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掀起搜查手机的突击行动。全校大会上,分管主任发话:如果学生私带手机没有上交老师保管,一旦搜出,就会被当场砸烂。5月25日晚自习,武汉某高中高二某班,老师搜出3部手机后,在众目睽睽之下摔碎。对于这一“严打”行动,学生们大都觉得有点过头。家长们支持严查,但反对摔坏手机。

老师当众摔烂学生手机

高二女生小肖是武汉为明中学的学生。25日的晚自习,她回想起来还有些后怕。因为当晚在学校严查手机的突击行动中,她的手机被搜出,并在众目睽睽之下,被老师当场摔碎。和她一样,班上另一名同样姓肖的男生及一名姓江的女生的手机,也遭遇了“粉身碎骨”的命运。

班上一名女生告诉记者,当天晚自习,几名老师走进教室,要求所有学生到教室外,他们要搜查教室,看还有没有学生没有将私自带到校内的手机上交老师。前来搜查的老师还带了电子搜查设备。当他们在教室发现一个充电器后,质问该座位上的那名男生,并从该生身上搜出一部小米手机。然后,这部手机被当众砸烂。

小肖的手机放在教室外面的铁柜子里,看到老师在教室内搜查,她担心,老师同样会到教室外的那排铁柜子搜索,便走到铁柜子前,准备好好藏一下手机。结果,这一幕被从教室走出来的老师看到了。一部价值6000多元的苹果plus就这样在众目睽睽之下,被老师摔成了三截,屏幕也粉碎了。

之后,姓江的一名女生座位上也被查到了手机,她的这部三星手机的命运同上。

3部手机相继“粉身碎骨”,对学生还是产生了很大的震慑。晚自习散去,此事仍是学生们讨论的热门话题。不少学生在这次行动中发现,以往印象不错的老师,一下子变得“凶神恶煞”了。他们回想起当时的场面,不免后怕。

摔坏的手机老师负责赔偿

26日上午,记者来到位于金银湖畔的北大附中武汉为明高级中学。该校办公室主任告诉记者,女生小肖的家长得知此事,正在跟当事老师交涉,家长对此做法不满。

随后,记者见到了该校周校长,对于摔手机一事,周校长表示,出发点是为了孩子们的学习着想。不过老师的做法有些过激。老师损坏的手机,学校将责成其赔偿。

之后,参加当天搜查的几名老师及几名校领导向记者介绍了情况。一名负责德育的老师告诉记者,前不久学校开大会,当着所有学生的面,老师重申了学校对手机的管理规定。当时就曾警告学生,一旦发现私藏手机不上交的,都砸碎。

当事的几名老师表示,此举实属无奈,因为学生吃饭期间玩手机、被窝里玩手机的情况非常多,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如果不严管,难以制止。

对于摔碎学生的手机,这一做法是否过激,几名老师都表示,自己也不清楚。

网友评论:

莫让管控手机

沦为新的教育难题

如今,手机这一类电子产品已经越来越普及。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同样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不良影响。大街上,“低头族”随处可见。聚会时,“手机成瘾症”也疏远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成年人尚且难以抵制手机的诱惑,青少年就更是如此。在学校里,很多孩子都有手机。除了和亲人打电话、发短信以外,学生们还普遍使用手机来读小说、玩游戏。有学生上课时心不在焉,甚至是偷偷地玩,还有的晚上躲在被子里,玩手机到深夜,而白天却时常昏昏欲睡,无精打采。过度使用手机不仅影响了学生们的学习效率,让他们玩物丧志,还会对眼睛、颈部等造成损害。所以,如何有效地管控手机也成了老师们最头疼的一个问题。

