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师的逆向流动和顺向流动影响着师资的合理配置、教师的专业发展所能依赖的文化资本和教育教学实践的质量。由于教师对流动的认识存在偏差,缺乏支持教师顺向流动的舆论氛围,现行的教师管理制度也不利于教师主动地顺向流动,因此,在构建规范教师流动的交流轮岗制时,应建立教师资源共享机制和教师流动补偿机制,优化办学条件的同时为农村教师解决工作与家庭冲突创造有利条件,引导教师正确认识流动对自身及教师群体专业发展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教师流动 逆向流动 顺向流动

基金项目:本文为陕西省社科基金项目“陕西城乡一体化进程中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研究”(10N052)成果;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10年度单位资助教育部规划课题“教师质量差异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研究”(FFB108125)成果;陕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课题“基于双因素理论的陕西中小学教师流动机制调查研究”(SGH13244)及”陕西城乡中小学教师质量差异问题的调查研究——以宝鸡为例”(SGH13243)成果;陕西省教育厅2012年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陕西教师流动机制研究”(12JK0096)成果。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特别强调了教师交流轮岗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将此工作作为均衡配置城乡义务教育教师资源,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一项重要举措。而我国义务教育教师流动却一直持续呈现不利于教师资源配置的“逆向流动”态势,即教师从薄弱学校或农村学校向示范学校或城市学校流动;虽有“顺向流动”,即城市学校的教师向农村学校流动、示范性学校的教师向薄弱学校流动,但基本上都是“不得已而为之”。[1]这一现实导致城乡教师质量差异问题难以根本解决,直接影响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因此,如何在调控教师逆向流动态势的同时,改变教师顺向流动的被动性,促进教师“心甘情愿”地“顺向流动”已然成为致力于规范教师流动的交流轮岗制度建构中必须重视的关键问题之一。

教师逆向流动与顺向流动及影响

1.教师逆向流动与顺向流动的界定

教师流动是指根据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教育事业发展的要求以及教师个人发展的需要,教师资源在教育系统与其他社会系统之间、教育系统内部不同单位之间进行重新配置的过程。[2]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的教师交流轮岗工作主要解决的是教育系统内教师资源的合理配置问题,所以本文中教师流动主要指教师在教育系统内的流动。以教育公平所决定的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与有效利用为根本依据,我们可以对教师流动的合理与否设定一个衡量的标准:如果有利于教师资源的合理配置与有效利用,这种流动就是合理流动,亦可称之为顺向流动;反之,就是不合理流动,亦可称之为逆向流动。

2.教师逆向流动与顺向流动的影响

从资源配置的角度来看,教师流动直接影响教师资源的合理配置,进而影响学校资源的整体效益的发挥。在追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背景下,以均衡配置城乡义务教育教师资源为目的的教师顺向流动,尤其是优质教师的顺向流动,对于广大农村学校、薄弱学校发展来说,在短期内又快又好地解决师资问题非常直接。而义务教育的不均衡不仅仅是物质资源配置的不均衡,同时也是精神资源的不均衡。教师的顺向流动也是精神资源的输入,可帮助学校充分激活物质资源,让均衡配置的物质资源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巩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成果,有研究发现,在基本条件具备的情况下,教师就成为影响学生学业成就的主要因素。[3]这样,可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从单纯依靠物质经费投入所取得的物质资源配置的形式均衡,走向更高水平的物质资源、人力资源、精神资源合理配置的内涵式均衡。

从教师流动对教师专业发展影响的角度来看,由于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教师在学历、教育教学的业务能力方面整体上落后于城市学校或示范性学校的教师,自身专业发展所能依赖的文化资本(由专业发展所能利用条件和环境所构成)较差。如果优质教师顺向流向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可丰富这些学校的教师专业发展所需的文化资本,优质教师通过日常的教育教学,可在思想观念、教育教学能力等方面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提升这些学校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与此相反,优质教师的逆向流动对薄弱学校来讲不仅仅是一个教师的流失,可能也是一种学校文化的流失,逆向流动在导致城乡义务教育师资不均衡的同时,也拉大了城乡学校文化资本的差距,这对薄弱学校的教师专业发展来讲无疑是雪上加霜。

从教师流动对微观教育教学实践的影响来讲,教师如果不能真正意识到顺向流动对教育均衡发展和自身专业成长的重要价值,不仅会使意欲逆向流动的教师抵制交流轮岗制,甚至可能导致这些教师流出教育系统,而且也可能导致教师对刚性的交流轮岗制规范之下的顺向流动产生抵制心理。这种与教师个体需要相冲突的被动流动,可能会令顺向流动的教师在工作中带有消极、负面的情绪,而这种工作状态很可能会变成对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孩子的不负责任,更严重的就是对这些孩子的偏见。

教师逆向流动与顺向流动失衡的原因

1.教师对流动的认识存在偏差

首先,教师对工作环境的认知和评价影响了自身流动行为的发生。就目前而言,城市(县城)学校和示范性学校的条件好于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大多数教师认为,教育资源丰富,既能给自己提供优越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又能充分发挥教师教书育人的职责,体现个人的人生价值。而在农村学校、薄弱学校工作环境、生活条件差之外,没有施展才华的空间,更没有发展前途,即便是顺向流动到这些学校,也只是将此当作权宜之计。

