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课程形态和教学形式,作为其具体实现形式,“问题制导型”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缘起于现实的教育教学困境,自觉契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在特点,以学生在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上存在的问题为切入点,以问题逻辑(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引导整个实践教学过程、整合教学资源,使学生在亲身参与、主动探究、自觉互动的实践过程中获得体验、优化方法、升华思想,从而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发展方向和需求指向,其具体操作范型可凝练为“一本二源三向四化五步”。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问题制导型” 实践教学模式

基金项目:宝鸡文理学院第九批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问题制导型”实践教学模式探索》(项目编号:JG11001);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问题制导型”实践教学模式探索》(项目编号:SGH13267)。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青年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的主平台和主阵地,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统一起来,实现二者的联动互促,是增强教育教学实效的现实选择。作为一种重要的课程形态和教学形式,实践教学需要创设一定的实现方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问题制导型”实践教学模式作为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一种实现方式,它以当代青年学生在成长成才进程中集中出现的现实问题为切入口,以其深层的价值取向、发展方向和需求指向为导引,在现实的实践情境中引导学生自然亲近主流价值观、逐步掌握科学方法。实践证明,这一教学模式既实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协调发挥,又进一步增强了教育教学的吸引力、针对性和实效性。

“问题制导型”实践教学模式探索的现实缘起

“问题制导型”实践教学模式的现实缘起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遭遇了发展瓶颈。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现实的实践教学过程中,在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情况下,一些学生除了观感上的收获之外,思维上、情感上、方法上的实际收获并不大;一些实践教学基地由于多次组织学生参观考察,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实践效果也呈锐减之势。针对这种情况,我们组织教师进行了深入调研,发现其症结在于:实践教学预期生成的目标早已在课堂教学中以理论结论的方式被告知、被熟记,学生往往带着现成的理论结论被动地参与,由于实践主题缺少与学生成长成才所面临的实际问题的直接关联,整个教学过程缺少学生基于自己的知识储备和经验积累而主动展开的思考和探究,实践教学沦为了外在于学生价值取向、发展方向和需求指向的被动的过程;换言之,思政课实践教学由于学生的主体性明显缺位,除了一些零散的观感之外,学生难以在价值取向、认识水平、实践能力等实质性教学效果上实现突破。因此,必须实现由结论定向向问题导向的转变,积极探索既契合于思政课课程特点和育人要求,又有利于激发学生主体性的新型实践教学模式。

“问题制导型”实践教学模式的理论预设

一种教学模式的探索需要预先作好理论准备,没有理论上的有力支撑,教学模式的改革探索就会失去思想基础和学理规范,必然导致行之不远。我们对“问题制导型”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始于2008年初,多年来有序开展了“理论预设——操作范型初步设计——试点探索——反思完善——细化推广——总结提升”等六个阶段的工作。在这一实践过程中,逐步廓清并深化了一系列基本理论认识。

首先,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具有实践性。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在主动回答时代问题的实践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任何一个理论观点都能够合理地还原为与特定实践紧密关联的问题逻辑。同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相当一部分教学内容属于高级知识形态,具有现实性、针对性和发展性,难以通过理解和记忆等方式真正把握,需要从实际问题入手来组织教学,将学科知识隐含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过程中,使学科知识服务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是内、外两种机制交互作用的进程。在思想品德教育与大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存在着教化与内化两种机制,教化是内化的条件,内化的发生受教化的影响,但最终取决于大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大学生具有较强的主体性,在合理教化的影响下,实现内化是完全可能的。

再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接受机制”具有独特的表现方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接受机制”表现为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对各种媒介所传递的信息进行反应、理解、抉取、整合并内化为自己的思想、信念的过程与自觉去外化践行的过程的统一,教师施教与学生自觉实践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缺一不可。

“问题制导型”实践教学模式的操作范型

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必须立足实践设计出可具体操作的教学组织形式及其实施程序。“问题制导型”实践教学模式以学生在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上存在的问题为切入点,以问题逻辑(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引导整个实践教学过程、整合教学资源,使学生在亲身参与、主动探究、自觉互动的实践过程中获得体验、优化方法、升华思想,从而逐步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发展方向和需求指向。其操作范型可凝练为“一本二源三向四化五步”。

“一本”是指“以学生成长成才为根本”,这是以问题制导整个实践教学过程的根本价值目标。实践证明,始终坚持“以学生成长成才为本”是确保实践教学实效性的根本所在。

“二源”是指“深入挖掘与整合现实的隐性实践教学资源与显性实践教学资源”。隐性实践教学资源是指那些未经加工整合,散落在社会生活中的具有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人与事,如:以中性报道方式报道的新闻事件等;显性实践教学资源是指那些已经过加工整合,明显具有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人和事,如:英雄模范人物、先进典型单位等。一种现实的社会存在能否成为可利用的实践教学资源,客观上取决于其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而主观上则取决于教师的理论素养和教学水平。因此,必须通过集体研讨等多种方式展开深入挖掘以准确把握其中的积极价值。

“三向”是指“围绕价值取向、发展方向和需求指向整合教学资源和开展针对性分层教学”。现实的大学生在成长中所反映出来的问题具有具体指向性。用发展的眼光来看,一般集中表现于价值取向、发展方向和需求指向三个层面,或者是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三个层面;其中,价值取向是根本,发展方向是关键,需求指向是基础;为此,必须针对学生在价值取向、发展方向和需求指向上表现出来的不同问题,有针对性地展开实践教学。

“四化”是指“理论问题通俗化、实践过程规范化、普遍问题专题化、典型问题案例化”。实践教学过程中要求有必要的理论解释和学理疏通,但一定要通俗化,特别要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语言形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避免实践教学中“夹生”现象的发生。实践教学过程有严密的组织流程和运行程序,必须通过制度、计划等加以切实规范,确保其有序性。对于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应通过主题设计方式,选取针对性实践教学资源,开展专题化实践教学,集中解决问题。而对于个别学生存在的问题,则应采取个别指导方式,以案例化实践教学解决问题。

“五步”是指“创设问题情境(组织参观考察、精选案例、设置任务)——驱动探究(启发诱导、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获得体验(认识性体验、情感性体验、操作性体验)——交流经验(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其他社会成员之间)——整合升华(提高认识、增进情感、掌握方法、优化实践)”等五个步骤,这是实践教学运行的具体程序和操作流程。在这一流程中,教师始终处于“思想助产师”的地位,主要以启发、诱导、点拨等方式来宏观制导和有效推动教学进程。

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中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为例,学生认为“现实社会生活的种种实际情况与社会主义本质不相符合”,因此怀疑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的科学性。据此凝练出“社会主义本质是现成的还是生成的?”这一深层问题,其实践教学的“五步”展开示例如下:

作为教学组织形式和实施程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问题制导型”实践教学模式的操作范型体现了教学实践中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教育过程与教育目标的有机统一,确保了学生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有我在场”和“为我而学”。实践证明,这一模式的实践应用对教师的能力和素质提出更高要求,从而激发教师持续培养“学习型品格”的同时,更使学生在“具体做”的过程中巩固了理论认知,强化了理想信念,增强了行动自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