为了管控好手机,很多学校的老师们可谓煞费苦心。有时候,当苦口婆心的劝解达不到效果之后,老师们只能来点“硬的”,要么就告诉家长不要让孩子再把手机带到学校,要么就自己动手先把手机没收然后自己先帮忙保管。然而,武汉某高中的老师们却做得有些过了,搜到学生的手机后直接砸碎,这样的教育方法或许可以在短期内给学生以震慑,但就长期而言效果可能难以维持,因为频繁的搜查必然引起学生的反感,让他们觉得自己的权利收到了侵犯,所以很容易引发师生冲突事件。如此一来,师生矛盾激化,教育就难以推进。此外,无论是否出于好意,故意毁坏学生手机的确是一种违法,甚至是犯罪行为。根据我国《刑法》规定,故意毁坏他人财物价值达5000元以上,公安机关就可刑事立案侦查。从这个角度来说,老师砸坏学生手机无异于引火烧身,不仅达不到教育的目的,反而还害了自己。

当管控手机成了一个新的教育难题,老师们对此有着太多的无奈与叹息。仅是管控手机这一事就可以让很多老师焦头烂额,无所适从。毕竟,苦口婆心的劝说不一定能起到效果,而稍微暴力一些的行为又不可取,如果听之任之,更是会导致手机泛滥,教学都难以推进。对于玩手机太过的学生,老师或许可以采取学生纪律处分的方式,但是处罚毕竟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这样的方法对学生的“手机依赖症”也无法根治。

管控学生手机,关键还在于学生父母。很多父母对孩子有些溺爱,即便孩子的很多不合理的要求都会尽力满足。就拿手机来说,学校里大多都有公用电话,学生使用专用卡片就可以拨打。如果真有需要,也可以给老师借手机打电话。所以,手机对于很多学生来说其实并不是必需品。所以说,管控学生手机的第一责任人应该是学生父母。此外,在学生宿舍等区域,如果条件具备,或许可以安装信号屏蔽仪器,让学生的智能手机无用武之地。当然,管控学生手机,老师们也责无旁贷。教育需要春风化雨而不是狂风暴雨。耐心的劝说,用心的关爱,对爱玩手机的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或者也可以使用一些“半强制”的手段,比如临时代管学生手机,周末交给其带回家,这虽然麻烦了一点,但肯定是能收到功效的。

如何管控好学生的手机问题,考验着教师们的教育智慧,也要靠整个社会的支持配合。只有学校、家庭、社会共同配合,青少年过度使用手机的问题才不会是一个教育难题。

(杨守宏)

“摔手机式”管理摔碎的是教育的爱

笔者并不怀疑摔手机的教师的动机是为学生好,怕玩手机影响孩子的学习。可是,当教师为了所谓的“好”的需要、“爱”的需要,将学生的手机狠狠摔在地上的时候,摔的不仅是一部手机,也将教育者对学生的尊重、理解,将教师自身应该有的为人师表形象,都摔到了地下。

“摔”这个充满了冲动和负面情绪的动作,越是强烈而无法抑制,就越是凸显教育者的强势地位,他们是那么高高在上、威风凛凛,潜台词是“手机就是不能玩!你敢玩,我就敢摔”,强制堵截、一律封杀、不要沟通、无比“霸气”。

就算是这件事情能得到“圆满解决”,由此带来的精神损伤和心理伤害,却会长期沉淀在学生的精神深处,那些经历者甚至是旁观者,内心都会留存有无形的畏惧感,这就是粗蛮教育带来的后果,每一种霸道而缺乏道理的教育暴力,哪怕是很小的,都会给学生造成长久的心理创伤。

特别是当下,在互联网环境下成长的孩子,他们的平等、协商、民主和被尊重意识,得到了空前提高,更希望以平等的姿态,站在教育者面前,和教育者进行相互争鸣的对话、互通有无的协商、充满真诚的情感交流,但是,一些教育者总是忽略教育对象的这种新变化、新特点,依旧习惯于高高在上,习惯于用充满霸道的方式管理学生,这只会加剧教育关系的紧张,导致师生情绪的对立。随之产生的后果,很可能会损伤学生内心深处对教育和教师的信任,让教育效果大打折扣。没有良好的师生关系,好的教育从何谈起?