其次,教师对流动在自身专业发展中的价值认识不够。教师无论是顺向流动还是逆向流动,都要进入新学校,新学校与原来所处学校文化的差异令教师都要面临如何融入新的教育教学文化之中这一问题。所以,从文化适应理论的角度来看,流动教师体验到新旧学校文化的碰撞在所难免,作为在特定文化情境下的教育专业人员,教师的流动意味着文化情境的变化,这种变化也在考验教师如何使自己在原来学校形成的教育教学的观念、思维方式、技能技巧“去情境化”,并在新的学校中“再情景化”,这无疑对流动教师专业能力具有积极的锻炼价值。

2.缺乏支持教师顺向流动的舆论氛围

许多人认为,城市学校的教师顺向流动到农村学校,示范性或条件好的学校的教师流动到薄弱学校,不是犯了什么严重错误,就是因为教育教学水平太差在原来学校难以继续工作。而几乎没有人会认为,是因为教育教学能力强所以才流动到更需要的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学校中去发挥更大的价值。

3.现行的教师管理制度不利于教师的顺向流动

现存的教师管理制度没有充分尊重教师的个人意愿,这种“从一而终”的教师管理制度难以为教师提供公平竞争和充分发挥自身创造性的教育环境,不但难以激发教师流动的积极性,而且也不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目前我国的教师任命制虽已过渡到教师聘任制,但在聘任过程中仍不乏论资排辈的现象,学校每次聘任的结果还是原来的教师,而新教师进来的机会很少。这种僵化的教师管理制度,极大地降低了教师流动的可能性,而优质教师的顺向流动就更是少之又少。

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是在“处于转型期,对传统中央计划经济体制已经进行了深刻的、全方位的改革,但至今还未建立起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4]的国家背景之下进行的。因此,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化,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不断推进,教育中的各种利益关系也在不断得以调整,深层次的新问题也在不断涌现,特别是基础教育发展中客观存在竞争机制的推动,使教师流动的价值取向,在一定范围出现多样性、多重性、多变性状态,甚至在局部出现一定程度的价值冲突。所以,构建合理的教师交流轮岗制迫在眉睫。

规范教师流动的交流轮岗制之构建思路

1.建立教师资源共享机制,促进教师主动地顺向流动

以充分发挥城区教师人力资本优势为主线,提升农村教师质量为重点,促进城市学校向农村学校,优质学校向薄弱学校流动。一是改革教育人事制度,把教师从学校“单位人”变成教育“系统人”。二是实行城乡教师定期流动制度。三是在教师在农村任教期间,教师的工资福利待遇保留不变,并给予合理的通勤费、生活补助费和补贴。四是要把定期流动作为教师考核、职称评审以及评先树优的必要条件之一。以上做法不仅可使农村教师从城市优质教师人力资本的溢出效应和示范效应中收益,而且也给了他们更多施展才华的平台。

2.建立教师流动补偿机制

设立流动补偿机制,激发教师主动向相对较差的地区流动。一是落实国家规定中的农村教师,特别是边远地区、贫困地区教师的各种补贴,让在贫困地区、乡镇以下学校工作的教师工资水平高于城镇的教师。二是建立对农村学校师资培训经费投入的保障机制。三是适当提高农村中小学高级教师职务岗位设置的比例,为农村教师职称评审设置优惠条件。四是对农村教师评优选模,适当实行倾斜政策。采取这些措施,实行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的有机结合,将建立起长效的激励机制,这对于稳定教师队伍有积极作用。

3.优化办学条件的同时为农村教师解决工作与家庭冲突创造有利条件

随着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持续推进,教育的硬件设施和条件上的城乡差距会逐步地予以弥合,这既会给现有的教师施展才能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也可以吸引更多的新教师参与到农村教育的事业中来。但同时我们应看到这样一个事实,当前很多农村教师住房不在农村,在他们的工作中存在一定程度的冲突——家庭冲突,这种冲突影响着他们的幸福感,进而影响对教师交流轮岗制的支持度。城乡一体化进程中,人们也都在追求生活质量的一体化,但目前农村学校教师的学习机会、学习条件以及生活质量与城市学校教师相比有很大的差距,所以在办学条件改善的同时,应关注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切实消除这种客观存在的差距,使教师顺向流动由被动变为主动。

4.引导教师正确认识流动对自身及专业群体专业发展的积极意义

教师应认识到,并非只有好的环境和条件才能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条件的变化与差异往往可使教师体验不同的教育情境,或更能激发教育激情,战胜工作中的倦怠,使得自身的专业发展空间不断地得到拓展。同时,教师还应认识到,教师队伍的整体质量直接影响着教育质量进而影响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蔡明兰.教师流动:问题与破解:基于安徽省城乡教师流动意愿的调查分析[J].教育研究,2011,(2):72-97.

[2]李玲,韩玉梅.西方国家中小学教师流动的经验与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11,(11):1-5.

[3]Janet Looney.Developing high-quality teachers:teacher evaluation for improvement[J].European Journal of Education,2011,(4):339-456.

[4]李路路.再生产与统治——社会流动机制的再思考[J].社会学研究,2006,(2):3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