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高新区教研室于2014年5月正式成立。在高新区教育局“规划高起点、建设高标准、办学高品位、工作高要求、教学高质量;发展新思路、管理新机制、改革新理念、教学新模式、工作新气象”的内涵式发展教育总体规划下,高新区教研室除了将制度建设、业务培养、质量监测、课题研究、课堂督导等各项常规教研工作有序推进,扎实完成外,还进一步深化“研究、指导、服务”的教研职能,制定了用“顶层设计”指导、推进“基层实践”,用“基层实践”夯实、推广“顶层设计”这样一种交互促进的立体工作思路框架,在具体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一、成立决策咨询专家组,做好顶层设计

高新教育创办迄今,已经拥有1所完全中学,1所初级中学,5所小学,9所民办幼儿园。这些学校最显著的特点一是硬件装备优良,二是师资队伍年轻。如何用好这些先进的教学设备,如何让这支年轻的教师队伍少走弯路,直接用力于课堂教学改革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要做好顶层设计。基于这种思考,教育局决定成立决策咨询专家组,聘请省内外优秀的教育专家担任我们的教育改革发展顾问,为我区的教育科研工作,课堂教学改革工作把准脉,定好位,指明路。

决策咨询专家组先后聘请了6位知名专家。省外专家有山东省潍坊高新区教育局副局长路吉民,山东省潍坊北海学校校长汤善香。和山东潍坊高新区的紧密合作与两地共建既开阔了我们的视野,又增加了我们的见识。市内专家有原市教研室副主任刘新国、市教研室冷永良副主任等四位本土专家。专家团队除了为全区课堂教学改革工作的顶层设计进行论证、决策外,还能够为我区的课改实践提供最接地气的理论支撑和业务技术指导。例如,刘新国老师潜心研究的《梯次探究教学模式》便成为我区各校课改模式创建的蓝本,各校在这个模式的基础上,进行反复运用,不断改进,最后形成了各具特色、符合校情、符合学情的校本特色模式,使我区的课改建模工作在短短的一年时间内,呈现出跨越发展,百花齐放的局面。高新一中创建的“7+1”教学模式,高新小学创建的“双七”教学模式,高新二小创建的“学教练”教学模式等都是我区初具规模,自成特色的课改有效成果。决策咨询专家组为高新教育注入了强劲的课改动力,他们手把手地指导,面对面地交流,使高新教育人树立了坚强的课改信念,也正是在他们的引领下,我们的教育科研工作才能够做到广泛凝聚共识,携手形成合力。

二、组建学科中心教研组,做好资源整合

高新区教研室根据区内学校相对集中,且交通便利的客观有利条件,提出了组建学科中心教研组的工作思路,使学科中心教研组成为全区教师交流分享的教研平台,教育资源深度整合的认知平台,并以此为载体,进一步实现师资水平的均衡,办学理念和学习观念的均衡。

2014年5月,高新区教研室在高新二小举办了“学科中心教研组成立大会”,成立了语文、数学、英语、美术四个学科中心教研组。各中心教研组组长由区内在本学科有较大影响力的校级领导担任,副组长由各校教研组长担任,组员为全区中小学同学科教师。这样的辐射状组合可以实现全区快速联动,使顶层资源和前沿资讯能够快速传递到每一位学科教师的手中,实现了资源传递的快捷性,增加了教研活动的实效性。

各学科中心教研组依据学科特点,教研活动的设计也各有侧重。例如,语文、数学、英语三个学科就以课堂示范,技能提升类的观课、评课、议课、辩课等形式为主。这种以具体的课堂教学为“话题靶子”的教研活动形式,可以让老师们在具体的课堂情境中提升教学素养,在真实的教学状态下内化课改理论。实践性较强的美术学科,他们的活动形式就更为开放灵活。美术组在关注课堂教学的同时,更关注如何结合时间节点,适时地为全区师生搭建展示个体美术素养的平台,让师生们在各级各类展示活动中交流、学习、提升。2014年12月,我们美术中心教研组就安排了这样的活动。此次活动分为“示范课观摩”和“师生艺术作品和常规教案、作业展”两项议程,在这次展览上,我们总共展出了全区师生大约四百余件常规作品,活动当天,就有三百余人次进行现场参观,此次活动被榆林日报、榆林晚报、榆阳电视台等多家新闻媒体做了报道。这样的特色教研活动,既增加了我区师生的专业成就感,又打开了高新教育的一扇窗,让社会各界群众借此来了解高新教育。

