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日,由新丽传媒制作出品的电视剧《虎妈猫爸》引发了全民观剧热潮,有观众被吓得不敢生孩子,有观众表示这就是血淋淋的现实。《虎妈猫爸》讲述了一对小夫妻因在孩子教育问题上的观念分歧,所引发的一系列家庭矛盾、情感冲突的故事。该剧突破了以往一些热播都市剧“三房一厅”的小格局,不再以婆婆妈妈的矛盾和吵闹为卖点,而是从现实生活出发,聚焦当下生活中的择校难、隔代教育、学区房、中西教育等话题。自5月3日在东方卫视、天津卫视黄金时间开播以来,该剧逐渐成为2015年度都市剧创作中一部具有现象级意义的作品。

注意到《虎妈猫爸》这个名字的时候,这部电视剧已经是新一轮的热播剧集,而且成为评论的焦点。而身为一个中国人,不用看剧情,仅从名字就能大致判断出这部电视剧的主题所在。很多人也许还记得,2011年春季,一本出自美国华裔母亲之手的讲述如何教育子女的书籍《虎妈战歌》登陆中国,顿时掀起一股关于教育方式讨论的狂潮。媒体很快发现这是一个好的新闻素材,推波助澜之下,“鹰爸”、“狼爸”和“猫爸”等各种教育模式持续登场,一时之间,引发公众对于子女教育问题的激烈辩论。然而,就算没有这些非常极端的案例出现,下一代的教育问题也几乎是所有有孩子的中国家庭最重要的事务。套用一个流行的词汇,《虎妈猫爸》是一部触及了众多中国家庭痛点的电视剧。

故事发生在一个普通的中国家庭,年轻的夫妻罗素和毕胜男各自忙于工作,事业也取得了一些成就,在北京这样的大城市成为有房有车一族,可谓生活安稳,前途光明。谁知,一次偶然的事件,让毕胜男发现将要上学的五岁的女儿除了当公主一无是处。她突然意识到只忙于工作而将女儿扔给爷爷奶奶照顾的极大危机。为了扭转这种局面,毕胜男彻底改变生活方式,她辞去了高薪工作,全心投入女儿的教育工作。为了让女儿能够上到好小学,以及将来在各种各种激烈的竞争中胜出,毕胜男使出浑身解数,借钱买学区房、抢入学指标,完全进入一种极度焦虑的状态。而在对女儿的教育问题上,毕胜男和丈夫罗素产生巨大分歧,家庭生活一片混乱,一度婚姻也出现危机。而这种混乱局面甚至波及到了孩子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姑姑舅舅,大家纷纷加入,提出自己的意见。最终,毕胜男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全家人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达成了和解。最重要的是,他们开始明白和理解教育这个词的真正意义。

就题材而言,《虎妈猫爸》是中国近些年来少有的从普通家庭生活层面关注当前中国人生存状态的电视剧。孩子的教育问题表面似乎是一个热点问题,但当其覆盖到几乎全部的中国家庭,又何尝不是一个和最家常的衣食住行一样平常的家庭问题。只是第一次在镜头上被全景式地表现出来。而这部电视剧涉及到的中国社会当下的问题远不止教育问题,它还谈到了婚外情,谈到了中国一线大城市居民的生存困境,以及一个三代同堂的中国家庭可能遇到的所有问题。对于数千年来对家庭这个词汇的定义都混淆不清的中国社会来说,当所有以上这些问题纠缠在一起,毫无疑问能引发无数观众的共鸣。内容之外,从商业角度看,众多大牌明星的加盟,也彰显出本剧誓要争取高收视率的决心。看得出来,制作方从开始就很清晰地意识到这部电视剧在目前中国电视剧市场上神剧频出,题材高度雷同的情形下,所具有的与众不同之处。

只是非常可惜,尽管《虎妈猫爸》对中国当前教育问题的探讨和分析的意图值得市场投以十二分的敬意和关注,但就剧情本身而言,它依然没有能够逃离当前中国电视剧市场集体低水平的怪圈。大致看了些网络上的评价,感觉大部分和我个人的观点非常接近。比如,一个很简单的不能理解的问题就是,为什么除了罗素之外,所有的演员都极度不可爱,甚至令人生厌。而罗素之所以还能够接受,并不因为角色有多少独特魅力,只是因为他不歇斯底里,不把自己的意念强加在别人身上。而这两点,实在是一个具有正常的和他人相处能力的普通人的最基础的品质。当我们在豆瓣上看到这样一个帖子:你最想打剧中哪一个人物一巴掌。心中会作何感想,观众绝不会对一个拥有正常水准的电视剧提出这样的问题。只能这么说,编剧并不理解一个有缺点的人物和一个令人生厌的人物之间的区别,或者不懂得正面和反面这个词汇在角色设置中的含义所在。

