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强化读写结合,能够让学生在品读、学习文本的过程中,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感受到文本语言的精彩。小学生处于学习写作的初级阶段,打好基础须有良好的素材供模仿,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上品佳作,是读写结合训练的好素材。而生活是语文教学的基础,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该深挖教材并结合生活中的点滴,让熟悉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进行写作的兴趣,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精心设计课堂练笔。通过课堂语句训练、巧补空白、整合教学资源等多元化形式促进读写结合,让生活与文本有效融通。

一、立足文本,依托生活,巧补课文“空白”

其实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的地方是作者故意留下的“空白”,这些“空白”的目的是让学生在阅读后,留下更多的想象空间。教师应该抓住这些留白处,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适时对学生进行启发,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语文写作能力。例如《母亲的恩情》第一自然段中有一句话:“她想,孩儿几次外出,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教师就抓住了这个空白点,让学生反复朗读后问学生:“从这里的省略号里我们可以看出这位母亲非常担心自己的孩子,你想一想她在担心什么?你可以先想一想平日你们来学校的时候,父母是怎么嘱咐你们的?然后写一写好吗?遇到不懂的字可以用拼音代替。”有的学生就写“爸爸常说过马路注意安全,这位母亲可能也担心他过马路安全不安全。”有的学生就写“妈妈常说不要和陌生人说话,这位妈妈可能也担心他被拐卖了。”有的学生就写“妈妈经常说要是冷了就穿上衣服,这妈妈可能也担心他受冷了。”教师让学生根据自己生活中常见的“嘱咐”来完成课文上的空白,使生活与文本得到了有效融通,也进一步促进学生语言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写作能力的发展。

二、读写结合,丰富内容,锻炼写作能力

语文是一门充满灵性,人文气息浓厚的学科。每一篇课文都是精品,里面饱含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情感,充满了丰富的文化内涵。阅读是个主动吸收的过程,在阅读的过程中,由于认识的角度不同,就算是同一篇文章,每个人的感受也不相同。所以在教学里,语文教师应该积极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立足文本,以读促写,以写促读,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例如在教学《船长》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练习:如果你以后是船长,船沉了,你第一时间会跟乘客说什么?你能根据生活中获得的经验把画横线的地方写一写吗?船长___地对乘客说:“______”。然后再把它带入文章第二自然段中读一读。记得有个学生说:“我从电视里经常看到船遇险时的画面,当时的人们就像课本里面写的一样六神无主,我想此时人们更多需要的是有个人能把他们镇住。而且通过电视我知道船长需要遇事临危不惧的精神,所以我写的是:船长镇定自若地对乘客说:“有我在,大家不要害怕,只要听从指挥,我保证大家没事!”这是根据原文内容和学生平日的生活经验进行句子的扩写,在进行训练时,使生活与文本更为贴近,同时也丰富了文本的内容,以写促读,使学生更容易理解船长的伟大。

三、实践中读,阅读中写,有效整合资源

语文来源于生活,语文的基础是生活,如果能将教材资源与生活资源有效地整合,在实践中读,在实践中写,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老师,您好》这篇课文,教师在教学时,可以结合魏巍所写的《我的老师》以及事先从其他作文书里推荐来的几篇关于老师的文章,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写一写你最熟悉的老师,这样以读促写,并且从学生最熟悉的生活入手,使生活与文本进行了有效融通,学生写起来也就容易得多了。

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的学习要注重读写结合,注重语文与生活的相互联系,这就说明了语文离不开生活,只有依托在生活的基础上,语文写作水平、阅读水平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读”、“写”并不是两个单独的教学活动,读不是单纯的品读感悟,写不单纯是写文章,“读”和“写”实际上是一个整体活动,语文教学应该在立足文本的基础上,依托生活经验,进行读写的有效结合,实现生活与文本有效融通,只有这样,才能在提高写作能力、阅读能力的同时,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