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是学校之基,质量是立校之本,教研是兴教之源,科研是兴师、兴校之脉。学校始终要以质量求生存,以教科研求创新,以创新求发展,强化队伍建设,发挥课题带动、改革推动、研讨促动、校本拉动、校际互动的发展战略,精优内涵,着眼创新,追求“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和谐发展”。

一、队伍建设“梯度化”

学校本着“带队伍、提水平、推名师”的发展战略,着力打造“专业化、名师化、领军化”的教师队伍。常态化抓培训为教师搭建专业引领平台;常态化抓研讨,为教师创造自我成长平台;常态化抓“青蓝工程”,为青年教师提供成长成才平台;常态化抓名师工程,推出一批省、市名优教师。采取请进来、送出去、岗位提升等办法,深入推进校本研修,加大教师培训力度,提高教师道德修养、职业操守和专业能力。学校创造条件大力支持和鼓励教师境外培训、国培、省培及学历提升等继续教育,提高学习层次。加大骨干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培养力度,设平台、下重锤、压担子培养骨干青年教师成长。

二、素质提升工程“机制化”

学校始终把“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行为世范”作为兴师立身之本,着力开展“师德建设工程、岗位练兵工程、青蓝结对工程、新烛培训工程、继续教育工程、名师成长工程”队伍建设工程,实施“铸师魂、育师德、树师表、正师风、练师能、育名师”形象塑造工程,开展“精读一本专业书籍,记一本研修笔记,讲一节高效课,撰一篇高质量教学论文,完成一组‘小或微’课题,制作一件高质量课件”的素质提升工程。为充分发挥本校名优教师资源优势,每学期由本校全国优秀班主任、省级特级教师、省级名师、省级学科带头人、省级教学能手举办专题讲座、座谈会,面对面学习,共同提高专业水平。

三、课题工作“长效化”

学校坚持课题带动战略,充分发挥“课题带队伍,科研促教改,研究促质量”的整体效能,长效化地开展课题研究工作。课题研究以解决问题为核心,以课例研究为载体、以实践反思为提升,基于课堂教学,又促进课堂教学,以“省、市大课题”研究为抓手,以“小课题”、“微型课题”研究为主线,要求每位教师每学期至少完成一个微型课题,每个年级组每年完成一个小课题,学科教研组承担一个省、市大课题。用大课题研究辐射小课题和微型课题研究,用“小课题”、“微型课题”研究促大课题研究。学校建立课题研究考核评价机制和督导机制,定期对课题研究进展情况开展检查、评比、验收、表彰,对课题研究取得的优秀成果在全校应用推广的同时,积极向有关方面推荐交流参评和推广。

四、第二课堂“特色化”

学校以素质教育为主渠道,注重德育启智、智育增知、体艺扬长、劳技创新、全面育人,学校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课外活动发展特长的基础,抓优主干学科,培强薄弱学科,搞活体艺学科,夯实特色训练,确保第一课堂提质量,第二课堂显活力,特色项目出成果。拓宽艺体教育和兴趣培养途径研究实践,开设手工制作、科技制作、布扎画、篮球、足球、乒乓球、花样跳绳等第二课堂兴趣小组,每周开展两次活动,每学期举办一次大型成果展及汇报活动,培养学生特长,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全面发展、全员发展,全方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不断丰富学校素质教育特色内涵,打造教育教学教科研新亮点。

五、网络教研“实效化”

学校在抓好常规教学同时,充分发挥网络资源优势,不断拓宽研修领域,利用网络平台在各学科开展网络教研活动,教师每周开展一次网络在线研讨,每月进行一次教学疑难问题的诊断研讨,每学期举行一次网络教研经验交流座谈会。通过网络在线研讨感受同伴互助,与名师、名家对话,接受前沿专家专业指导,引领教师专业成长及教学科研能力提升。

六、集体备课“创新化”

