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合作学习作为对传统教学组织形式的一种创新和补充,通过学生间的互动交流能够实现优势互补,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但在具体实践中,小组合作学习被部分老师奉若神明,应用小组合作学习成为了一种时尚,只是生拉硬拽地让学生进行合作,却光“合”不“作”,为了合作而合作,很少考虑合作学习的时机和有效度。

俗话说“好钢用在刀刃上。”那么如何把握小组合作学习的最佳时机,让学生在合作中获得更好地发展呢?

一、在操作实验时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学生个体的“需要”之上,一些需要通过观察、实验、收集和处理数据等数学活动往往只靠个人自主学习不能完成,适合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这样能够调动学生合作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愿望。如教学“一亿有多大”一课时,要求学生数100本练习簿看看用了多少秒,并且要填表格推算出数一亿本练习簿要用多少秒。一个人去完成就很难做到,学生自然产生了合作的需要,他们在小组内分工合作,有人拿练习簿,有人看时间,有人记录结果……学生在经历收集数据的过程的同时,感受到合作的力量,体验到成功的快乐。由此可见,当个人无法完成操作实验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发学生合作的需要,培养积极的合作意识,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二、在学生意见出现分歧时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面对学生对某一问题独立思考与研究后的发现与困惑,让学生小组合作,有利于学生相互交流、集思广益,从而达到共同提高。例如,在教学“小数除法”一课时,出示了这样一道判断题:因为11÷3=3……2,所以1.1÷0.3=3……2。全班同学分成了两个阵营,引起了学生的争论,老师并没有充当裁判的角色立即判断谁对谁错,而是让持不同意见的学生小组讨论,通过交流、验证,在共同探讨的过程中,他们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互相帮助,形成问题的解决策略,最后统一了认识,得出正确的结论。由此可见,经过这样的合作学习,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又增强了竞争的意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是深刻的。

三、在突破重点、难点时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如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一课时,在学生明确了百分数的意义后,处理本节课的难点,即百分数与分数有什么不同?这个环节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几分钟后组内交流。学生合作交流得出了百分数与分数的很多不同:(1)百分数后面不带单位;(2)写法不同,百分数通常不写成分数形式,而是用百分号(%)来表示;(3)百分数可以不是最简分数,如50%,分数就不一样,有时要写成最简分数……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从合作交流中有所收获,有所启发,理解本节课的难点,在合作讨论、交流中得到发展。由此可见,这样在教材内容的重、难点处设置合作,有利于学生集体智慧的发挥,能促使学生有效习得数学思想方法,有利于每个学生对教材重、难点的学习,真正让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使每个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四、解答开放性知识时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有些问题,可用多种策略解决,也可能答案不唯一。由于学生的生活背景不同,这种认识具有差异性、不平衡性等特点,这时就需要让学生多角度、多方位的思考,然后以不同的思维方式寻求解决方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内充分交流,以便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意识。

当学生得出的答案五花八门时,安排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把自己的结论展示出来,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经历了与他人交流自己方法的过程,呈现出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学习局面。不同的解题方法,不同的答案迸发出火花,每个同学都会有恍然大悟的感觉,今后就会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学生不仅能深化对知识的理解,而且能获得学习数学的方法。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是开展有效课堂教学的灵魂。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莫让合作学习流于形式,一定要少搞“花架子”,多做“实在事”,小组合作学习一定要选择合适的时机切入,一定要把学生领近“最近发展区”,这样合作学习也就成功了一半,这种学习方式才会更完整、更合理、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