人物设置的绝大缺陷之外,编剧犯下的另一个错误是——或许不能说这是错误,在从裤裆里掏手榴弹这样的情节被审查并允许通过的当下,这样的“错误”其实见怪不怪了。《虎妈猫爸》第一集一开始,罗素和必胜男小别胜新婚,在毕胜男的办公室和他们的车里,一些性意味相当强烈的镜头赫然出现。导致停车场的保安拍下他们在车里亲热的场面,引得毕胜男夫妻狂追烂打,不但成功夺得手机删除照片,还将保安的裤子扯了下来。以上这些场景再一次刷新了国产电视剧在性话题方面的开放程度。我完全理解编剧想要一个趣味性十足、充满创意、能够吸引眼球的开场,但在这里,编剧以及创作方又表现出对通俗和恶俗,有趣和无聊之间的区别的无知。

类似的糟糕之级的事情很快再次上演,在北京郊区小院中,两位奶奶为了各自的孙女上演一出鸡飞狗跳的大戏。看起来真是相当的“有趣、精彩”。看到观众评论,说这样的情形似曾相识,太接近现实生活。观众有此想法非常正常,但作为电视剧的创作方,似乎也应该懂得再现生活和将生活直接搬上屏幕的区别,更何况,这一段狗血大戏,恐怕也是对生活不负责任的任意夸大。其目的无非是讨好观众,以自身所认为的趣味揣摩市场喜好。不过,从功能上,这一幕揭开了整部电视剧关注的核心问题的序幕,而这核心问题就是电视剧海报上的宣传语“你的人生,我的战争”。这八个字,令我瞬间想起已故作家王小波一篇很有名的文章《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文章的最后一段是这么写的:“我已经四十岁了,除了这只猪,还没见过谁敢于如此无视对生活的设置。相反,我倒见过很多想要设置别人生活的人,还有对被设置的生活安之若素的人。因为这个缘故,我一直怀念这只特立独行的猪。”

联想到王小波这篇文章,与其说《虎妈猫爸》是在对中国式教育进行探讨,倒不如说它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式人生。父母在安排孩子的未来的时候,同时也被孩子控制了人生。只是,有些人意识到了,但更多的人,对此却毫无感觉。

是的,我们这个时代,实在有太多想要设置别人生活的人,还有对被设置的生活安之若素的人。人生的悲哀莫过于此。

链接:

《虎妈猫爸》给了一个不负责任的概念空壳

金力维

《虎妈猫爸》具有一切电视剧产品的属性,剧情曲折、狗血,为冲突而冲突,但不得不承认,看过该剧的父母们很难不重新思索一下自己正在走过的教育路径。剧中赵薇出演的虎妈,对女儿的爱深厚又粗暴,如何爱孩子,以爱的名义对他们行使超越爱的权利与义务,谁该去点醒她们,又如何点醒?不同的教育观不仅决定孩子的未来,也塑造着整个家庭关系的走向。“虎妈式”教育成为妈妈们茶余饭后的谈资,正值小学入学季,这个话题来得正合时宜。

本来,电视剧是生活休闲的一部分,一种即时消费的娱乐快餐,它当然有理由以争取收视率、点击量、话题度为目的,绝不必有对当代中国社会教育问题的责任心,至于艺术水准,可高可低,取决于创作者的态度和能力。但是,当电视剧营销宣传时,它往往要故意误导观众,告诉你故事是真实生活的浓缩与折射,发人深省。《虎妈猫爸》一开头就把孩子的教育问题拉到了一个着实令人焦虑的境地。第一集,两个家庭的孩子之间进行了舞蹈、吟诗、历史、数学、唱歌、弹琴、评奖等全方位的比拼,接下来是不少家长排队考试入学,排队接小朋友下补习班的场面。赵薇演的虎妈本来忙于事业,把兔妞交给爷爷奶奶带,至多也就是对孩子被过分溺爱出的一身公主病有些不满,但真正击中她,促使她辞职全身心投入孩子家庭教育的是,女儿在幼升小面试中表现不佳,又被同事嘲笑是“白痴”。在剧情引导下,我眼睁睁看着我的一个绝对具有正常判断力的朋友,好像基因突变一样,对孩子从不闻不问到向剧中的虎妈看齐,她深信,电视剧提醒了以往被自己完全忽略的事实,自己的孩子和同龄人相比太“白痴”了,现在的孩子居然如此多才多能,各种优秀。我的这位朋友愧疚地说,“以前我的教育理念是放养,我相信儿子玩够了,总有一天会像我小时候一样,自己意识到学习是通往优秀的唯一道路。但现在看来,我们没有那么多时间了,现在的孩子从出生起就进入了通往优秀的高速公路,别人都在改良装备,加足马力,我却还带着孩子在路边溜达。”

