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识教育视野下,大学英语教学不仅要重视学习者的语言输出,还需在语言学习过程中提高学习者的人文素养。大学英语教学应打破单纯语言教学,推进大学英语“内涵式”发展,逐步实现“教单科,育全人”。本文基于西安某民办高校大学英语课程设置问卷调查,提出将通识教育理念与我国高校的英语教学现状结合起来,整合通识类课程,设计有效且多元化的课程设置体系。

【关键词】通识教育 民办高校 英语课程设置 创新

本文为西安欧亚学院院级科研课题(项目编号:13-SK-12)。

2007年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要求》明确了大学英语的课程性质和教学目标,在课程设置方面只要求各大高校根据实际情况设计自己特色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且没有列出具体课程。可见,“这一做法有助于各校在根据自身特点设计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时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王守仁,2008),但同时新的问题也应运而生:如何进行课程设置体系改革?并在通识理念指导下,建立切实可行的新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本文以西安某民办高校大学英语课程设置问卷为基础,依据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理论,提出对英语类通识课程进行模块整合,设计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多元化整体课程,并创造对学生有意义的学习经历。

课程设置理论基础与国内外研究现状

现代课程理论认为课程结构应遵循泰勒原理——20世纪美国课程研究的一大范式,这“是一种基于行为科学的课程理论”(钟启泉,2008)。它强调课程规划应首先调查社会生活、学科知识和学习者以确定教育目标;其次依据学校性质和办学目的确定教育内容;再次根据内容细化具体的课程;最后建立有效科学的教学效果评价系统。而后现代课程理论则认为课程是社会需求的产物,具有不确定性,并认为课程规划应遵循多尔 (W. Doll)原理,从而“实现课程的丰富性、回归性、关联性和严密性”(钟启泉,2008)。后现代课程论以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 强调课程的适应性、变化性和不确定性。这也是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的理论基础(韩戈玲,2009)。依据此理论,每个学校新建立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应具有“适量”不确定性,这种不能预先决定的“适量”需要在学校有限教育资源和社会需求之间不断协调。

近些年来,诸多学者对中国目前大学英语课程设置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夏纪梅,2002;王守仁,2009;蔡基刚,2012等)。他们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及社会外部环境,将大学英语基础课程和延伸课程有机结合起来,提出了双语教学模式、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模式及学术类英语延伸教学模式等。但是,他们的研究对象针对的大多是国家重点公办院校,对于民办高校借鉴意义甚微。

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的问题

此次的500份调查问卷中,470份为有效问卷,问卷结果显示:72.4%的学生对于通识课程体系不了解,选课只是单一去选,并不能从长远考虑以课程体系去选,选课只是为了拿学分。虽然基本都使用了网络多媒体教学,但其使用效果不尽如人意,大多数学生独立学习习惯仍未形成,学生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离人才培养目标很远。

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对策的创新研究

1.三个需求的变化及对策

Richards(1984)认为“语言课程必须和学习者在这个真实世界中学习外语的目的一致起来”,他将需求可以分为两类,社会客观需求和个人主观需求。然而,这两种需求往往有很大的差异。2009 年 11 月蔡基刚等对21省市36所大学6625名刚入学的新生进行调查,发现大学新生在大学里最想学的英语能力是听(70.2%)和说(86.2%),与自己专业或今后工作有关的英语则排在第三(52.9%)。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应该满足学生的需求,大力提高学生听说能力,但这并不完全意味着学生需要什么,大学就应当提供什么。根据课程理论,制订与修订课程目标有三个依据:学生发展的需求、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学科发展的需求(钟启泉等,2008)。

2012年文秋芳提出学生、社会及专业发展的三个变化,即:2010年全面实施《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后,学生英语水平两极分化现象更为严重;随着中国参与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高水平外语人才的缺口出现加大的趋势(董伟,2010;周音,2010);目前世界上用英语交流的非本族语者人数已经远远超过本族语者人数。英语已成为国际间不同国家人士之间的唯一交流工具(Alptekin,2010)。可见,目前形势下,高校大学英语课程设置改革愈显重要,以适应学生的需求、社会的需求及学科的发展。

2.制订差异性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需求变化,各大高校应根据社会需求分析对不同专业学生英语课程提出差异性的教学目标,给学生提供更多选择权;优化资源实现分级教学,使因材施教最大化;以英语为媒介去认识世界各国文化。

3.整合通识类课程

关于“大学阶段,英语是否要作为必修课”长期以来一直有争论(蔡基刚,2010;王守仁,2010)。但笔者认为大学英语课程应根据其工具性及文化性,将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非英语专业必修课程包括《读写课》和《听说课》。笔者认为,还应该开设《口语课》,并且聘用专职外籍教师授课,这样有利于创造语言环境及强化语言语调。如果硬件条件满足的话,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自主学习的实验室。

4.大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新一轮课改的重点在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提高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很多高校减少了大学英语必修课的课内周课时数,笔者所在学校就构建出了大学英语3+x模式。而这里的x就是用来开展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活动的课时,如:英语演讲大赛、影视配音比赛、英语辩论赛、应用文写作大赛等多种活动。

5.双语教学

一些调查显示中国内地重点大学学生在国际核心学术期刊上论文发表数量特别少,不少专家学者把此归因于未实行双语教学。笔者认为,双语教学应该从大学三年级开始,有针对性地开设。第一,目前,完全能够开设双语课程的教育资源不足。所以,较高素质的师资建设是目前教育改革的一大问题;第二,不是所有专业课程适合用双语进行讲授。所以,各高校应对其做一个社会需求调查问卷,根据调查结果来决定哪些课程适合用双语来讲授。

结 语

本文基于通识教育理论,将传统的通识教育理念与我国高校的英语教学现状结合起来,基于三种需求,制订不同专业差异性的教学目标并对英语类通识课程进行模块整合研究。目的在于设计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整体课程,构建全人教育教学模式,并创造对学生有意义的学习经历。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2]蔡基刚.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依据与对策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10,(3).

[3]蔡基刚.全球化背景下外语教学工具与素质之争的意义[J].外国语,2010.

[4]蔡基刚.大学英语课程设置与教学目标研究——香港高校大学英语课程设置之借鉴[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

[5]韩戈玲.立体化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的实践和研究[J].外语界,2009,(2).

[6]王守仁.进一步推进和实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关于《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的修订[J].中国外语,2008,(1).

[7]王守仁.高校大学外语教育发展报告(1978-2008)[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8]王守仁.全面、准确贯彻《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深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J].中国外语,2010.

[9]夏纪梅.现代外语课程设计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10]钟启泉.课程的逻辑[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11]Alptekin,C.Redefining multicompetence for bilingualism and ELF[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2010.

[12]董伟.人才短板阻碍中国企业走出去[N].中国青年报,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