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出更加适应社会发展的综合性人才,音乐器乐教学是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而如何让器乐教学更具魅力,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则是需要所有音乐教师认真研究的问题。笔者认为在观察中模仿、在演奏中调整,共同表演,思维创新是使学生体验器乐教学更加多样化的良好方法。

一、在观察中模仿、在演奏时调整

模仿是个体重复他人行为的过程,是有效学习的一种良好方法,这种过程与方法或者自觉,或者不自觉,都对小学生早期学习具有重要意义。课堂乐器教学必然会涉及到一定数量的技能训练,可以说,仔细观察与正确模仿是小学器乐教学的良好开端。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寻找到演奏要点,在于模仿的过程中深化要点规律,它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其一是模仿演奏姿势;其二是模仿技术动作;其三是模仿处理音乐的方法;其四是模仿乐曲的表现细节。

观察模仿的过程告一段落后,学生就要以头脑中的全新演奏印象为基础,进行独立的实际训练,在实际演奏训练时提高自己的演奏水平,这时需要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如何正确调整演奏状态,使心理情绪与演奏内容相适应;第二个问题是主动或者在教师指导下找到自身与他人的差距,为纠错做好准备;第三个问题是主动尝试改变错误的演奏方法。

二、用共同表演的形式激发学习兴趣

课堂乐器教学需要共同表演提高学习兴趣、促进学习效果,学生在积极参与表演的过程中,达到与乐器的良性互动。教师需要在小组划分的基础上,辅导学生熟练掌握简单乐器的使用方法。共同表演是学生掌握知识的一种途径,也是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渠道。有的小组学生,在讨论与训练的时候非常积极,但是到了共同表演的时候,演奏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与观察模仿、演奏调整的训练强度不够有关系,也与教师不能采取正确的共同表演形式指导方案有关系。教师在乐器小组的前期讨论时,就要专注于共同表演的方向指引,使学生能够系统了解整体设计、声部安排、前奏把握及尾声处理等问题,学生在思考如何进行共同表演时,需要注意到用乐器演奏乐曲的完整性,注意到乐器如何让音乐更具表现力。此外,教师还应当鼓励每个小组成员用最佳状态保证共同表演的密切配合与良好合作。

三、用无限的创造力增强学习效果

在小学阶段的课堂乐器教学中,如何进行乐曲编配与创作是程度较高的要求,一般并不必让学生全面掌握,但是乐曲编配与创作可以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对于歌曲演唱、乐理知识掌握是很有好处的。它要求学生可以按照乐曲的旋律,配上与之相适应的和弦,将乐曲用自主形式表达出来。这种较高水平的要求,对于绝大多数小学生来说,难度非常大,但是我们也可以发现,乐曲编配及创作能够让一些深具音乐天赋的学生在乐曲原来基础上达到发展创造效果,而另外一些学生,也可以按照教师的指导,进行简单的乐曲编写与尾声确定。音乐教师应当正视学生这种积极的心理状态,在乐器正规教学的基础上,适当地给学生特别是学有余力学生介绍一些乐曲创作知识,使学生能够饱含兴致地编写,体验创作成功的乐趣,接受创作失败的教训。

小学生是充满创造力的群体,他们多半对音乐课充满极为浓厚的兴趣,原因就是音乐课堂给他们带来展现自我的机会。以口风琴为例,教师要给学生搭建更好的平台,比如可以规定每节音乐课的前三分钟,是学生音乐展示时间,让学生将自己的口风琴音乐演奏才华得以施展,或者是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类型的比赛,使学生能够开拓眼界、得到锻炼。而在中高年级的歌曲教学时,则可以应用口风琴演奏副旋律同歌曲相互配合,让学生的多声部听觉得到训练,学生掌握了一种新的演奏方法,便可以在此基础上,进入到更加广阔的发挥空间,使自己的音乐表现力更强、更丰富。

音乐是表现美的艺术,也是用感情来带动的艺术,在小学音乐里面加入器乐教学,可以使学生更好地领会基本音乐知识与音乐技能,比如把二胡、口琴、小提琴等带到课堂上来,并选择恰当的方法加以引导,定能提高学生的音乐兴趣与审美能力,为中学阶段的音乐教学奠定良好基础。