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是当代学生应有的人文素质和内在品质。针对目前学生贪图安逸,满足虚荣,缺乏应有的勤俭精神及节俭行为等现象,学校如何培养学生吃苦耐劳,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习惯?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教育学生树立节约意识。

做好“三节”。中小学生应该牢固树立“节水光荣,浪费可耻”的信念,也应该学习节约用电的方法,充分利用太阳光源进行自然光照,减少照明设备耗能,电器用完后及时关掉电源开关,做到“人走灯灭,人离断电”。我们要采取多种形式教育他们养成爱惜粮食、节约粮食的好习惯。例如文明用餐,不挑食,按量取食,不随便丢弃剩饭剩菜,在饭店吃饭时,吃不完的食物要打包带走。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农业生产体验活动。

此外,青少年天天与纸张打交道,但纸张的节约却往往被人忽视。有学生统计,值日生每天从教室里扫出的垃圾当中有70%是纸,很大一部分纸都是未使用过的空白纸。为此我们要教育学生节约用纸。比如,白纸、作业本正反两面都可以写字;用过的纸可以用来折纸;在家里擦手可用毛巾,少用餐巾纸; 喝水用茶杯,不用一次性纸杯; 废报纸、旧课本可以回收,不要随便扔掉;写信、寄贺卡等尽量用电子邮件,少用纸张等。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还应该培养孩子废物利用的环保意识,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教给孩子废物利用的知识和方法,为孩子搭建平台,激发创新能力,使他们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的学生没有经过艰苦的生活环境,难以感受到物品的来之不易,所以不珍惜物品,随便损坏、乱扔乱放物品的现象尤为突出。因此,一方面要让学生知道生活物品都是经过人类的辛勤劳动生产出来的,来之不易;另一方面要明确爱惜物品的行为要求,比如如何保管,如何使用。

二、帮助学生建立合理的消费观念

国外的孩子五六岁时,父母会给他们安排“理财课程”,学习简单的理财。中国父母对孩子的理财教育没有科学的认识,“理财教育”成了简单的“给钱”,导致孩子盲目消费,形成攀比心理。所以,我们要引导孩子合理消费,形成正确的理财观念。作为家长,要告诉孩子如何合理花钱,如何使用银行、存款取款等基础的金融工具,对孩子的消费要进行合理监管。对于孩子之间互赠礼物,学校要和家庭一起引导孩子礼物的意义在于表达心意,而并非价格多少,有时候,一件自己亲手制作的小礼品,能给对方带来更多的感动。学校还可以利用传统文化、名人故事中的合理消费观念或开展跳蚤市场引导孩子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念。

三、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美德

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的美德,不仅要在生活中节俭,还要在劳动中证明。人际关系学认为,从小做家务、热爱劳动的孩子能吃苦,有才干,对生活充满自信,乐观向上,这些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往往较强。但是,近些年,轻视劳动教育已经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很多家庭和学校把劳动作为了一种惩戒手段,比如 “不听话就罚你劳动”,这样使得学生更加鄙视劳动、厌恶劳动。在劳动教育缺失的情况下,孩子没有经历过劳动体验,不懂得劳动是体现人的生存价值的理念,甚至在情感上蔑视劳动人民,这就是青少年劳动教育的缺失带来的社会问题。据上海某大学对新生进行的调查,有60%以上的人不会自己挂蚊帐,许多人在入学前没有亲手洗过一件衣服。某县妇联对本县一所重点中学初一学生家务劳动调查结果表明,从没有洗过一件衬衫的占79%,不会煮饭的占84%,不会或不敢使用电饭锅、液化气炉的占67%。劳动作为人类生存于世界的一种活动,是每个人必备的基本素质。学校教育应该与家庭形成合力,创建良好的劳动氛围,从小培养孩子劳动意识,养成爱劳动的习惯,树立“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劳动荣辱观,鼓励孩子们自觉地参加劳动,培养他们的自我生存能力,做一个能为家庭和社会服务展现自己劳动价值的小公民。

四、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

“仁者爱人”是孔子的观念,意为只有懂得爱的人才会懂得珍惜,才会善待自己,善待他人。一个人如果能对他人、对父母、对老师、对朋友,对社会永存爱心和感激之情,那么每时每刻他都会得到爱的回报,他的一生将充满快乐与幸福。现在,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很多学生像小皇帝一样长大,对父母只知索取,不知感恩,这些都源于我们的学生缺乏感恩教育。培养感恩之心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三者的配合,学校要重视感恩文化建设,例如利用学校大厅、走廊的宣传栏定期更新学校的主题感恩活动,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影响。教师是学校感恩教育的实施者,同时也是学生道德思想的引领者,教师的行为对学生非常有说服力和影响力,因此教师要在工作学习中端正自己的举止言行,做好学生的典范。学校还可以发掘学生同龄人里的先进人物和感人事迹,这些都能引起学生的感恩体验和情感共鸣,达到“见贤思齐”的效果。

五、补上生命教育的一课

生命教育是永恒的教育主题,教育之“育”应该从尊重生命开始,使人性向善,向真,向美, “何以为生”只是教育的初级目的,“为何而生”才是教育的终极目标。我们的教育长期以来以学业为主,缺乏生命教育的真谛,由于家庭和社会生命教育的缺失,导致许多青少年走上社会后,不知如何应对随时可能降临到自己头上的困难和挫折。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来自社会、家庭、自身等方面压力的增大,更使得他们面对困难茫然四顾,遭遇挫折不知所措,最终导致心理防线崩溃,为轻生埋下祸患。据新华网消息,我国每年有25万人自杀,200万人自杀未遂。自杀已成为15—34岁人群的首位死因。生命教育不仅只是教会青少年珍爱生命,更要启发青少年完整理解生命的意义,积极创造生命的价值;生命教育不仅只是告诉青少年关注自身生命,更要帮助青少年关注、尊重、热爱他人的生命;生命教育不仅只是惠泽人类的教育,还应该让青少年明白让生命的其它物种和谐地同在一片蓝天下;生命教育不仅只是关心今日生命之享用,还应该关怀明日生命之发展。学校可以通过校会、班会、讲座对青少年进行珍爱生命,健康成长教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可以有机地渗透生命教育的真谛——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让学生体会到生命的真善美。

综上所述,青少年传承着中华民族的希望,担负着建设未来的重任,他们终归将走出校门、走向社会,无论他们今后从事任何职业,都应该具有勤俭节约的品质。爱惜粮食、节约用水、节约用电、节约用纸、爱惜物品、合理消费、废物利用、热爱劳动是培养勤俭节约品质的具体措施,懂得感恩、珍惜生命是培养勤俭节约品质的有效补充。传承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美德,从培养青少年这十大习惯素养着手,家校合力,从小事入手,注重评价。让我们共同努力,为中华民族的未来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