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中年级,大多数学生对课外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阅读面也变得广泛。可由于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地点、内容都是自由、分散的,教师很难调控,因此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培养、方法掌握、习惯养成等很容易参差不齐。小学生的课外阅读仍处在起步阶段,如果教师在学生课外阅读的“起跑线”上作适当的指导,就能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开展课外阅读。切入口在哪里呢? 笔者认为,充分借助教材,指导学生同步阅读与课文有关的课外读物,使课内外阅读有效融合,能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掌握课外阅读的方法,并培养良好的课外阅读的习惯。

一、利用教材指导学生同步阅读课外读物的优势

1.提供范例。“学”就是模仿,小学生刚刚开始课外阅读,读什么、怎样读同样需要仿效。“习”就是反复操练,课堂上学习到的阅读方法,也要在课外阅读中经常实践和应用。纵观语文课本一至十二册教材,有人物故事、风俗民情、科技哲理、自然风光等,内容精彩纷呈;有诗歌、童话、寓言、剧本等,体裁丰富多样,是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最好范本。教师可以结合每篇教材的内容和表达特点,新授的同时指导学生同步学会阅读相关题材、体裁、风格的课外读物。日积月累,学生会掌握多种阅读方法,并伴随着年级的增长逐渐养成课外阅读的好习惯。

2.循序渐进。教材中课文的编排充分考虑了学生的认知结构与年龄差异,体现了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特点。比如诗歌的阅读,低年级学生适宜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感受语言的优美;中年级学生开始诵读优秀诗文,领悟诗文大意;高年级学生则要从优秀诗文中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阅读课外读物时同步参考不同年级的阅读标准,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在不同的年龄段选择适合自己阅读的课外读物,做到顺应儿童特点,读有侧重,由浅入深。

3.多方位辐射。学生学习一篇课文的同时,会对其中的人物、故事、景象、事物甚至作者等产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同步阅读相关的课外读物,既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又能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教师可以多方位辐射,指导学生广泛阅读,丰富学生的课外阅读内容。比如可以从同类题材的角度拓展阅读,从体裁的角度补充阅读,围绕主题展开阅读,了解作者并阅读他的作品,由课本中的节选延伸阅读整本书等。有时教材中的一个词语会吸引学生课后津津有味地读完一个有关的故事,有时课本中一个名字会吸引学生课外兴致盎然地读完一本人物传记。指导学生同步阅读课外读物,能充分发挥教材的神奇魅力,让课文学习与课外阅读融为一体,成为一个整体。

二、利用教材指导学生同步阅读课外读物的操作

1.与课前预习同步,指导积累 。学生课前预习时围绕教材适当增加相关的课外阅读内容,不仅使教材不再是一篇孤立的文章,而且让学生积累了不少课外知识。比如在教学《变色龙》一课前,我指导学生自主搜集并阅读有关变色龙的资料。有的学生了解了变色龙的生活习性,有的阅读了小说《变色龙》,有的搜集了变色龙种类的资料,有的读懂了变色龙为什么会变色。这样的课前阅读,既为学生学习课文进行了铺垫,又培养了学生广泛搜集阅读资料、主动阅读课外知识的习惯。

2.与课堂教学同步,方法引领。学会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点,课堂上教师教学生会读课文的同时,应重视指导学生掌握阅读相关课外读物的方法。如读故事要关注情节,读传记需了解人物经历,读诗词重领悟意境等,让学生课外阅读时直奔主题,有方法,讲效率。又如,课堂上强化略读、速读、浏览等读书方法的训练,能帮助学生在课外用较少的时间阅读大量的书籍,懂得在字里行间摘取重要的信息等。

3.与课后巩固同步,放手阅读 。课堂上学完了课文并不意味着阅读的结束,而是新的阅读过程的开始。课后巩固应该把补充、增添适当的课外阅读内容作为重点。每篇教材教完后,教师都要向学生推荐丰富的课外读物,组织开展多样的阅读活动,让学生在课外知识的海洋里品味书香,尽情遨游。

在小学阶段,教师借助教材学习指导学生同步阅读课外读物,授之以渔,由扶到放,将会为学生的终身阅读打下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