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以高职院校岗位课程的创建为目标,提出创建岗位课程的模式意义,以会计电算化专业为例,进一步探讨创建岗位性课程,推动实践教学的应用,提出岗位系列课程的构建和岗位课程能力的需求,以及以岗位技能为核心的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设计,另外提出了岗位系列课程的建设保障机制,为高职院校推动实践教学的改革提供借鉴。

【关键词】岗位课程实践教学 应用

2014年度陕西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教育科学重点研究课题,课题编号为:SZJZD2014001,项目名称:高职院校创建岗位课程推动实践教学的应用研究。

问题的提出

1.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明确了职业教育的发展要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以现代企业的需求和个人的发展为出发点。

2.通过毕业学生的调查反映,学生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在工作中用不上,而在工作中需要的知识却没有在学校学到,导致其走上岗位后需要较长时间的培训或自我学习才能适应。

3.毕业生岗前培训的时间越长,费用就越大,既不能反映职业教育的特点,反而表现出职业教育的弊端。目前,许多高职院校专业课程设置一直沿用传统学科体系,要求学生系统掌握专业知识,却忽视了操作技能的培养,这与当前企业的需求是有一定差距的,我们必须加以改进。

创建岗位课程的模式意义

目前高职院校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以及专业课程教学中,常常存在培养方案设计不合理,课程设计不能结合企业的需求,课间衔接不好,部分专业课程教学目标不明、结构层次不清、内容体系不合理等问题,导致专业学习及课程教学效果不佳,不能体现岗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难以适应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理念。本文从企业岗位的要求出发,结合岗位性系列课程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及岗位专业课程教学设计,进一步推动实践教学的改革。

所谓的岗位课程模式是指在“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职业岗位为依据、以工作能力为本位”的教育思想指导下,经过企业岗位需求调研,依据企业岗位所需的能力构建岗位系列课程的知识技能体系。所谓岗位课程,也称岗位系列课程,是指根据职业岗位要求设置的多门有联系的课程。笔者认为岗位课程模式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第一,在专业建设过程中围绕企业岗位的需求开设岗位性系列课程;第二,在专业课程的建设过程中,根据岗位能力的要求,进行课程教学的设计,只有通过这样的专业建设与课程教学设计,才能增强学生和企业的零距离对接,使学生能很快地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减少企业的岗前培训,完善课程体系的建设,优化实践课程教学,推动实践教学的进程,真正实现创建岗位课程的意义。

创建岗位性课程,推动实践教学的应用

1.校企联合,共研“岗位课程”目标任务

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就是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技能型应用人才,因此,高等职业教育的任务就是应用性、技能性和实践性的学习,也决定了课程改革应与培养目标以及专业能力有机结合。校企联合,共研“岗位课程”目标任务是高等职业院校的共识,“教、学、做”一体化的课程改革成为目前较为适宜的方法。“教、学、做”一体的课程改革,首先应明确毕业生在企业专门岗位上做什么和怎么做,应具备哪些知识和能力。这就要求学校组成专兼结合的课程教学团队,共研“岗位课程”目标任务。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课程,应根据就业岗位来设计,即设计“岗位课程”,由学校和企业共同组成课程教学团队,根据学生专业所涉岗位,共同深入细致研讨该岗位的目标任务,进而形成课程的知识和能力点,最终构建“岗位课程”目标、任务、知识和能力体系。

2.以岗位技能为核心的岗位系列课程的构建——以会计电算化专业为例

近年来,我们不断学习和改革,探索出以岗位技能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方案,即岗位系列课程的构建,为西安职业技术学院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发展及会计电算化专业岗位人才的培养制定了可行的方案。我院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由基本素质与能力课程、职业素质与能力课程两部分组成,这两部分课程均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其中职业能力必修课21门,实践教学课时超过50%(如表1所示)。

3.以岗位技能为核心的岗位课程的教学设计——以会计岗前综合实训课程为例

高职院校加强实践教学,不仅在专业课程设置上要求建立岗位性课程,同时在课程教学设计中应体现岗位技能的培养。我院会计综合实训包括校内会计手工实训、会计电算化实训和学生顶岗实习三部分内容。

校内会计手工实训:通过校内会计手工实训课的教学,要求学生能较熟练地独立完成某企业某会计期间完整的会计核算工作。包括:填制与审核会计凭证,登记总账与明细账,月末结账,编制会计报表等工作程序,使学生对企业会计核算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

校内会计电算化实训:主要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并运用会计软件处理经济业务的能力,为毕业生实现“零距离”上岗打下坚实的基础。该课程实习资料源于工业企业的仿真业务,以实践教学和案例教学相结合,要求学生熟练运用会计软件处理总账、应收应付款、固定资产、工资、报表、存货、成本等业务。

学生顶岗实习: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利用校外实训基地的资源,安排学生顶岗实训,通过这一环节的学习,使学生真实地接触并进行会计实务操作,将理论中学到的知识在实践中进行应用。

建设岗位系列课程的保障机制

1.设计“教、学、做”一体化方案,营造“校企合一”的教学环境

融“教、学、做”为一体,实现课程改革方案,不仅在校内设计“教、学、做”一体化实训室,同时必须营造“校企合一”的教学环境。

在校内,要按企业环境和专业课程岗位的操作流程,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充分体现真实的职业环境,强调实训项目的实践应用性和实际操作的规范性,提高校内实训过程的岗位针对性和岗位职业能力培养。我院会计电算化专业校内建立了会计手工实训室、会计岗位模拟实训室、会计电算化模拟实训室、财务综合实训室和ERP实训中心,不仅为本专业课程的校内学习和综合实训提供了物质基础和保障,也为岗位性课程的学习提供了物质保障。

在校外,要根据毕业生就业的企业类型和专业课程所涉及工作岗位的内容建立实训基地。“校企合一”的教学环境包括“教学合作型”和“顶岗实习型”两种类型。前者是为完成课程教学任务而建立,要求学校与企业要紧密合作,教学环节中要有经验丰富、水平较高的企业人士或具有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进行。后者是为完成学生毕业实习和就业而建立,要求校企双方有良好的合作基础,企业也有用人需求,二者是互赢的关系。

2.加强“双职双师”教学团队的建设

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教学团队建设的主要目标是“校企合作、专兼结合、双职双师、结构合理”,其核心就是建设“双职双师”型教学团队。“双职”是指专任教师既在学校任职又在企业兼职,兼职教师既在企业任职又在学校兼职。“双师”是指专任教师既有教师职称又有专业职业资格和能力,兼职教师既是企业岗位实习指导教师,又是学校项目实训学习教师。教育部曾提出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教学设计中,理论教学的课时与实践教学的课时比例是1:1,专兼职“双职双师”教学团队的目标比例同样是1:1,我院会计电算化专业的教学团队专兼职教师20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55%,研究生学历教师40%,双师素质教师60%。来自行业企业的会计师、注册会计师等兼职教师占10%,这样一支教学团队为我们开展岗位性课程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结束语

在高职院校创建岗位课程不仅是教学过程中的需求,可以推动实践教学的改革,同时通过创建岗位课程模式,也是企业对就业人员顺利上岗的要求,同时也能促进校企合作的发展,实现学生顺利就业,达到校企合作互利共赢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施颖.会计岗位群构建模块式会计课程体系[J].现代企业,2009,1:67.

[2]龚丽娜.高职会计岗位教学模式下考核评价体系构建的实践与探索[J].当代经济,2011,6:104-105.

[3]黄崇本.基于“平台+岗位”的课程体系研究与实践[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2).

[4]曾建飞.多元化校企合作培养国际物流应用型人才探讨[J].现代商业,2010(5):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