学科中心教研组的成立,打破了学校条块分割和学制藩篱,通过建立跨学校、跨学段的教育合作体制与机制,贯通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和社区教育,实现管理统筹、资源共享、学段衔接,使全区课堂教学改革向纵深迈进,教育教学质量大幅提升,真正实现了高新教育的整体发展,协同发展,成就了“大教育”的大格局。

三、创新教师培训机制,做好师资优化

进入新世纪,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启动和深入发展,教师作为重要的教育要素,其专业发展及相应的职前教育、在职培训工作也受到空前重视。“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已然成为基本要求。高新区教研室除了配合省市做好国培、省培、市培项目外,还结合区域优势,师资特点等组织了10场(次)区级培训。有针对新聘任大学生的业务常规培训;有面向优秀教师的交流培训,有聚焦某一问题的教研专项培训,还有以全体教师为主的全员系统培训。

2014年上半年,教研室凭借中心教研组的纽带作用,及时安排问卷,根据教师需求,在2014年7月安排了“导学案的编写与应用”专项培训活动。在此次培训中,我们邀请到了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县教研室张四保主任及太谷县6位优秀教师。在培训形式上,我们也一改以往传统的“报告为主”的培训形式,将“同课示范”与“异构研讨”有机整合。具体的做法就是:教研室统一课题,让全体教师在培训之前,依据个人理解每人先编写一份导学案,并设计出一份与导学案相匹配的教学设计,然后再参加为期一天的体验式培训,即在观摩太谷县教师示范课的过程中,将自己的导学案与太谷老师的导学案进行实时效果比照,让老师们通过观察课堂的变化以及学生的表现,对两份导学案的优劣和使用方法首先产生初步的感性认知,最后,再进行互动对话。在专家的讲解下,在反复尝试、思考、实践、改进的认知过程中,所有参训教师对导学案的编写与使用技巧便有了深刻的领悟。

2014年8月,高新区教研室组织为期四天的教师暑期培训,参训教师450余人。这次的培训,使全区教师从基础技能到前沿课改实现了全面渗透,全副武装,为高新区教育事业的稳步提升做好了知识储备。在培训形式上,本次采用的是主会场与分会场相结合的形式,通过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让整个培训活动充满趣味性与期待感,大家在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的真实互动中既能照镜子,又能做反思。这次培训,在解决教师个体需求的基础上,又实现了全区教师素养的全员提升,真正做到了“点面结合”,“以点带面”的教师培训目标。

四、丰富教研活动形式,做好品质提升

高新区的教研活动以实施“两级塔台提升策略”为主要形式。第一级是以示范交流类为主的“展示大舞台”。例如在9月初组织了以外出学习教师为主要示范的“潍坊学习汇报课展示”活动。第二级是以评比竞赛类为主的“竞技大擂台”。例如2014年12月底组织了高新区“首届微课大赛”,共收到作品145件,其中不乏出类拔萃的优秀作品,此项活动也受到了榆林市电教馆和榆林市教研室领导的好评,认为我区在探讨教育技术与教育信息化的深度融合方面已经迈开了跨越性的一步。

这些形式多样,效果各有侧重的教研活动成为我区教师展示自我,检验自我的实践平台,真正实现从“学得好”到“说得好”再到“做得好”的梯次提升。

当前和今后的一个时期,高新区教研室将继续抓住机遇,乘势而上,紧紧围绕“研究、指导、服务”的工作职能,秉承“争一流、创特色、促优质、求卓越”的精神,着力实现“名师名校、高效课堂、科研兴教、文化浸润”四大工程,全力打造“教育信息化、教育国际化、教育现代化”的高新教育格局,努力使高新教育成为全面的教育、博爱的教育、和谐的教育、完善的教育、阳光的教育、幸福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