集体备课是建立在个人独立备课基础上的一种大教研备课形式。学校把集体备课大教研放在战略位置,坚持“有计划、有主题、有记录;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主持、定中心发言人;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备资源、备教法、备学法、备教学手段、备板书、备训练;统一目标、统一重点、统一内容、统一作业、统一考查”的“三有”、“五定”、“九备”、“五统一”的集体备课模式。为了减负提效,率先在语数学科推行“单元分包、教案共享”备课改革。集体备课做到各抒己见,扬长避短,实现教学内容上的准确性、合理性,教法上的求异性、开拓性。每周集体备课学校领导组织检查,行政人员积极参与,发挥督促和指导作用,使集体备课落到实处。综合学科推行教师课程跨年级双带制,集体备课双人制,大教研合并制的备课改革。根据教学需要,针对性地开展年级间“交叉备课”、同年级间“日研究课”、“课后交流”等研讨活动。长期的备课实践总结形成了个人研究—中心发言—最佳教学设计交流—问题讨论—形成通案(母案)—个性化设计(子案)—尝试教学—总结反思的备课新模式。

七、研讨课“精品化”

在课堂教学中,学校坚持以常态教学为抓手,大力实施“有效教学”,打造 “活力课堂”“幸福课堂”“高效课堂”。坚持开展年级组“交流课”、学科组“研究课”、综合学科“特色课”、青年教师“汇报课”,党团员教师“观摩课”,骨干教师“示范课”,名优教师“引领课”的公开教学研讨活动,本着以张扬“个人风格”为主导,以集合“集体智慧”为大成,做到“公开课”活动经过独立钻研、集体研究、多次试讲、反复磨课,最终成为正式公开课,并形成了“研课”必听,听后必评,评后必思,思后必写的“研、备、讲、评、写”系列化研讨模式。为了增强研究的针对性,积极开展“同课异构”、“一课多上”的典型课例研讨活动。为提高教学的有效性,长期开展同年级组“相互听课”、教研组“公开听课”、负责教学领导“推门听课”、“随堂听课”、“追踪听课”等活动,对问题课进行专业引领,指导过关;对好课总结推广,辐射全面,不断打造精品课工程。

八、教学反思“平常化”

引领教师实践反思,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是学校打造名师工程的长期任务。学校通过导向引领,鼓励教师在教学反思中提高成长,经过“一课一随笔、一研讨一反思、一单元一反思”等教学反思方式,举办教师优秀反思作品交流会、汇编文本和电子“反思集”、创建教师博客、QQ群、微信圈等多途径开展教师教学反思活动,助推教师自我学习、自我改进、自我提高,从而形成教学反思推动,实现教师思想成长、教学行为转化、教学管理的跨越,最终达到教师专业成长的目的。

九、校本课程“本土化”

学校积极贯彻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级管理体制,认真执行国家和地方课程计划,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形成学校特色课程体系。校本课程研究抓契机、据学情、补缺口、强特色,科学开展校本课程开发工作,现已开发出劳技教育教材4册,制作劳技课程电子教案22册、视频教学光盘75张、课件15张,举办国、省、市劳技教育汇报及劳技讲座28场,开发健康教育校本教材6册,分别开发低、中、高年级段安全校本教材3册,受到业界广泛好评,劳技教育已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

十、开放办学“领军化”

学校作为省级示范小学,全市的排头兵,必须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积极发挥示范辐射引领作用。实行开放办学、重视对外交流和培训,增进区域合作、优质带动,实现共同发展。学校与西工大附小签订了交流合作协议;百余次接洽西安、咸阳、渭南、汉中、西藏等地40余所兄弟学校来参观交流并派出人员交流互访,积极开展三校联谊活动;承担安康市小学校长培训实践活动,配合市教育局80余名教师参与“阳光师训”“送教下乡”“名师大篷车”等培训活动;与旬阳县城关一小等13所地域学校长期开展教学教研指导交流活动。百余名教师承担省、市培训、教育教学赛教、专题讲座、教学交流活动;2014年安康城区推行大学区管理,学校作为学区长学校,制定了大学区方案,成立了管理团队,定期开展教学交流活动,促进学区内学校共同发展,发挥了学区长学校的带动作用。承担了“国培计划”陕西省农村骨干教师浸入式培训和优秀青年教师培训,学校被评为“陕西省国培工作先进集体”。作为安康学院“影子培训”基地学校,承担了多期影子培训任务。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我们将在教育科研的这片沃土上不断耕耘,进一步把研究目的明确化、研究工作日常化,在提高青年教师业务水平、有效发挥骨干教师辐射作用等方面多作思考,在课题研究与教育教学实践的结合上狠下功夫,将我校教科研工作推向深入,打造科研特色,促进学校内涵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