在中国,有关孩子的一切问题永远是家庭的重中之重,尤其是教育。现在完全可以预见,电视剧的剧情发展下去,兔妞的教育问题必然成为引发虎妈猫爸婚姻问题的导火索,然后第三者乘机介入,婚姻濒临破裂。刚播到三分之一,虎妈已经为教育牺牲了原本的优质生活,花巨资购买9万块钱一平方米的“天价学区房”,为了凑齐学区房的钱,奶奶、姑姑都慷慨解囊支持,放弃了原本的大房子和品质生活,举家搬进了面积很小、房子又老的学区房中。然而,一年后,虎妈突然得知,兔妞仍然没有资格上第一小学,又一轮冲突蓄势待发。剧情设置就是让虎妈猫爸在育儿路上不断地遭遇障碍阻力,刚解决了一个问题,下一个难题又接踵而至,不得喘息。这个节奏下去,没孩子的年轻观众会被吓得不敢生孩子,而有孩子的过来人依据亲身经历也会说,这就是血淋淋的现实。

作为一部话题剧,《虎妈猫爸》选择了这个让人关注、纠结、敏感的题材已经成功了一大半,又有赵薇、佟大为这样的大明星吸引观众,掀起全民教育话题讨论是注定的。但问题是,在这部电视剧里,观众看到的只有为人父母的疲惫挣扎,而看不到养育孩子的丝毫幸福快乐;观众看到的只是现有教育环境下的一系列症结问题,而看不到真正的主角孩子在被教育过程中的所感所想,以及孩子的反应对父母的反向影响。真正的教育和教育的过程几乎都被电视剧省略了,留下的只是抛却因果关系、生活逻辑和情感逻辑的一堆焦虑,而且可以很负责任地讲,这是创作者故意为之。制片人黄澜在采访中非常清晰地阐述了创作理念:“强情节,保节奏;生活流,引共鸣。”抛出问题,引发共鸣,点到为止,成为一部既好看又热闹又有社会意义的话题剧,足够了。而不是服务此目的的一切都要为强情节、快节奏让路,把生活中最重要的属于情感范畴的一切简化掉,也不深究剧中人的情绪心理及其不同观念矛盾产生的心理根源。用制片人的话说,“与‘教育’无关的事情都删了。”她口中的“教育”是话题,与观众所关注的教育并非同类。

反倒是我的朋友,在对儿子一天数次耳提面命,陪上辅导班兴趣班,到睡前日记都要一一检查后,对电视剧的思索比制片人更多些。她认为,剧中的教育问题及其引发的一连串家庭矛盾恐怕只会在北上广这样的大移民城市出现,其根源是出身、成长环境截然不同的人生活在一起,其价值观的碰撞。电视剧里没有表现,但虎妈显然出身寒门,从二三线城市一路打拼竞争来到大城市的凤凰女,虽然有了体面的工作、优越的生活、温暖的家庭,但内心始终潜藏不安定感和挥之不去的上进心。而猫爸则有着一份大城市出身的从容淡定,而家境优渥的爷爷奶奶在育儿上也更强调优雅生活的姿态。很可惜,电视剧浅尝辄止,没有真正地深入下去,貌似面面俱到,实际是个不负责任的概念化空壳,以营造心理恐慌为卖点,为了营销,为了市场,为了赚钱。但就像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孩子的教育问题也从来无法复制、仿效、类比,父母们完全不必陷入一部电视剧制造的焦虑中,生活教给我们的远比电视剧可靠得多。

来源:北京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