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通过分析高校系统劳务派遣制员工存在的问题,旨在协助高校系统逐步完善劳务派遣管理体系,建议高校管理者理性思考使用劳务派遣制员工的利弊,使劳务派遣这种用工形式能真正融入高校人事制度改革之中,为促进学校稳定发展起到正能量的效应。【关键词】高校 劳务派遣 对策研究

劳务派遣制度起源于美国、欧洲,在西欧和日本得到广泛发展,它是一种正常存在的、有效率的用工形式。随着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教学、科研、后勤服务及产业的岗位需求和人员短缺矛盾日益突出,大批派遣制员工进入到学校的教辅岗位,为学校人力资源的补充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劳务派遣制员工的特点及意义

1.劳务派遣制员工的特点

劳务派遣作为一种新型的用工方式,将劳动力雇佣与使用相分离,它是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和用工形式多元化的背景下产生的“非标准化”的劳动力配置形式,是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的一种成熟的用工方式,其显著特点是灵活度高、成本低,又能满足三方利益诉求。

2.研究高校派遣制员工管理机制的意义

自劳动合同法实施以来,劳务派遣用工方式在社会各个领域广泛运用,高校也不例外,然而随之产生的管理问题,高校管理者遇到各种管理困惑亟待解决,因为涉及这方面的研究偏少,能够借鉴的经验和方法不多,因此,对高校劳务派遣员工的管理进行相关研究,对高校、对派遣员工个人以及整个社会秩序和谐而言均显得非常必要。

高校劳务派遣制员工问题所在

1.工资待遇偏低,同工不同酬

派遣制员工与正式职工在工作岗位上,从事相同的工作内容,肩负同等的工作压力,但获得的薪酬、福利待遇却与正式职工差距很大,这严重影响了派遣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2.用工形式复杂,工作量比较繁重

高校在用工方式上非常复杂,有校级聘任的、有院系聘任的、有后勤产业系统自己聘任的,有签订集体劳动合同的,还有未签订合同的,与此对应的福利待遇也不同,这在客观上必然会引起一些纠纷。

3.用工制度不完善,诉求渠道不通畅

大部分高校由于没有出台关于劳动用工的相关规定和制度,派遣制员工的继续教育、专业培训、技术职称评定、养老保险缴纳、医疗保险及加入工会组织等工作未完全开展,职工的权益难以得到保障。当劳动争议出现问题时,往往不利于保障劳动争议当事人,特别是劳动争议中处于劣势的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4.组织机构不健全,员工缺乏归属感

用工单位与劳务派遣公司签订协议后,派遣公司往往将员工一派了事,从不过问,虽然用工单位是他们每天上班的场所,由于他们身份、编制与正式职工的区别,他们与正式职工不可避免地产生一定隔阂,加之这一群体在用工单位很少能建立起他们的工会组织,使这一群体基本处于纯粹的中短期打工状态,内心缺乏归属感。

劳务派遣制员工管理的主要对策

1.提供各种培训机会,保障其满足提升自身发展的权利

形成一种激励机制,优先提供给在本职岗位上成绩突出的劳务派遣员工,从而形成一支可持续的、技术过硬以及爱岗敬业的员工队伍。

2.建立不同的管理模式,开辟派遣制员工晋升“绿色通道”

高校派遣制员工一些已经具备教学、科研、生产和后勤服务等基本素质,并逐步掌握业务技能,学校应该慎重对待这些劳务派遣制员工,应该为能力突出的派遣制员工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逐步建立健全劳务派遣制员工晋升通道,确保派遣制员工队伍的稳定,确保优秀人才不流失。

3.争取参与管理能力,激励劳务派遣员工不断改善工作绩效

高校劳务派遣员工主要分布在教辅岗位、产业及后勤服务岗位,缺乏挑战性,容易形成倦怠。这些员工在一线工作,对有些问题的现状和改进方式比较了解,提供和创造机会让员工参与管理,参与对学校日常工作的讨论和梳理。

4.改革薪酬制度,完善劳务派遣员工的薪酬激励措施

薪酬激励是劳务派遣制员工激励机制中的主要方式,对大多数劳务派遣员工来说,从事工作的初衷,首先是为满足生理需要,马斯洛认为,需要的层次越低,它的力量越强,潜力越大,因此,基于职位体系的建设,仍需配套的薪酬制度,将职位职称与薪酬挂钩能更好地激励员工。

5.限制用工期限,规范劳务派遣员工的转换机制

根据《劳动合同法》的相关规定,对同一岗位连续使用派遣员工,用工超过一定期限,必须使用固定职工,招收固定职工应优先从原来受聘的派遣员工中选拔,对涉及的程序性规范也应详尽、明确加以规范,形成一套完整的转化机制体系。

6.根据法律法规,吸纳劳务派遣制员工加入工会组织

通过积极吸纳劳务派遣制员工加入工会组织,使工会在起到参政议政的同时,让新一代派遣制员工有法可依,能够充分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为学校的发展和社会稳定起到叠加效果。

高校要认真研究派遣制员工队伍的特点,多听取、了解派遣制员工的所思所需,针对派遣制员工的实际困难,建立完善派遣制员工的管理机制,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真正把劳务派遣员工管理工作纳入正常的管理渠道。

参考文献:

[1]蔡培.基于我国企业劳务派遣管理现状的研究[J].现代商业,2012(05).

[2]顾敏.上海高校劳务派遣员工管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3]马磊,华枫,梁红燕.供电企业劳务派遣员工管理研究[J].人力资源管理,2012,10.

[4]杨胜利.劳务派遣制度的规范缺失及发展前瞻[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5).

作者单位:朱丽亚 罗增强 杨 琳 西安航空学院工会 陕西西安

苗海峰 西安航空学院后勤集团 陕西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