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要有载体,要通过具体活动形式和物质实体,将“三个倡导”传播出去,让最广大人民群众自觉接受、认可并践行。当前,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过程中,要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活动,营造文化氛围,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贴近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成为人民自觉践行的行为准则。

【关键词】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载体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要有载体,要通过活动形式和物质实体,让最广大人民群众自觉接受、认可并践行。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满足公民的基本文化需求为目的,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公共文化设施、文化产品、文化服务活动和相关制度。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应该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三个倡导”具体化、现实化、生动化,增强传播效果,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贴近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成为广大人民的行为准则。

1.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成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载体

所谓载体,指的是“承载知识或信息的物质形体,语言文字是信息的载体。”[1] (P1568)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成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载体,就是要通过有形的文化设施,发挥文化的力量,推动社会进步。就是要围绕“三个倡导”的内容,开发和利用文化产品和现代传媒形式,让各种文化内容和活动主动承担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建设高效能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的高低关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成败。要建设高效能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就要将文化需求、内容、传播手段、运行机制有机统一起来,统筹协调,发挥整体优势。

⑴以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为出发点,有效解决文化供给与文化需求之间的矛盾

要建设高效能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必须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首先,突出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围绕人民群众读书、看报、看电视、听广播、参与公共文化建设、参与公共文化活动、农民群众看电影等内容提供相应服务项目。要强调以人为本,群众利益至上的服务理念,在基层文化活动站、阅览室增设一些便民服务设施,使服务更加人性化。其次,鼓励群众自发开展文娱活动。再次,尊重群众文化多样性需求。既要考虑群众的一般文化需求,还要考虑到群众独特的文化需求,将二者兼顾。最后,建立信息反馈机制。通过热线电话、网站民意调查等形式,畅通群众对公共文化建议的渠道,倾听群众意见,及时满足群众需求。

⑵整合优质文化资源,提升公共文化建设的吸引力和效果

整合文化资源的过程中,要兼顾传统和现代。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善于发掘和开发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充分挖掘地方乡土色彩浓厚的文化遗产资源与非物质文化资源,如本地的古建筑、古遗址、地方戏曲、民俗等,坚持保护为主,开发为辅的方针,运用现代技术加以整合,使这些潜在的文化资源为当地群众共享。要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扎实的根基。

⑶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提升传播效果

要深刻认识到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对公共文化的影响,在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已基本完备的条件下,要利用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推动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方式创新。这要求我们在加强公益性文化单位网络服务平台建设的同时,还要不失时机地将移动互联网等新兴媒体融入公共数字文化的开发与建设中。

⑷以政府为主导,引入多元主体竞争机制,形成社会力量共建格局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引入竞争机制,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首先,要鼓励社会力量、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培育民营文化服务机构、如民办图书馆、民营博物馆和文化非盈利组织。其次,要动员社会的力量,鼓励民间资本向公共文化投资,形成以国家投资为主,引导社会资金广泛参与捐赠的多渠道资金筹措机制。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引入竞争机制和社会力量,早日形成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力量共建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⑸提升服务效能,注重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效果

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升服务效能是关键。首先要激发群众共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热情;其次要加强公共文化服务的互动功能,提升服务效能。

3.发挥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载体作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载体,在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基础上,其内容和形式必须通过覆盖城乡建设和活跃在百姓身边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与服务活动来传播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通过具体的活动形式和物质实体,要将 “三个倡导”具体化、现实化、生动化,增强传播效果,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成为广大人民的行为准则。

⑴利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面向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服务对象是最广大的人民群众,要通过文化活动使广大人民群众知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十八大报告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体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层面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面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公民层面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所提供的内容和文化活动要紧密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传播效果。这要求我们在传播过程中体现社会主义的性质和方向,体现民族形式,体现耳熟能详、运用自如。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内容和文化活动就要紧密结合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用实事求是的态度去分析、甄别各种文化形式,让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泉,让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与服务活动中熟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⑵利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化、现实化、形象化,使其变成看得见、摸得着、行得通的行为指南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有生命力,必须在现实生活中具体化。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认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2] (P56)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行为指南,就要将“三个倡导”具体而不是抽象地体现在人们的社会实践中。“思想本身并不能实现什么,要实现思想就要诉诸于实践。”[3] (P18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通过作用于人的思想观念,指导人的实践活动,在社会实践中实现“三个倡导”。

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者要主动开展各种文化活动,比如:组织城乡群众开展读书看报竞赛活动、评选身边的优秀人物、开展邻里帮扶活动、参观本地区文化古迹、人文素质讲座、健康生活方式讲座等活动,用文化活动充实人们的生活,拉近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用具体的事例和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地表现出来。要将“三个倡导”有机融入到各种活动中,让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自觉接受教育,提升人民群众的分析、判断、取舍能力,让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

⑶利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平台,有针对性地宣传,营造人人参与、人人实践的氛围,践行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发挥作用,就要在实际生活中扎下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效果是多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一个长期养成的过程,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要通过制度导向、精神文明建设成果展示,各种文化活动将广大人民群众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和工作态度凝合起来,充分展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层次和特质。要用现实生活中的事例彻底讲清“三个倡导”,关注社会现实问题,在关心群众实际生活的基础上,教育、引导人民群众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要利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平台贴近群众的优势,对于不同层次的群众,有区别地宣传,增强宣传的针对性和实效,强化道德认知和规则意识,动员人民群众行动起来,从改变自我做起,营造人人实践“三个倡导”的氛围,持之以恒地做下去。

参考文献:

[1]现代汉语词典[S].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

[3]孙其昂.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研究[M].1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