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课程实施建议中,小组合作学习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概念。在自主学习课堂模式中,小组合作学习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它是一种有效的探究式教学组织形式,有利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感情沟通和信息交流,有利于思维的撞击和智慧火花的迸发。它将为学生适应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如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呢?

一、 合理构建合作小组

学生合作学习小组的组织形式和人数等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在分组之前,教师应根据具体内容和本班学生的实际特点,进行认真研究、分组。每组成员的组织能力、学习能力、学习成绩、思维活跃程度、性别等,都要均衡。要确定每个成员的分工,可采取轮换制,如组长、记录员等由每个成员轮流担任,这种分组有利于开展小组之间的 竞争和组内同学之间取长补短。当然,也可将具有相同兴趣、能力相当的学生分为一组,这样分组可以更好地实施分层教学。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师生各自的优势。学生学习小组的人数多少可因情况而定,构成方式根据班级实际,可以由教师安排,也可以让学生自己“组阁”。

二、 适时恰当进行合作学习

1.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一定的难度,有一定的探究和讨论价值。在讨论方法时进行合作。比如一位教师在教学三角形的判断时,给出一个角,来判断这个三角形是哪种三角形?并说明你的判断方法。这时小组成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探讨交流,成员之间可以互相补充,总结出判断的具体方法,这是学生自觉获得的知识,因此会记忆深刻。在解决开放性问题时进行合作学习。对于那些开放性的练习,经过学生独立思考之后,再进行小组交流。通过这种交流让学生了解不同的思维方法,互相促进,形成互动的学习氛围。在动手操作时进行合作学习。在进行观察叶片的结构这个实验时,可以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一个人调试显微镜,一个人制作临时装片,然后二人进行观察。这样由小组成员合作完成,让学生感受到与人合作的快乐。

2.合作学习次数要得当,要掌握好时间。教师要设计好一堂课的每个环节大约需要用多长时间、合作次数等。一堂课的分组讨论不宜过多,一般一至两次为宜。这样才能使小组学习集中、深入地进行,获取较高的质量。要掌握好合作的时间,那么教师在合作之前,就要对小组合作的时间做一个大致的估算,做到心中有数。

3.教师要进行及时指导。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时,要参与到小组的学习与讨论中,发现问题,要及时给予引导和帮助。要让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多思考、发言,保证他们达到基本要求;同时,也要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机会发挥自己的潜能,要从小培养学生与他人友好合作的品质。

三、做好合作学习后的总结和评价

每次小组合作学习之后教师都要及时进行总结评价。首先要做好学习情况的总结。教师应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课后跟踪调查、收集反馈信息,也可以通过课堂观察、作业批改、找学生谈话等方式进行信息收集,反思学习中的成功与不足,进而针对每个小组的表现再做具体的指导,促进每个小组都进行总结,这样慢慢会形成小组合作学习的良性循环。其次,对小组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合作学习小组从建立起,就决定了有竞争。在评价中我们可以开展小组之间的竞争,产生“优秀小组”、“最佳小组”、“最团结小组”等。在评价中,主要看哪个小组的活动开展的最好,哪个小组同学最积极主动、团结友好。同时也可以开展生与生之间的竞争,对同学的表现进行评价,评出“最佳合作学习能手”、“进步超常学生”等。评比时主要从参与是否积极,合作是否友好,工作是否认真负责,是否有进步等方面进行考评。对表现好的小组和个人进行奖励,让更多的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尝到成功的滋味,激起学习的热情,在交流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在协作中分享互助与竞争、成功与挫折的体验,尝到成功的乐趣,从小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只有学会合作,学会从他人智慧中获得启迪,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潜能。作为教师应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重要作用,让课堂教学焕发出生机与活力,使学生在互相启发中共同探究知识,形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