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当前我国普通高等院校呈现出大众化、同质化现象,一方面大批毕业生面临严重的就业压力,另一方面用人单位无法招聘到需要的人才。因此,调整高等教育结构,提高人才培养结构与市场需求的匹配度,已成为高等院校转型发展的迫切要求。本文以西安翻译学院为例,分析了民办高等院校转型的可行性、转型的路径以及转型面临的困难,以期寻求适合民办高等院校的转型发展方式。

【关键词】民办本科院校 转型发展 路径

基金项目:西安翻译学院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陕西民办高校实习基地建设研究”(J13A06)。

引 言

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以后,欧洲国家乃至整个世界经济的重心又回归到实体经济,同时,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从1999年我国颁布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高等教育的规模迅速扩张。[1]截至2012年,我国共有新建本科院校646所,超过普通本科高校总数的50%,其中民办本科院校有390所。2012年培养的毕业生占全国非“985”“211”普通本科高校的45%,已经成为本科人才培养的重要力量。[2]所以,推动普通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类院校转型,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动社会发展的必要措施。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中,一部分公办大学和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相对稳定,而新建本科院校和民办院校成为了夹心层,走入了“高不成,低不就”的困境,因此,本文以西安翻译学院为例,详细阐述在社会经济发展的特殊时期,民办高等院校转型的可行性、转型面临的困难以及转型的路径,以期寻求适合民办高等院校的转型发展方式,最终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

民办院校转型发展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西安翻译学院是陕西一所以文管类专业为主的民办高等院校。学院自建校27年来,高度重视内涵发展,坚持培养应用型人才,积极推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技术技能水平,积累了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丰富经验。

1.办学定位明确

1999年以来的新建本科院校,有10%确定为应用型,学院在建校伊始,我国民办教育家、学院创始人丁祖诒教授就将学院定位为应用型大学,而且学院十分重视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提出了“培养具有一定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服务于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作为文管类院校,其提出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和高等院校的应用技术型定位的培养目标是一致的。学院办学思路清晰,符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学院的办学实际,这种明确的办学定位,在2013年陕西民办本科院校合格评估中得到了评估专家的充分肯定,又在2014年的陕西省高校巡视诊断工作中得到了专家组的好评。

2.人才培养模式特色鲜明

西安翻译学院较早地提出了“专业+外语+现代化技能”和“外语+专业+现代化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始终致力于探索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探索校企合作育人之路,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注重全过程育人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学院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受到教育部评估专家和陕西省巡视诊断检查专家的高度肯定和赞扬,被誉为“丁氏模式”。学院的“外语+专业+现代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民办高校经贸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民办院校对外汉语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等实验区被评为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3.区位经济社会发展条件优越

2009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提出将西安建设成为国家重要的科技研发中心,支持西安统筹科技资源改革。同时,国家支持西安研究设立陆港型的综合保税区,这对西部地区建设重要的现代物流中心、扩大对外开放、着力打造西安国际化大都市非常重要。2014年国务院批复成立的西咸新区是中国第七个国家级新区。另外韩国三星公司、中国航天产业开发区、西飞制造公司、美国双特传动公司等落户于西安。这些独特的区位优势,为人才、信息、技术、生源和就业等办学要素的积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民办院校转型过程中面临的困难

民办高等院校虽然具备了转型的基础,但相对于老牌本科院校,这类院校的发展历史较短,在转型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困难。

1.现行评价体制的制约

我国已建立起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评估机制。2013年12月,教育部对陕西民办院校的基本办学条件、基本教学管理、基本教学质量、学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能力、学校教学改革和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和运行情况等进行了评估,西安翻译学院的评估结果为“通过”,这是对学院多年办学以来成绩的充分肯定。但是,民办院校起步晚,其各方面的建设都无法和老牌院校相比,所以,针对民办院校的评估标准应当有所区别,这样才能为民办院校的长远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

2.国家部委之间缺乏信息联动

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和教育部之间缺乏信息联动,学校无法获得准确的市场劳动力需求信息,无法及时调整办学方向,用人单位也无法获得所需要的人才,造成了高校和社会的脱节,出现了“高级技工荒”和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两难问题。由于用人单位存在学历歧视现象,同等条件下,更愿意录用老牌本科院校的毕业生,民办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就更大了。

