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学习是指学生按照小组分工,明确责任,共同完成某些任务的互助性学习方式,它对构建高效课堂、发展学生思维品质有着重要的作用。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广大教师也越来越注重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但如何优化小组合作学习,使这种学习方式发挥其最大的功效,是当前值得探究的话题,现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和思考。

一、科学组建小组

合理分组是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条件。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之前,教师要能够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进行分组,通过优化分组,使每一个学生在小组合作中都有自我展示的机会,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提升。同时,每个小组中,组长、发言人、记录员等角色分工要明确,并定期进行角色轮换,促进生生互动。科学合理地分组、分角色,避免了合作学习的盲目性,充分体现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二、合理创设情境

良好的情境能够激起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小学数学合作学习中,教师应努力通过创设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情境和生活情境,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可以让学生轻松地获得知识,享受学习数学的快乐。如教学“比一比”这一部分内容时,我给学生创设了“新龟兔赛跑”的童话故事情境,将数学知识编进故事,融入生活,学生学得趣味盎然,对知识的掌握也就容易多了。

对于中高年级学生,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到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中去。教学中,教师要能够依据合作学习的内容,立足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创设能够激发学生合作学习欲望的问题情境。如教学“三角形边的关系”时,我引导学生将身边的小木棒随意分成三段,并尝试将它们围成三角形。学生动手后,再提问:“三根小棒在什么情况下能围成一个三角形?”这样的问题立足于学生的认知和动手能力,也激发了学生进一步合作探究的欲望,使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不仅收获了知识,还锻炼了能力。

三、构建对话环境

“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课堂上的学习活动是一个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生本对话的过程,对话既是认知性学习,也是交往性学习,同时还是一种反思性学习,小组合作学习要求构建理想的对话环境,促进学生有效对话,提高教学效果。在数学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和准确表达,鼓励学生在交流中发现差异,敢于质疑,促进学生反思,将合作引向深入,从而使不同的学生都有不同的发展。如教学“用9的乘法口诀求商”一课,我给学生搭建了畅所欲言的平台,学生享受着娓娓道来的惬意,加上教师善解人意的鼓励和恰到好处的评价,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轻松自如地掌握了新知,各种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四、灵活处理生成

每一堂课,教师都期待着能有精彩的“生成”,于是精心预设每一个教学环节,精心设计每一个问题。但小学数学的学科特征和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决定了数学课堂的“生成”有其不可预知的一面。教学中,教师要能够充当课堂信息的重组者,立足于课堂教学目标,灵活处理课堂生成,并能巧妙利用生成资源,引领学生深入探究,与学生一同感受生成的异样精彩。如在教学第三册“乘加、乘减”时,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学生提出这样的质疑:“都学习了乘法了,为什么还要用加法计算呢?”看似多余的问题,其实正是课堂教学适当拓展延伸的切入点,我引导学生回答,自己适当补充,这样既保护了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热情,也加深了学生对课堂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已经不断呈现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上,作为课堂教学的引领者、组织者——教师,应转变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努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索精神,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