正是为了优化教育效果,《教育法》特别强调“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教师师德规范也一再强调,教师要具备与时俱进的现代化教育理念,要站在信息社会的潮头,在成为知识传授者的同时,更要成为情感陪伴者、人格塑造者和心灵呵护者。可是,在摔手机事件中,这些“柔性”、“现代化”的身影已经荡然无存,只是让我们看到了个别教育者的狭隘、偏执。

其实,类似于摔手机这样的强蛮管理,在校园里并不罕见,比如有的学校规定,禁止男女生校园内结对散步、同打一把雨伞、男女同学平时距离不能小于50厘米、女生必须剪短发等等,这些荒唐的教育管理方式,之所以能够堂而皇之地出现,说明在当下的教育中,“粗放式管理”以及霸道思维,并非个案。一些教育者仍将之当作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育妙法”,把教育管理等同于简单粗暴的“一刀切”,将教育民主、师生和谐拒之门外。在这种教育惯性的驱使下,出现“摔手机事件”,也就不奇怪了。

说到教育现代化,不应该仅仅是硬件上的“更新换代”,以为接上网线,让多媒体互联网进入课堂就是现代化了,更应该在教育思想、教育管理上,多一些现代化理念:用相互协商取代高高在上,用真诚互动取代自以为是,用心平气和取代充满霸道,用循序渐进取代急于求成。多实施温情管理,将每一位孩子当作“平等而值得呵护的生命”,静等花开。如此,野蛮粗暴的教育方法才有望杜绝。(耿银平)

中小学校手机管理需标本兼治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手机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在中小学里,学生也是人手一部。学生是否允许在校内携带和使用手机一直是一个颇具争议的话题,却没有一个统一的规范。部分家长认为孩子带上手机方便联系,并无不妥之处。但大部分学校明文禁止学生在校内携带和使用手机,认为手机的使用会使学生分心,影响学生的作息和学习。而即使明文规定之下,这种现象仍然屡禁不止,学校为此也大伤脑筋。

青少年的自控力不强,社交软件和手机游戏对他们的诱惑很大,学生在课堂玩手机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不仅在课堂玩,在宿舍也玩到深夜。还有的学生喜欢炫耀,学生之间形成盲目攀比的不良风气,今天你用个小米,明天我就要买个苹果。此外,学生利用手机作弊的新闻也屡见不鲜。如此看来,学校加强对手机的管理也无可厚非。但是通过“砸手机”的方式来规范学生行为的方式就值得商榷了。

在学校手机管理问题上,通过“砸手机”来威慑学生,是治标不治本。砸坏几部手机,老师的目的是“以儆效尤”,让学生看到结果的严重性,从而自觉地不使用手机。若是能达到这样的效果,牺牲几部手机又未尝不可。但结果似乎并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反而事与愿违。事后当事学生并没有痛改前非,还称:“不就是一部手机嘛。”可见老师的做法不仅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反而容易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不就是一部手机嘛,砸了一部,我还可以有第二部。砸坏手机,只能让学生暂时远离了手机,并没有从本质上让学生意识到错误进而改正,只是“治标”,并未“治本”。笔者认为,这也是学生手机屡禁不止的一个重要原因。

而如何“治本”,笔者认为是要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手机,而不是一刀切,简单粗暴地禁止。许多成年人现在都是手机不离身,“没有手机没有安全感”“一日无网憋得慌”,好奇心强烈的青少年又怎么能忍受没有手机?此外,在网络发达的今天,手机成为学生了解外界的一个重要媒介,许多学生用手机也不是为了聊天玩游戏,就我了解,许多文科生通过手机来了解时事新闻,这也不失为一种高效的学习方式。许多高考题也是出自网络热点事件,若是学生对此一无所知,那我们的教育又怎么谈得上与时俱进呢?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书育人是老师的天职,但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手机并不是老师一个人的责任,而是要多管齐下,家长、老师、学校共同出力。许多家长叮嘱老师管好孩子,那我不禁要反问了:“家长管一个孩子都管不好,老师要管全班几十个学生就都能管好了吗?”因此,家长也要认真监督,以身作则,如果在孩子面前整天拿着手机不放,又怎能要求孩子不玩手机呢?

学校手机管理,是治本还是治标,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选择题,而如何选择,值得每一个学校和家长深思。(赵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