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为全面了解毕业生的就业意向,本文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法,选取2015届本科毕业生为研究对象,从就业形势认识、就业去向选择、求职期望、择业标准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分析,为高校进一步完善就业市场、提高就业指导水平、提升就业服务质量提供重要参考。

【关键词】高校 本科生 就业意向

准确掌握毕业生求职意向是高校逐渐完善就业市场,不断提高就业指导水平和就业服务质量的前提条件。笔者针对2015届毕业生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开展了就业意向问卷调查,具体情况如下。

调查基本情况

本次问卷调查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对陕西省五所省属高校的1000名2015届本科毕业生开展了问卷调查,回收有效样本975份。学生样本中陕西和外省生源占比分别为72.62%和27.38%,理工类、文科类和其他专业的学生分别为75.28%、15.79%和8.92%。

调查结果分析

1.就业形势认识清晰

调查显示:参与调查的学生中有74.36%认为目前就业形势严峻,毕业生面临着就业难的问题,17.49%认为就业形势正常,2.89%认为就业形势较好、就业容易,5.26%表示对就业形势不了解。经过对部分学生访谈,学生认为导致当前就业形势严峻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高校扩招导致大学毕业人数逐年增加;另一方面是自身的综合素质与用人单位的要求仍有一定差距。

2.就业去向选择明确

对就业形势清晰的认识促使学生在就业去向选择上更为明确。调查显示:有60.41%的学生毕业后计划参加工作,有30.97%的学生毕业后选择继续深造学习,仅有5.85%的学生毕业后选择自主创业,另有2.77%的学生选择其他去向。在选择继续深造学习的学生中,文科类所占比例略高于其他学科类别。当问及“选择继续深造学习的原因”,有31.89%的学生选择对学术感兴趣,有34.88%的学生选择现专业就业困难没有更好的选择只能继续深造,有9.63%的学生选择现阶段对求职感到恐惧而被迫考研。

3.求职期望趋于理性

调查显示,2015届毕业生求职期望趋于理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在就业区域选择上,有29.71%的学生选择留在西安,有11.04%的学生选择留在陕西省内的其他城市,另有15.11%的学生选择国内的其他城市,有34.80%的学生认为只要有好的发展就业区域不限,仅有9.34%的学生选择去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发展。学生表示,一线城市房价和消费水平过高、工作压力过大,而二线乃至三线城市同样具备较多就业机会和较好发展前景,在二三线城市发展同样是不错的选择。

二是在单位类型的选择上,选择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这几种类型占比相当,但是男女间差异较大,女生求稳的心理导致选择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的比例约是男生的1.5倍。总体来看选择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的比例较前几年相比明显下降。学生表示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能够提供较为稳定工作环境,但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能够提供更加自由广阔的发展空间。在问及影响学生择业的因素时,仅有6.96%的认为企业性质是影响其择业的最主要因素。

4.择业标准趋向多元

调查显示:学生的择业标准正在发生较大变化,传统的单一择业标准正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学生择业时不再单纯看重单位的薪酬福利待遇,而是进行多因素综合分析,如能否实现人生目标、是否符合兴趣爱好、能否发挥特长以及行业的发展前景、职业的稳定性、工作的挑战性、职位的发展空间、单位的地理环境、文化氛围等都是毕业生综合考虑的因素。当问及“影响学生择业的主要因素时(限选三项)”,学生首先考虑的是单位的薪酬福利待遇(占67.91%);其次是未来的发展空间(占63.50%);第三是符合兴趣爱好(占41.77%)。后面依次考虑的影响因素是:企业实力、专业对口、所在地域、行业环境、企业文化等。

调查中发现的问题

1.薪酬期望偏高

对于学生非常关心的薪酬问题,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毕业后的期望薪酬与实际情况相比明显偏高,选择在2500元以下的仅占到0.85%;2500—3500元的占到30.05%;3500元—4500元的占到45.33%;4500元以上的占到23.77%。

