电子产品。关心父母、感恩父母,帮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具有环境保护意识,不乱扔废弃物,不吃垃圾食品,不浪费水、电、粮食;爱护公共设施和花草树木,不乱涂乱画”。这些规定具体而准确,能得到学生的真正认同。例如,“12月21日:擦窗户,家长评价:认真;1月2日:帮忙做饭,家长评价:敷衍……”这是惠安中学学生周昊玮的《家庭道德作业》。这反映“好人教育”是一个由理念到行为转化和素质提升的具体发展过程。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戚业国在惠安中学调研多次,他认为该校以“好人教育”为落脚点的道德教育,使空洞的道德标语可观可感。

第三,“立德树人”的教育实践须有过程的合力与实践效果。惠安中学“好人教育”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有声有色,效果显著。户县当地的群众说:“只要看到一群精神抖擞的自行车队,不用问,一看便知那是惠安中学的学生。”这是因为,惠安学子每天都向全社会传播着“做一个好人”的正能量;传递着“友善、诚信、敬业、爱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着“做一个好人”的时代风貌……

事实也正像百姓称赞的那样,惠安中学的许多学生在“好人教育”中有了深刻体会和自觉行动。“我觉得最大的变化是和爸妈沟通更多了。”惠安中学高二学生赵创说,“以前爸妈问我在学校的一些情况,我有时候会不耐烦。现在吃饭的时候会尽量和他们聊聊天。”2015年4月5日,惠安中学高2016届2班的夏雨含同学,面对雨后暴涨的河水、面对几个人的生命安危,毫不犹豫、奋不顾身连续救起3名儿童和1名近八旬老人的生命,再次谱写了一曲“好人教育”的赞歌。另一方面,“好人教育”受到《教师报》、《陕西教育》、《陕西素质教育》、《华商报》、《课改通讯》以及陕西电视台、西安电视台等中央、省、市多家媒体的高度重视和深入报道,形成强大的舆论导向和社会合力。

当然,惠安中学的“好人教育”开展的时间并不长,一个系统、科学的学校教育实践模式还有许多理论和实践问题需要探索解决,还有许多认识上的问题需要澄清。但是,只有坚持行动,实践就会改变,面貌就会改善,工作就会改进。

(作者系陕西师范大学副教授、历史课程与教学论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