3.办学经费短缺

民办高校正处在内涵发展的关键时期,需要巨大的投入,而经费是影响学校发展的关键因素。[3]虽然在市场经济机制下,高校可以自筹经费,但是民办高校除了收缴的学生学费以外,其他获取资金的渠道较少,这也制约了民办高校的发展。

4.学科与专业趋同性过高

民办高校的学科与专业设置和“学术型”大学的课程设置趋同性较高,缺乏自有特色专业,也无法体现办学特色。民办院校开设的一些课程过于陈旧,理论性太强,教师不愿意讲,学生不愿意听,很多新生事物在教材没有体现,无法紧跟市场的脚步。

5.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

从调研来看,多数学校“双师型”教师结构比例在30%以下,大部分教师是从学校到学校,没有在企业挂职锻炼过,缺乏实践经验,授课内容偏理论、少实践。因此,毕业生的技术技能水平较差,无法适应社会需求。

民办高等院校转型发展的路径探讨

对于民办高等院校来说,在转型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只有结合学校、政府和社会三者的力量才能有效破解。

1.完善民办高等院校的评价体系

从办学历史、办学条件、学校规模、教育质量、毕业生就业领域等方面,民办高等院校和老牌本科院校相比差距较大,所以,应当针对民办本科院校的特点,制订相应的评价标准。评估民办高等院校的体系,应该重点考察实践性指标。

2.加强信息联动

政府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其职能,收集社会发展的数据信息,及时发布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内容,建立起企业与学校之间的联动机制。企业应当告诉学校,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需要多少人才。这样,学校才可以培养出能够满足社会需求的应用技术型人才。

3.集聚社会力量筹集经费

教育是一项公益事业,这是教育事业的本质,也是教育事业的核心价值。虽然,政府有责任承担发展教育的费用和支出,但是,如果只靠政府单独的财政拨款和民办高校所收学费来推进高校的发展,那么发展的规模和质量都会受到制约。因此,教育产品作为公共产品,其公益性质中也包含了利益性,因此也要遵循“谁受益谁付费”的原则。政府应当鼓励社会各界发挥优势,建立基金会,设立奖学金、助学金等形式支持高等教育尤其是民办教育的发展,为其提供更大力度的支持。

4.强化专业设置及课程改革

民办高等院校转型应当以课程改革为核心,以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为途径。各学院应以“五个对接”,即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为目标,严格学生管理及大学文化特色建设,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和产学研合作平台建设,强化应用,注重实践,推进学院内涵发展与特色发展。

西安翻译学院为加快推进“合作教育”计划,与政府、行业、企业、研究机构全面开展校地合作、校企合作,形成资源共建、全程参与、互利共赢的新型产教深度融合的合作育人模式。校企签订实质性合作协议的专业(集群)覆盖率达到80%以上,试点专业(集群)实现校企签订实质性合作协议覆盖率达到100%。学院已经构建循序递进、有机衔接、校内外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开设与生活、生产实际紧密相关的实验课程,融“教、学、做”为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的课时比例达到30%以上,学生参加实习实训的时间累计达到一年。学院切实加强校内实践环节,突出毕业论文(设计)的技术应用性,70%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应在生产实践、社会调查和实验实训中完成。

5.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民办高等院校要加强“双师型”、“双专业”、“双语型”、“双师素质”等师资队伍建设,要使“双师型”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逐步达到50%以上。西安翻译学院鼓励教师评定(考取)相关专业技术职称和行业资格证书。在绩效考核、职务(职称)评聘等方面向“双师型”教师倾斜。同时,学院已经有计划地选送教师到企业接受培训、挂职锻炼。今后五年内,每年选派5名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到国外应用技术大学参加技能培训;选派20名教师参加教育部及省教育厅组织的相关专业技能培训;选派50名教师到企业接受培训、挂职锻炼。专业教师每两年参加专业实践的时间累计不少于两个月。鼓励专业教师积极参与和指导校内外各种技能竞赛、学科竞赛等活动,以赛促学、以赛促练、以赛促教。要求专业教师必须参与毕业论文指导,参与大学生在校创新创业实践训练项目以及学生休学创业项目指导。

参考文献:

[1]顾永安.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几个重要结论[J].教育科学,2012(12).

[2]孙诚.加快地方本科院校转型,服务社会经济发展[N].中国教育报,2013-12-31(002).

[3]孟兆怀.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探究[J].教育探索,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