2.求职不够主动

问卷汇总结果表明,学生获取就业政策和招聘信息主要途径有学校就业网、官方微博和微信公众平台以及校园招聘活动,但这几种方式均属于学生被动接受信息,学生没有主动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作用。在获取就业指导信息方面,学生大多选择学校举办的就业指导讲座和开设的课程这两种方式,很少通过个体咨询或利用网络资源主动获取信息。

3.创业意识不强

调查显示,仅有5.85%的学生毕业后有创业的想法,比全国7.26%的平均水平低了1.41个百分点,更是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据统计,美国18到29岁的青年中超过60%想拥有自己的企业。选择自主创业的学生中,男生所占的比例明显高于女生,艺术类的学生所占比例达到8.11%是理工类的1.5倍,是文史类的2倍。通过深入走访得知,学生在创业过程中最希望得到的帮助是提供创业贷款和创业指导。

对策建议

1.客观分析、准确定位——有效开拓就业市场

完善的就业市场是做好学生就业工作的根本,为提高学校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发挥着关键性作用,因此积极开拓毕业生就业市场显得尤为重要。首先,要客观分析专业特色及培养方向,同时结合学生就业意向及往年学生的去向,选择适合各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区域和行业,准确定位细分目标市场,减小就业工作的盲目性。具体来讲,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可按照地域分布进行细分、按照行业分布进行细分、按照就业单位的性质进行细分等等。其次,在开拓就业市场时,要充分挖掘优质校友资源,利用校友在外建立的良好声誉吸引用人单位。很多校友凭借自身扎实的专业功底和突出的综合能力已经成为单位的骨干或高层管理干部,因此要与校友保持密切联系,并通过他们吸引用人单位来校招聘,不断扩大毕业生的就业市场。

2.规范高效、搭建平台——提升就业服务质量

提升就业服务质量要求从事就业工作的教师熟悉当前大学生就业创业的主要政策法规,清楚校园招聘、签约改派的工作流程。在组织校园招聘活动时能够严格按照工作流程,认真审核用人单位资质,全程跟踪每场招聘会,掌握每家单位录用和签约学生情况。当学生遇到签约改派相关问题时,能够给予学生耐心细致、客观准确的解答。

在提升就业服务质量的同时,还要加快建设数字化就业管理服务平台,目前大多数高校都建立了就业信息网,开通了就业指导中心官方微博和微信公众平台,但是由于功能不够健全,效用没有最大化。今后工作中应加强对就业信息化工作的系统规划和资源有效整合,建设集招聘安排、信息发布、签约管理和数据统计分析于一体的数字化就业管理服务平台,实现信息共享,构建一个提高就业工作效率、降低毕业生求职成本、满足多元化求职需要的现代服务体系。

3.追求专业、注重个性——开展精细就业创业指导

学生就业创业指导工作内容庞杂、信息多样、技术难度不断增加,包括职业设计、职业测评、择业心理、简历制作、面试技巧在内的多项内容都是专业性很强的指导,内容涉及心理学、管理学、教育学和人力资源等多门学科,这对工作人员的主动性、知识技能和专业素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培养和造就一支职业化、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就显得尤为重要。

就业创业指导既要考虑共性,也要注意个性化的差异,每个毕业生遇到的问题会有所不同,需要得到帮助的内容也不一样,这就需要根据不同的需求开展个性化、精细化的就业创业指导。现阶段,学生需要的个性化、精细化的服务主要包括:一对一的就业咨询、个性化的技能训练、个性化的就业推荐和创业实训。

参考文献:

[1]高玉峰,贺字典,朱宝昌.大学生择业价值取向调查及对策分析[J].中国经贸导刊,2010(2):26.

[2]唐士奇.2007届大学毕业生就业意向分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19):36-39.

[3]田光哲.创新职业指导新理念[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

[4]李勇,胡春华,胥俊.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0,(15):36-37.

[5]薛童.新时期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信息化建设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知识经济,2012,(22):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